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瘦西湖:相机镜头定格的古韵风华

伯特

美篇昵称:伯特<br>美篇号:23414873<div>摄影/文字:伯特</div> 扬州瘦西湖位于扬州市西北部,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世界文化遗产。它是湖上园林代表,以瘦西湖水系为主体,园林建筑融合南北风格,有二十四桥、五亭桥、白塔、小金山、徐园等景点,“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风光旖旎,文化底蕴深厚。<div> 2025年3月10日上午8:30,我从西门进入瘦西湖景区,用照相机定格看到的每一个精彩画面,认真记录这个著名景点的古韵风华。</div> 进入景区,看到的第一景点就是二十四桥景区。<div> 在二十四桥景区内能看到的的景物众多,较为著名的有:二十四桥,熙春台,二十四桥书坊、小李将军画本,望春楼等。</div> 我站在念四桥南岸,隔水从不同角度看二十四桥景区。<div> 这张图片,居中的二十四桥横跨湖面,左边是熙春台和二十四桥书坊,右边是望春楼和小李将军画本。</div> <div> 从这个画面可以看到,二十四桥是如此的出名,又是如此的不起眼。</div> 这个画面上,绿色琉璃瓦的两个建筑分别是熙春台和二十四桥书坊。 画舫悠悠于碧水之上,前方的熙春台和二十四桥书坊更有画面感。 红梅碧水掩映下的两个建筑物是望春楼和小李将军画本。 换个角度看望春楼。 二十四桥书坊与望春楼隔水相望,二者在碧水、绿树映衬下,尽显江南古韵。 走近熙春台,这座复建于1986年的建筑,主楼坐西朝东,上下两层,碧瓦飞甍,尽显端庄华丽。<br><div> 熙春台是二十四桥景区的主体建筑,也是扬州“二十四景”之一。其名称由来:取《老子》中“众人熙熙,如登春台”之意,寓意着盛世欢愉。相传是扬州盐商为清代皇帝祝寿的地方,历史上曾是“春台明月”“春台祝寿”,乾隆皇帝南巡时曾率百官在此为母祝寿。<br></div> 台前,一块汉白玉石碑尤为瞩目,上面雕刻着毛泽东手书的杜牧诗《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br><div> 将毛泽东手书的杜牧诗置于熙春台前,这一创意堪称绝妙。一代诗人与一代伟人跨越时空在此相遇,不仅为瘦西湖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也彰显了瘦西湖作为人文胜地的独特魅力。在这里,诗词与建筑、历史与文化相互交融,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感受这份独特的韵味 ,让瘦西湖的声名愈发远扬。<br></div> 二十四桥书坊的建筑风格古色古香,飞檐翘角在绿树掩映下更显别致。 与二十四桥书坊相依相连的,是一条独具魅力的琉璃瓦风雨廊。廊顶的绿色琉璃瓦在日光下闪烁着温润光泽。廊身蜿蜒曲折,是游客休憩赏景的之处。 透过那疏密有致的红梅间隙,澄澈碧水中的二十四桥横卧在湖面之上,桥身线条流畅优美。 透过亭子梁柱眺望碧水映着二十四桥,满是江南韵味。 二十四桥单孔拱身优雅,横跨碧水,与水中澄澈倒影相衔,恰似一轮满月静卧湖面,波光粼粼中,满是诗意与浪漫。 二十四桥是瘦西湖最著名的景点之一。<div> 我上网查了下,二十四桥得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br> 一、隋炀帝月夜箫声:隋炀帝月夜让二十四名宫女立于桥上吹箫,由此得名。<br> 二、宠妃起名:隋炀帝游船时,一宠妃见船上有公主、宠妃二十三位,加上自己怀有一娇,提议将桥命名为“二十四娇(桥)”。<br> 三、歌女巧遇杜牧:唐代有二十四位歌女曾于月明夜来原吴家砖桥处吹箫弄笛,巧遇杜牧,其中一位歌女折花献上请杜牧赋诗,于是有了“二十四桥”一说。<br> 四、桥梁编号:古代有为桥梁制订编号的传统,二十四桥可能是古扬州时编号为二十四的桥。<br> 五、阿师桥谐音:有学者认为“二十四桥”是“阿师桥”的谐音,因读音相似,且用“二十四桥”可暗显扬州桥多水美的特点。<br> 此外,还有人认为桥长24米、宽2.4米、栏杆24根、台阶24级,处处与“二十四”对应,所以叫二十四桥。也有说法称,二十四桥是因与农历一年的二十四节气相对应而得名。<br></div> 从望春楼沿着瘦西湖北岸前行,岸边垂柳依依,不多时,瘦西湖最为著名的景点五亭桥便映入眼帘。五亭桥造型独特,连接着南北两岸。 站在此处,近处,五亭桥横跨瘦西湖,远处,洁白的白塔身姿挺拔, 好一幅浓淡相宜的江南水墨画。 从五亭桥北面拾级而上,脚下是古朴的石级,历经岁月打磨,表面光滑,透着温润质感。 五亭桥又名莲花桥,是扬州市的地标建筑之一。 据资料栽,五亭桥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巡盐御史高恒及扬州盐商为迎奉乾隆帝而建。 五亭桥模仿北京北海的五龙亭和十七孔桥建造。咸丰五年(1856年)毁于兵火,1934年得以重建。 五亭桥全长57.99米,桥身中孔拱圈跨径7.13米。桥基由12大块青石砌成“工”字型,桥身呈拱卷形,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桥洞正侧凡十有五。 桥孔共有十五个,中心桥孔最大,跨度为7.13米,呈大的半圆形,直贯东西,旁边十二桥孔布置在桥础三面,可通南北,亦呈小的半圆形,桥阶洞则为扇形,可通东西。 五座亭子分之为五亭,群聚于一桥,亭与亭之间以短廊相接,形成完整的屋面。中亭为重檐四角攒尖顶,其余四亭为单檐四角攒尖顶,亭内彩绘藻井,富丽堂皇。 亭内红漆立柱笔直粗壮,凭栏而立,能清晰看到瘦西湖的湖水在脚下流淌,波光潋滟,游船如织,岸边垂柳依依,繁花似锦,一幅江南水乡的绝美画卷尽收眼底。 下了五亭桥,沿瘦西湖北岸继续前行,来到“水云胜概”前,“水云胜概”是瘦西湖中极具韵味的建筑。 “水云胜概”前回过头来,人们最爱描述的一幅美丽画卷展现在眼前,那就是:五亭桥、白塔、凫庄三大建筑同框入景。此时,一艘画舫悠然划过,泛起层层涟漪,三大建筑美轮美奂同框入景,让人不禁沉醉在这江南水乡的古韵风华中 。 站在“水云胜概”前向左前方看,眼前,黄色的钓鱼台静静矗立在湖中央。 一艘画舫恰巧悠然映在镜头中。湖边近处的垂柳依依,远处的垂柳朦朦胧胧,恰似一团团轻柔的烟雾缭绕在水边。如此景致,恰似古人诗画中所绘,也难怪古人会把水边的柳树称作烟柳,这般如烟似雾的美妙意境,为瘦西湖增添了无尽的诗意与柔情 。 沿着瘦西湖北岸缓缓前行,两岸垂柳嫩绿的新芽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抬眼望去,前方玉版桥横跨湖面。 过了玉版桥,长堤的尽头是钓鱼台。钓鱼台也是瘦西湖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它三面临水,仅一道长堤与小金山连接。相传清乾隆南巡时曾在此钓过鱼,因而得名“钓鱼台”。 站在钓鱼台前的这个位置拍摄,可以从前边的圆形门洞望见五亭桥如长虹卧波,从左面的圆形门洞看到白塔巍巍耸立。只是游人太多,虽然图片各个元素具在,却没有特别的美感。 从钓鱼岛回头,是小金山。枯木逢春是小金山著名的一景,枯木为唐代古银杏树的残骸,其纹理流畅,形态古朴苍劲,虽已无生机,却具独特观赏性。园艺师在旁边栽种了凌霄,凌霄开花时,给人一种枯木逢春的感觉。 小金山是扬州瘦西湖中的一座人造小岛,建于清代中叶,当时扬州豪绅为打通瘦西湖至大明寺的水上通道,开挖莲花埂新河,用挖河的土堆成了这座小山。这座月亮门,门上镶嵌篆体小金山的石额,门的两侧立有一对明代的石狮。<br> 穿过小金山月亮门,眼前便是小虹桥,红漆桥栏鲜艳夺目。桥身虽不长,却精巧雅致,一头连着小金山,一头接着徐园,往来游客穿梭其上,构成一幅灵动的江南图景 。 徐园是为纪念参加辛亥革命的军长徐宝山而重建的园中园。徐园的园门如满月,门额上“徐园”二字,一楷一草,古朴而富有韵味。 听鹂馆是徐园的主厅,取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之意。 听鹂馆前陈列铁镬两具,相传为南朝箫梁时镇水之物,并立有《铁镬记》碑文,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  园内还有碑亭、春草池塘吟榭等建筑,与听鹂馆相互呼应,布局工整又富有变化,庭院起承转合,错落有致。<br> 园内的垂柳依依,嫩绿的柳条随风飘舞,为园子增添了一份生机与活力。 迈出徐园,“诗画瘦西湖”几个大字映入眼帘。 这里是盆景园区。踏入盆景园,咫尺间万象汇聚,苍松凝千年风骨,繁花展烂漫春光,盆中天地奇妙非常 。 路过法海寺前,黄墙映着日光,禅意随着春风飘散。 站在瘦西湖南岸远眺凫庄和五亭桥,两座建筑物倒映在碧波中,勾勒出一幅诗意盎然的江南水乡画卷 。 此时,来五亭桥游览的人越来越多,人们都沉醉在这如画景致中,构成一幅热闹又温馨的游览图。 瘦西湖景区里的游人更多了,导游们高高挥舞着五彩的队旗,声音洪亮,滔滔不绝地讲述着瘦西湖的千年古韵。游客们簇拥在周围,沉浸在这江南水乡的诗意美景里。<br> 我沿着岸边前行,目光掠过亭台楼阁、潋滟湖水。不知不觉已至11点半,我带着满心的惬意与眷恋,缓缓回到西门,结束了这场与瘦西湖的美好邂逅 。 <div> 踏上归程,相机里满是瘦西湖的湖光塔影,那二十四桥的婉约、五亭桥的壮美、小金山的灵秀、徐园的古朴,都已深深烙印在镜头中。此次游览,不仅定格了古韵风华,更在心底种下对扬州的美好印象,期待下一次重逢。</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