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沉淀历史文化与传说的绍兴湖泊

咩咩

编著:王金法 <p class="ql-block">  绍兴嵊州南山湖是剡溪的源流之一,下游连接长乐江,最终汇入曹娥江。</p><p class="ql-block"> 南山湖底,古时俗称大龙谷,由西会稽山和天台山余脉上许多条山涧汇聚而成,南北向的双溪及雨水期的多条小溪道,还有一条东西向的小溪,西南端两条较大水流合拢部分称双溪。</p><p class="ql-block"> 南山湖面积4000余亩,大坝高72米,长242米,拦截了剡溪支流南山江。</p><p class="ql-block"> 南山湖景区四周古木参天,山清水秀。集密林、丽湖、陡岩、怪石、飞瀑、幽潭、秀峰、悬崖于一体,形成了一幅优美的自然生态画巻。</p><p class="ql-block"> 南山湖历史文化底蕴深厚。</p><p class="ql-block"> 东晋著名的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葛仙翁曾在此活动,留下了许多有关诗文。</p><p class="ql-block"> 南宋大诗人李清照曾在此地居住和泛舟,留下了“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p><p class="ql-block"> 朱熹与吕规叔在南山湖畔创办了鹿门书院,成为南宋理学的发祥地之一。朱熹在此讲学,对后世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 明代诗人梁所善笔下“溪流远岸来,宛若双虹走。落日含暝烟,光彩映林薮”。将夕阳下的双溪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如今南山湖所在地双溪江,列为饮用水一级保护区,是嵊州人民的“大水缸”。</p> <p class="ql-block">  绍兴新昌沃洲湖,因沃洲山而得名。沃洲山为天台山的支脉。沃洲湖(长诏水库)于1972年10月动工,1979年3月封孔蓄水,大坝高68米,坝顶高程140米,坝顶长度211米,宽12米,湖面8.18平方公里。沃洲湖在新昌县城东南12公里处。</p><p class="ql-block"> 沃洲湖风景名胜区的历史沉积十分丰富。</p><p class="ql-block"> 东汉末年,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在刘门山巧遇仙女,该地从此有了“仙源之路”的美称。</p><p class="ql-block"> 东晋时,沃洲山一带高僧、名士云集,这里当时成了佛学中心之一,尤其著名高僧、佛学家和文学家支遁到了沃洲之后,佛学理论被进一步推向高潮。</p><p class="ql-block"> 天台宗创立后,顺黄坛江上天台,这里是必经之路,因此沃洲山一带在中国佛教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支遁在山中立寺行道,更是引来了众多名贤来此地游历,一时盛况空前。支遁在沃洲活动过的地方,也就成了宗教历史上的著名典故。(晋哀帝时,支遁应诏进京,居于东安寺讲道三年)。</p><p class="ql-block"> 被称为“山水诗祖师”的谢灵运(出生于东晋末年,南北朝著名诗人),创作的题材大多数是沃洲山一带。人们把浙东一带称为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p><p class="ql-block"> 记载在《全唐诗》中的诗人,其中有340人游历过沃洲山和天姥山(沃洲山与天姥山相隔10公里)。</p><p class="ql-block"> 《唐才子传》中收录的诗人,有174位到过这一带,仅诗咏沃洲山风光的就有50多篇。其中李白一曲《梦游天姥吟留别》晗炙人口“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所描写的宏伟气势,令当时的诗坛为之倾倒。白居易的《沃洲山禅院记》中开篇就是“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p><p class="ql-block"> 沃洲湖畔的真君殿,木雕、砖雕、石雕十分精致,殿中柱石雕蟠龙栩栩如生,堪称一绝。</p><p class="ql-block"> 沃洲湖东北的水帘洞,景色幽静,别有洞天,为东晋咸帝时国师竺道潜结庐之地。宋代朱熹游水帘洞时有诗题咏:“水帘幽谷我来游,拂面飞泉最醒眸,一片水帘遮洞口,何人卷得上帘钩”。</p> <p class="ql-block">  沃洲湖是天姥山风景区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绍兴诸几白塔湖,是浦阳江流域的一个天然湖荡。白塔湖也是钱塘江流域保存完好的生态湿地之一,由形态各异的78个岛屿和众多小湖组成。湿地区域面积6400公顷,其中水域5000亩,一般水深3~5米,为河网平原。湖内河网交错,自然曲折,水陆相通,呈现“湖中有田,田中有湖,人湖共居”景象,素有“诸几白塔湖,浙中小洞庭”之美称。</p><p class="ql-block"> 白塔湖生态湿地公园位于绍兴市诸几北部,北连杭州萧山,东接绍兴,历史上曾是诸几通往绍兴的主要航道。</p><p class="ql-block"> 白塔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它的由来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与古越国的建立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 4000多年前,无余被封为越君,来到白塔湖地区,这里成为古越国的发源地之一。无余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加強了王权统治,凝聚了古越部落,开荒拓地,为祭禹守陵打造物质基础,创建了埤中古都。</p><p class="ql-block"> 越国埤中古都在诸几店口镇与阮市镇一带,白塔湖归属于店口镇,距店口镇所在地7.6公里。</p> <p class="ql-block">  传说,清乾隆皇帝南巡到杭州后,打算继续南行到诸几境内的白塔湖。候驾的诸几知县向乾隆描述白塔湖时,特别提到白塔湖畔的“天子山”的美景和百姓的富足生活,还解释道“天子山”形似苍龙昂首,春季时站在山顶,眺望白塔湖的景色,非常美丽壮观。但乾隆听到“天子山”这个名字感到不悦,认为这是对皇权的冒犯,决定要亲自去看看这座山。然而随行的近臣担心已长途跋涉多日,对皇帝身体不利,都极力劝乾隆皇帝不要前往,知县也以路途遥远,且沿途危险,阻止乾隆前往,最终乾隆放弃了前往的念头。这个有趣的典故,反映了当时地方官员通过夸张描述来讨好皇帝,同时也展现出了乾隆皇帝对皇权的敏感。</p> <p class="ql-block">  绍兴诸几五泄湖,是五泄风景区的一部分,湖面面积56.8万平方米,长度2800米,水深38米。</p><p class="ql-block"> 五泄湖原是一条深邃幽长的峡谷,通过拦腰筑坝形成了平湖。整个湖面被两岸青山环绕,湖面澄碧,阳光下波光闪烁,宛如一块凝脂碧玉镶嵌在群山之中。</p><p class="ql-block"> 五泄风景区早在1400年前的北魏时期,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就有详细记载,称其“高山夹溪,造云壁立,水势高急,声震林外,望若云垂”。</p><p class="ql-block"> 五泄湖畔的千年古刹五泄禅寺,自唐以来,名僧辈出,尤其是曹洞宗创始人良价在此岀家,使得五泄寺成为曹洞宗的祖庭。</p><p class="ql-block"> 五泄禅寺,相传为五台山灵默禅师在唐元和三年(808年)所建,至今还保存着明代画家陈洪绶书写的的“三擎地”石刻门额,清大学士刘墉为官厅题写的“双龙湫室”匾额。寺左面的石壁上还刻有徐渭“七十二峰深处”的题词。</p><p class="ql-block"> 徐霞客、陆游、白居易等历代众多文人墨客都曾到五泄游览过,并留下了许多诗文画作。</p> <p class="ql-block">  碧绿的湖水,巍峨的山峰,壮奇的瀑布,幽深的峡谷,繁茂的植被,古老的禅寺,纯净的水质,清新的空气,凉爽的气候,美丽的五泄。</p> <p class="ql-block">  春游五泄,可观赏五泄山景物复苏的勃勃生机。夏游五泄,可沐浴五泄山绿的凉爽。秋游五泄,可领略秋山萧寺的风光。冬游五泄,可感受银装素裹的洁净。</p> <p class="ql-block">  绍兴诸几东白湖,坐落于东白山下而得名。湖面达4平方公里,湖水最深94米,四周青峰屏立,林木郁郁葱葱,山色水色天色都如明镜般澄明清澈。</p><p class="ql-block">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登临东白山,因此,东白山又叫”太白山”。李白在此留下的足迹,为东白山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主峰太白尖海拔1194.6米,是浙中最高峰。</p><p class="ql-block"> 东白山地区又为当年新四军金萧支队主要活动地,是红色旅游点。</p><p class="ql-block"> 传说东白湖镇的西施村是越国美女西施的外婆家。</p><p class="ql-block"> 东白湖东南大坝下的陈察村,是我国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北大校长,蔡元培的祖籍地。</p> <p class="ql-block">  传说,古时候,东白山脚下一带,一下雨就涝,天一晴就旱,十年九无收成,老百姓苦不堪言。有一年又逢大旱。一天山脚下村里的一个年轻后生在一棵老柳树下乘凉,不知不觉睡着时,突然觉得有人重重拍了其一下身体,忙站起来,只见面前站着一位白发白眉白胡子,慈面善目、和蔼可亲的老人。年轻后生正待发问,老人就先开口了:“后生家,有工夫在这里打瞌睡,还不不如到东白山脚去挖个湖,让山上下来的水流流入湖中,这样把雨季的水畜起来,即能防涝,又能抗旱,你们不就有好收成了嘛!”后生摇摇头说:“那得多少工夫,再说我去哪里喊那么多人呢?”老人说:“这样吧,我作法帮你们挖湖?但你们得帮我做一件事,对面山上住着一个五疯妖怪,我挖湖时,他肯定要出来阻挡,我治不了他,你们去买七七四十九只狗来,叫上十个年轻人,把狗杀掉,用狗血不断往他下山来路口那块他作法用的垫脚大石头上涂,那他就过不来了。从明天卯时涂到辰时,只要有一个时辰,我就能为你们挖一个千亩大湖”。年轻先生高兴地说:“行”。老人:“那就这么说定,但你们千万注意,我作法挖湖时,不管电闪雷雨,不管飞沙走石,你们只管往石头上涂狗血,谁也不许往后看,切记,切记”。 说完他就变成了一条大蛇,钻进了柳树旁的石洞。年轻后生一觉醒来,才知是个梦。</p> <p class="ql-block">年轻先生回村和大家一说,众人信,并照办。于是按约定的时间,往那块大石头上涂狗血时,不一会突然变乌云密布,接着闪电雷鸣,一阵接一阵狂风卷得飞沙走石。约莫半个时辰,一好奇的后生就往看了一眼,那闪电雷鸣、飞沙走石霎时停了大来……,只是他们身后。多出一个深不过二丈,大不足百亩的泥坑,从山上下来的水,正潺潺往坑里流成塘。后来人们陆续逐水而居,慢慢形成了两4村,塘西叫西塘村,塘东叫水湖庄。千余年下来,已形成了一个大湖。</p> <p class="ql-block">  贺家池(湖) 已有千余年历史的贺家池,位于绍兴越城区孙端街道、陶堰街道与上虞区道墟街道的交界处,曾是虞绍平原第二大湖泊,现水域面积2810亩,最大时超过3600亩。</p><p class="ql-block"> 贺家池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与唐代诗人贺知章有着深厚的渊源。贺知章曾在绍兴写下脍炙人口的《回乡偶书》,并在此地放生。他放生的“周宫湖”就是如今的贺家池。贺家池在抗旱泄洪、调节水源、灌溉饮用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周围水网纵横,与众多河流连通,南通鉴湖,北抵海塘,是当地重要水资源和交通枢纽。</p><p class="ql-block"> 贺家池的名称由来,传说多种:</p><p class="ql-block"> 有一种传说,越城区孙端贺家庄里有个池叫做贺家池,相邻上虞道墟也有个池,这两个池里都住着蛇精,最终童男贺小虎杀死了一条蛇精,救下了童女。但还有一条蛇精继续兴风作浪,将贺家庄变成了一片汪洋,形成了如今的贺家池。</p><p class="ql-block"> 另一种传说,贺家池原是一个村一一贺家庄,村民将在此睡觉的小青龙的龙角当作竹笋砍了,小青龙摇动了一下尾巴,翻了个身,就将村庄翻了个底朝天,变成了池。</p> <p class="ql-block">  孙端地名由来:相传,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有一个叫孙端的人居住在这里,并担任了朝请大夫(宋朝的五品大官),因其议政有功,根据当时以人名为地名的习俗,便将此地改名为孙端。孙端是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孙子兵法》作者孙武的第四十五代孙。</p><p class="ql-block"> 孙端皇甫庄是鲁迅先生的处婆家。</p> <p class="ql-block">  绍兴大滩 位于绍兴城北,是梅山江的最南端一段,南面是蕺山,北面是梅山江,东至长大江,西北至梅山江与镜湖湿地公园相连。</p><p class="ql-block"> 大滩与梅山江等水域构成了绍兴水乡风貌的一部分,呈现出绍绍兴“水在城中,城在水中”的独特地理特征。</p><p class="ql-block"> 大滩南面的蕺山是绍兴历史名山,蕺山南麓是王羲之故居。蕺山与文笔塔和书圣故里蕺山街、题扇桥等,构成绍兴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大滩水域的形成可追溯到明嘉庆年间。明嘉庆十五年(1536年),绍兴知府汤绍恩建造三江闸,并与横亘数百里的萧绍海塘连成一体,形成了以三江闸为排蓄总枢纽的绍兴平原的内河水系网新格局,使山阴、会稽、萧山三地蓄泄有度,航运水位可控。</p><p class="ql-block"> 绍兴海塘是萧绍平原上的一道屏障,犹如一条巨龙横卧在江边。绍兴海塘始于春秋,后屡经增修,到明嘉靖年间,萧绍海塘全线贯通,清代多用石料加固。绍兴海塘已有2500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大滩的历史背景与绍兴整体的水利历史密切相连。历史上,绍兴的水利建设如大禹治水、马臻修筑鉴湖、汤绍恩建造三江闸等,有着丰富的历史记载。</p><p class="ql-block"> 昔日的大滩曾是一个天然浴场,夏天里,大潍附近和市区市民都从四方八方来到大滩游泳,政府部门组织的横渡大滩活动,场面壮观。</p> <p class="ql-block">  绍兴新昌天烛湖,在十里潜溪的天烛岭下,湖长3公里多,宽宽窄窄不等,宽处有几百米,最窄处只几米,弯弯曲曲向幽谷延伸。湖水清纯,碧波荡漾。</p> <p class="ql-block">  民间传说:天烛湖岩石旁,有个叫红莲寺的寺院,当年此寺院香火很旺,钟声能传到附近八个寺院,来此寺院求子的妇女,凡留宿都能得到灵验。但后来事情败露,真相大白,原来寺院里有坏和尚,他们強行妇女留宿,致使妇女怀孕。愤怒的村民就一把大火把红莲寺烧了个精光。传说,中国第一部武侠电影《火烧红莲寺》,就取村于此。</p> <p class="ql-block">  天烛湖由来的神话故事: </p><p class="ql-block"> 相传,一个小和尚手持一支然烧的“蜡烛”来到此,被这里美丽的风景所吸引。见这里光线太暗,小和尚就将“蜡烛”留此。但当他想到回去必将会受到玉皇大帝惩罚,就又试图将“蜡烛”带回去,不慎折断了“蜡烛”。玉皇大帝获知后大怒,将小和尚的一只手腕斩下,丢在此,形成了湖畔的“五指山”。</p><p class="ql-block"> 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和母亲相依为命,家境贫寒的小伙子,为治常年卧病在床的母亲,经常上湖旁的山上去采草药。一次在采药过程中,小伙子遇到了仙女如烟,两人相爱后结了婚。如烟私自下凡与凡人结婚,此事被玉帝发现后大怒,派天兵天将前来捉拿如烟。孙悟空出手相助,玉帝无奈作罢。后经佛祖调解,最终小伙子和如烟得以在一起。为纪念这段缘分,佛祖将他俩婚礼“蜡烛”,留在天烛湖畔,形成了今天的“天烛湖”湖。</p> <p class="ql-block">  四周悬崖壁立,水潭上窄下宽,终年水雾缭绕,被誉为“浙东第一龙潭”的绍兴嵊州天兴潭,是浙东大龙谷的三大景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  位于嵊州贵门乡的天兴潭,地处深山野岙中。形状酷似一悬钟,半藏崖中,内有一石门槛相隔,将潭一分为二。四周有奇石、飞瀑、深潭、悬崖、石桥等众多自然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  潭极深,终年不枯。传说,华夏虬龙源出于此,崖上还有龙麻。旧时嵊州、东阳若遇大旱,多到此迎龙祈雨。</p> <p class="ql-block">  据史载,清嘉庆初年,嵊州大早,县令沈谦率众至此祈雨,归途中经至两头门之地,天果然降大雨,沈县令大喜,吟诗感恩:“龙游化甘霜,与世为年丰”。当地百姓为纪念,遂将两头门改作甘霖,现嵊州甘霖镇的地名由此而来。 </p><p class="ql-block"> 1967年,嵊州大早,江河断流,但在高山处的天兴潭依然绿水盈盈,实为奇迹。相传此潭直通东海,有龙居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