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博物馆之 董寿平书画展

解德辉~宁静致远

<p class="ql-block"> 走进晋祠博物馆,漫步董寿平美术馆,观赏品读董老书画作品,<span style="font-size:18px;">仿佛步入了一个艺术的殿堂,也</span>仿佛穿越了时空,在此与这位艺术大师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这里的每一幅作品都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令人赏心悦目,让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 董寿平美术馆坐落在晋祠博物馆内,创建于1990年,占地2200平方米,两进院落。这是为纪念中国近现代著名书画家董寿平先生而设立的专题艺术馆,集中展示其书画作品及艺术成就,是晋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厅面积800平方米,这里收藏、研究、展示着当代国画大师董寿平先生捐赠的珍贵书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 美术馆大门上方挂着由赵朴初题写的“董寿平美术馆”牌匾,两侧还有壁画装饰,彰显着浓厚的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 走进美术馆,但见大院正中矗立着一幅董楼平的石雕肖像,吸引我驻足观赏。这幅作品雕刻精细入微,形象逼真生动,仿佛将董寿平先生的神韵定格在了这一刻。艺术家高超的技术水平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在这幅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 董寿平(1904-1997),山西洪洞人,著名国画家、书法家、书画鉴定家,擅长画松、竹、梅、兰、黄山,享有“董梅”“寿平松”“寿平竹”“黄山巨堂”之雅称。他将传统文人画精神与现代审美结合,作品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  董寿平书画作品以<b>清香寒韵、南山高松、虚怀劲节、空谷幽兰、黄山巨擘、健笔凌云</b>六部分展陈。 </p><p class="ql-block"> 漫步展厅,一幅幅卷轴画作挂满了墙壁,每一幅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这些作品中,有描绘梅花盛开的,有展现松树挺拔的,还有展示竹子清雅的,无不展现出董寿平先生对自然的热爱与理解。</p> <p class="ql-block"> <b>清香寒韵</b>。董先生早期所作梅花以墨梅为主。20世纪50年代喜作粉梅,有古艳寒香之趣。60年代再创“朱砂红梅”,犹有寒香扑鼻之感。画梅特讲求构图气势,繁中有简,简中有繁,既含林浦的逸趣,又蕴吴镇的雄厚,打通古今,自成一格。</p> <p class="ql-block"> <b>南山高松。</b> 董先生精研苍松得其精神于心,平心静气,绘成一枝,逐次笔法,应运而得。所作苍松风格独树一帜,出神入化,素有“寿平松”之雅誉。</p> <p class="ql-block"> <b>虚怀劲节</b>。 董先生之竹,苍润率直,笔力雄健,若书法中之行草,意在笔外。所作风竹、雨竹、晴天之竹、雪中之竹各有姿态,惟妙惟肖,赢得了“寿平竹”之盛誉。取法历代画竹名家,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条画竹新路。</p> <p class="ql-block"> <b>空谷幽兰</b>。董先生画兰花,兰叶笔势一波三折,清新飘逸,独具新意。尤其是他用淡墨画出兰草的花茎和花瓣,自有晶莹透明之感。先生所绘双勾兰草,每根线条都表现出兰叶的质感和动态,体现出高超的勾勒技巧。</p> <p class="ql-block"> <b>黄山巨擘</b>。董先生画黄山,以黄山的奇峰、老松、云雾、怪石为题材构图,不拘于一峰一石的形似,而求整幅画面的气韵和谐统一,注重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笔墨纵横驰骋,气势奔放刚健,以气韵生动为第一要义。在国内外享得“黄山巨擘”的称誉。</p> <p class="ql-block"> <b>健笔凌云。</b>董先生幼年临摹家藏历代名家碑帖,深得“二王”之妙谛,又自米芾、王铎、傅山书法中摄取精华,形成自己俊逸而凝重的书法风格。他以行草见长,行书流畅而不油滑,草书豪放而不草率,行笔如行云流水,奕奕有神,极富个性。</p> <p class="ql-block"> 两枚奖牌被精心地装裱在一个红色盒子里,并配有金色丝带作为装饰,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董寿平先生的艺术成就与荣誉。</p> <p class="ql-block"> 荣誉证书上印着“Seikyo Culture Award”字样,并附有一段英文致辞,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董寿平先生的艺术成就与荣誉。</p> <p class="ql-block"> 一本封面设计精美的书籍《董寿平先生纪念文集》静静地摆放在展台上,封面上有一幅描绘山川景色的作品,背景颜色偏蓝绿色调,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董寿平先生的艺术成就与贡献。</p> <p class="ql-block">  董寿平生平大事年表,展示了他的重要事件和发展历程。他于1987年去世,享年86岁。他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对中国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里,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他的作品,更能感受到他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p> <p class="ql-block">  展馆中书画作品,展现了董寿平艺术生涯不同阶段风格。其最大亮点是,<b>山水画笔墨苍润,构图宏阔;松竹梅以书入画,气韵生动;书法行草书潇洒自如,具文人风。</b></p> <p class="ql-block"> 漫步展馆,在观赏书画作品之余,品读董先生书画语录,令人感怀不已。在此选择几段,分享读者:</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笔墨虽是绘画的工具,但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工具。笔,是用于表现事物的“形象”;墨,是表现画笔运动的“痕迹”,两者互为依存,互为应用,互为辉映。这就是中国绘画中的笔墨关系。</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画图留与人看”就是画家把自己的感受、情趣意境用笔墨这个绘画的语言创造出来,传达给的“知音”和“同情”者,唤起共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行书和草书不能乱写,要每一笔都有根据,要使别字。乱草乱写,只图自己写得痛快,以为越草越怪才人。写字有速度和压力的关系,坐着书写,目距纸笔近不够。中国文化是以中国文字为基础的,于是有书画同是画而说是写,没有书法的基础、功力,不能将书法化涵就单薄无力。</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b style="font-size:15px;">【作者简介】</b><span style="font-size:15px;">解德辉,1962年生,吕梁市交口县人,2022年于吕梁市委机关退休。山西省作家协会、山西省散文学会会员,吕梁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协会理事、离石区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太原市传统文化研究会会员、国际摄影协会会员等。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1989年以来,在中央《学习与研究》、《山西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吕梁日报》《吕梁发布》等报刊与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出版了《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云梦风雅》一书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表470余篇文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