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牤牛河我的母亲河第五十一篇<br>农耕文化,留住乡村记忆<br>犁耙、锄头、扇扇车,<br>收藏人—霍煜<br>石碾、石槽、大石磨,<br>酒壶、酒盅、大烟袋,<br>鞋样、袜板、线管箩……<br>这些老物件,离百姓的生活渐行渐远,而昔日的农耕文化依然常常让人感怀。它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传承,也是一个时代文明与发展的象征。<br>我是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马场镇龙头营子村村民霍煜,在我家一间简陋的房子里,错落有致地摆放着许多这样的老物件,他们常常让我想起老一辈们艰苦创业之路,每次走进这间屋子,就仿佛穿越到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耕犁、锄头、扇车、藤条筐等农具,仿佛依然具有生命力,诉说着当年的生活。<br>男人扶着犁耙,女人撒着种子,青年汉子抖着粪簸箕,手拿粪耙子,年轻的后生拉着簸梭,吁、哦、得儿、驾,好一幅欢快的春耕图。大人小孩撸锄头,舞镰刀,捎谷刀、钎谷刀、碌碡、木掀和叉子,赶场滚,连扫帚,扇车、升斗入口袋,这是全家老小经过了春耕夏锄在秋收。大车小车拉着庄稼去场院。钎谷穗,脱谷粒,扇车一吹入粮囤。我仿佛看到了母亲欢快地摇着扇车,父亲将刚脱粒的谷物倒进扇车斗里,扇车的一边出口飘出谷糠和谷秕,底下流出的金灿灿黄澄澄,满满的一袋袋,<br>不,不仅是全家人的口粮,更是全家人的希望。<br>看!这是四副套大马车,大鞭吆喝头梢子,小鞭驾驭后辕马,春天送粪种地,夏天拉草沤肥,秋天拉庄稼打场,到了冬天农闲时,经验丰富的车老板子,脚穿毡疙瘩,头戴毡<br>帽头,身穿羊皮袄,不辞辛苦挣钱去拉脚。村民家里娶媳妇,生病买药去医院,都得靠它,那时候,哪有什么机动车辆啊!<br>这些是厨房用具,锅叉子,饭芊子,盐罐、笊篱、风匣子,……,应有尽有。过去能吃上一顿香喷喷的小米干饭,都以为那是在过年!<br>老酒壶,老酒盅,老烟袋,彰显出东北老爷们儿的豪爽。老水壶,老水杯,老茶缸,也是不计其数。线笆箩,袜板子,鞋帮鞋底鞋样子,大姑娘小媳妇儿绣花用的花撑子,显现女人们的温柔与勤劳。在寒冷冬天的火炕上,男人喝着茶、抽着烟,女人手里忙着针线,旁边几个孩子欢快地做游戏,嘴里唱着:鸡蛋黄,数儿郎,儿郎一,数到鸡,鸡不算,数到雁,雁不<br>理,数到你!数到的你,就要单独表演个节目哦。<br>该睡觉了,孩子们不情愿的进了被窝,母亲拍着小孩子的背,嘴里哼着不知名的小调:小孩睡,盖花被,小孩醒,吃油饼,小孩哭,巴掌撸。等孩子们都睡着了,老两口悄没<br>声的计划着怎么过这个大年啊,明年开春前都准备啥啊,总之,都是过日子的事儿!<br>这些老物件,都是在农闲时收集来的,有的来自内蒙古,有的来自本地区,有的是村民奉献,有的是花钱购买,拖亲带友,走遍了村村镇镇。展馆初成,还很简陋,但已成为马场镇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每个<br>学期有两次前来参观学习的机会,年轻的老师和同学们在参观学习中见到了未曾见过的老物件,也了解到了祖辈们是在怎样的环境和条件下生活和生存的,每一件老物件,都有着让人回味的故事,因此也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青睐,附近的许多老师和学生利用闲余时间也光<br>顾展馆。<br>展馆里收藏的老物件,都是来自于平民百姓,看起来又旧又烂毫不起眼,或许从没有被人重视,可正是这些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民,发挥他们的聪明与智慧,推动了中国几千年<br>历史不断发展与进步,农民真正是历史发展的主力军。<br>我的出发点是以收集、抢救、保护为宗旨,以展示、宣传为目的,我要让更多的年轻人,特别是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通过这些老物件,去了解老一辈,了解老一辈的生产生活状<br>况,去认真体会老一辈人是在怎样的艰苦条件下谋求幸福与发展,从而培养孩子们勤奋向上,勤俭节约的精神品质和习惯,更要让他们懂得珍惜今天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小小的“展室”还在摇篮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前面的路还很长,但我的初心不会改变。<br>我准备用自己家的土地,扩展馆,建民房,结合蒙古包,场院,磨坊,碾房,生态菜园,采摘园,生态养鱼池等,完全还原原生民俗生活场景,集民俗文化展览,民俗生活体<br>验,绿色生态旅游为一体,使我国地方民俗文化得以传承、发扬、光大。<br>计划前期投资500万元,而以我个人之力实在是杯水车薪,呼吁政府相关部门及有识之士都能参与进来,共同将我们的民族文化、即将频危的农耕文明继承发扬光大!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