【征文】写春联

清葆

<p class="ql-block"> 读高一那年的腊月二十九,父亲从外面办年货回来,把手中的那卷大红纸放在桌子上,又从褪了色的黑色手提包里掏出一瓶墨汁和一支毛笔,递给我说,今年的春联你写,我不写了。父亲是远近闻名的书法高手,让我写春联,人家会不会笑话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父命难违,我只能放下正在做的寒假作业,专心研究起写春联。家乡人对春联很看重,有着历史的流波余韵。每个家、每扇门的楹联都很讲究,家的布局摆设可以是固定不变,但家家户户门前张贴的春联必须是与时俱进,常写常新。于是我先要编出大门和堂屋门的春联词。几经琢磨,决定大门是“东风化雨林竹翠,政策归心处处春”,堂屋门是“家和一门增万福,平安二字值千金”,厢房门的是“万里新风歌盛会,一轮丽日颂中华”,包括灶台上沿用使用多年的 “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编好词,打扫打扫西屋,把书桌腾空,找些用过的废纸,拿个碟子倒上墨汁,提笔开练。刚开始手抖腕颤,哆哆嗦嗦,横不平竖不直,歪歪扭扭。满地废纸,满桌子墨。心急脸热,汗水从额头上流了下来。一下午和大半个晚上,用尽大半瓶墨汁。晚上睡到床上,腰酸背疼,还紧张得睡不着觉。</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吃过早饭,我把大红纸打开,在父亲的指导下按要求裁好条幅、大小方签,还有横幅竖条,然后折叠均匀的格子。妈妈和外婆熬好了糨糊,要开工了,心里反复叮嘱自己,别慌,别忙,别紧张,一笔一画写,一定能写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先写了个“福”字,练练手,贴在不显眼处的地方。等手热了,自如了,才正式写大门、堂屋门的春联,一式两份,挑好的贴。一点一横规规矩矩,一撇一竖堂堂正正。红纸黑字,一副副摆了一地。父亲走过来看了看,挑了几处毛病,比如如,“福”字不紧凑,东风的“风”字有点草,像“凤”,每个字的收尾一笔没有运好笔之类的。尽管如此,从父亲的神色里,看得出他还是比较满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此刻,我才嗅到那股淡淡的墨香。午饭前春联按期贴出。阳光下红底黑字的春联熠熠生辉,如穿戴一新的红妆妹子,粲然间春光一片。菜香酒香,加上穿新衣服的兄弟姊妹来回乱窜,小院的年味立刻被渲染得浓厚起来。仿佛,春联上的愿景与祝福已经在门庭里落地生根、枝繁叶茂,五彩缤纷的美梦已然成真。我们老家写对联有两个人,一个是六爷,教过私塾的,人称李先生,我父亲就是在他那里发蒙的。一个是我的堂哥,是“老三届”高中毕业生,读的书不多,但字写得还是周正。大部分人的对联都出自他俩之手,久了人们也熟悉两个人的笔体,一眼便知出自谁手。大年初一到各家拜年,见到大门的春联,人们大多要评论一番,哪个字好,哪个字差,谁家的春联词意好。明天就是大年初一,我想人们对这个突然冒出来的这个“新笔体”,应该也会有一番评论或不屑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果然不出我所料。初一还没吃完早饭,就听见大门口有说话声,透过玻璃窗,我看到一个叔叔,还有几个堂兄弟站在大门前指指点点地说着什么。赶紧出门迎进屋,他们向父亲拜完年后,妈妈拿出了一簸箕瓜子花生,香烟糖果,散子麻花招待大家,一位大哥便问春联是谁写的。我回答说,是小弟我写的,给评评,咋样?他们异口同声地说,不错,挺好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心里清楚,他们当着我的面不好意思说不好。但是,他们眼神里还是有许多的赞许,更多的是鼓励和鞭策,我心里还是感觉美滋滋的。我也清楚地知道,以后过年写春联将是我一项重要工作。于是学习之余,我也挤出点时间,到书店转转,买了两本字帖,一本楷书,一本隶书。假期和学习之余就在废纸上练几笔,写几页,坚持不懈。喜欢隶书,一年习字下来,自认为有了明显的进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二年,左邻右舍的亲朋好友,把写春联的红纸送到我家,我写好后一一给他们送回。这家写“鸡啼天宫传捷报,犬腾大地奏凯歌”,那家写“车水马龙农家乐,花香鸟语大地春”,“阶前春色浓如许,柳上风光翠欲流”…… 写着这些憧憬美好生活的春联,就如同随手推开一扇温热厚实的大门,一股浩浩荡荡的春天气息扑面而来。门外暖阳升起,门内和谐美满。周遭俨然是欢声笑语、花团锦簇、喜气洋洋的景象。恍惚之间,自己竟有了一种微醺的醉意。隶书春联,第一次出现在我们那里。人们都感到新鲜,也认可这端庄的字体,过年找我和父亲写春联的人也多了起来,而父亲全部推到我头上来了,一到腊月底,家里人来人往,热闹起来。此时,父母脸上充满了自豪,我也为能给左邻右舍做点事感到高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如今,人们很少自己写春联,一进腊月,市场上卖春联的人很多。花样繁多、林林总总,各种质地、各种图案、各种字体的春联应有尽有,省事,方便。放眼山河连绵的大地,放眼鳞次栉比的楼房,春潮涌动,每一户人家的梦想就如春联上的期盼一样,节节拔高。崭新的春联,正在鼓舞人心,照亮村庄,辉映大地。但我总感觉那些从机器里“走出来”的春联没有沁人心脾的墨香和人气,缺少一些味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后来当兵离开了家乡,春联就很少写了,包括现在自己家里的春联都是外面买的,但是我还是留恋过年自己写春联的春节,铺上纸,提起笔,墨香弥漫,笔下生风,银钩铁画,内容考究,不落窠臼,红纸上的字就有了灵性,也有了年的氛围。无论是对幸福生活的祈望、祝福,还是对时代的热情讴歌,在“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之中挑选心仪的春联内容,以求别具一格。逐字逐句品味自己写好的春联,那是一种劳动成果的分享,也是一个咂味春天的过程。大有“德智兼备思远举,知行并重效前贤”之意,我觉得,手写春联更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