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境界是什么样子

于鹏

<p class="ql-block">来自牧之野</p><p class="ql-block">慢慢对辩证、阴阳、中庸这些事情有了更多思考后,在不少问题的理解上也开始坚冰融化。在我们脑子里存在的一些笃定概念,这些所谓的“常识”切实在影响生活和工作,决定我们的行为路径。但其实,不一定经得起推敲。比如脑科学研究里关于大脑的“预设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发呆走神的时候血氧水平会显著升高,耗能反倒是更严重,能占到我们大脑总能耗的60%-80%,远超“任务态网络模式”。以前觉得放松和休息就是往沙发一趟,看看手机,吃吃零食,结果半天下来,越休息越累,现在也知道原因出在哪里。反倒是原来可以踢球的时候,每周两场,大汗淋漓很累,但一周身体精神状态都很好。原来是受我们祖先基因里的“狩猎模式”影响,狩猎是大脑明确的“任务态网络模式”,专注完成目标,心无旁骛,完了还有成就感和饱腹感,身体受到奖赏。而我们祖先闲的无聊坐那儿发呆的时候,还需要很紧张关注周围的野兽,反而因为危险环境得不到放松。有个很形象的比喻,就是我们的大脑的这种默认预设网络特别像开着冰箱门一直不关,压缩机就会拼命运转。因此真正的休息,反倒是需要你进入“狩猎模式”,或者运动,或者需要专注力的玩儿,比如策略游戏,比如打麻将,比如桥牌等,我们大脑只会激活与任务相关的20%的能耗,80%神经元集体休眠和反向充电,同时身体还会分泌多巴胺、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更容易感觉到幸福和快乐。所以,真正会玩和集中注意力心流的人,反倒效率奇高,精神身体状态更好。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什么我早晚写两篇文章自己很快乐,原来搞了半天别人以为我很辛苦爬格子,多累啊,但自己其实反倒是在繁忙工作之余的休息和放松。理解自己,真不容易,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延伸到一些其它的事情,比如说,真正豁达的人,往往不会是钝感和麻木的人,而是高敏感人群。大多数情况下,高敏感人群的第一步一定是内耗、焦虑,因为他们太容易察觉到一些表象之下的东西,能看透人,也因此容易思绪杂乱。但如果高敏感+性情之人+足够的阅历和沉淀,就可能慢慢进化成豁达、至真至纯。反倒是麻木和钝感的,看似少受到了很多伤害,有一层厚厚的心甲,但封闭自己,也失去了全世界和对灿烂生命的很多体验。达到豁达那一步,能察觉,也能收心,能出世,也能入世,就比较舒服了。比如我们常常不自然把生命的关系定位胜负局,跳不出这个圈子。父母与子女关于学习的对立,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我要听你的。只要我们这么理解,分输赢,就是胜负局。孩子不懂,父母如果一直是这种态度,他们就很难在今后再去扭转。同事之间,我提拔挡你的路了,提前五六年就开始算,我去哪儿,你去哪儿,我怎么弄,这就是胜负局。比如现实中群组里的争吵,你一句我一句。往往到后面,就无关事实本身,就是相互怼的胜负局。总是想四处驳斥,总是想说服谁,总是想赢得争吵。可那个现实中吵架总是赢的人,往往输的最多。但其实,人生很复杂,世界很大,思维的层次很多,我们往往容易陷入其中。很多看似矛盾的东西,在西方文化中必须定义为弱肉强食、餐桌食谱理论、必须竞争的根深蒂固的这些理念,在中华文化中,是完全不同的处世之道。就像昨天小号写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去像美俄一样贪念缅甸的印度洋出海口,因为你只要动一点歪念,必定全局崩塌。大时代,战役可以输,城池可以丢,但大的战略,一步都不能错,一步错步步错。守正念,避极端。而在现实中,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那些雌雄同体的人,往往与众不同。南人北相,北人南相,多少不俗气。男性修炼到一定程度,如果出现了女性气质,温和、敏感、沉静,就像教员、苏轼一样,既有豪情又心思细腻。而女性修炼到一定程度,如果出现了男性气质,比如杀伐果断,沉着坚毅,也更易不同凡响。雌雄同体,阴阳平衡。春暖花开,坚冰尽化。所以,大周末的,别瘫在家里刷手机了,出去走走看看,去赏春去运动,去看书,去公园里找一棵大树抱一抱,把耳朵贴上去听听生命的声音,会有完全不同的感觉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