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独憔悴

震qq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李白诗《谢公宅》赏析</span></p> <p class="ql-block">  晚饭后散步,行至高铁东站公交车站,玻璃橱窗中的一首五律引起了我的注意。一看是诗仙李白所作的《谢公宅》,禁不住伫足细细品读,被诗中情境与艺术手法深深感染。并喃喃吟诵起来:“青山日将暝,寂寞谢公宅。竹里无人声,池中虚月白。荒庭衰草遍,废井苍苔积。唯有清风闲,时时起泉石。”读着读着,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我不断追问自己,李白为什么对当涂情有独钟?为什么李白这么推崇与景仰谢眺。我知道这首《谢公宅》是李白“姑孰十咏”之一,很有名传播很广。姑孰就是当涂唐代之前的古称。李白爱好游历,一生到过18个省:208个州县,《当涂县志》记载,李白25岁开始到62岁终老,先后七次来当涂寻幽揽胜,共写下56篇诗文,并最终选择葬在大青山下。依我看除了晚年为生活所迫穷困潦倒投靠叔父李阳冰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他最喜爱的谢眺曾在这里安家。他俩才华相似,遭遇相同,也都爱当涂的山水。</p> <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李白一身傲骨从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在他的诗卷中尊崇前辈诗人的诗作并不多见,但他对南齐诗人谢眺的赞美诗却有十五六首。其中耳熟能详的是“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在我看来李白喜爱谢眺有两大原因:一是惺惺相惜。谢眺是前朝登峰造极的诗人,19岁出仕,才华横溢官运亨通深受梁武帝赏识;李白少年仗剑出川,诗歌冠盖京华。被唐玄宗封为“翰林供奉”。二是同病相怜。谢眺虽才高八斗,但因品性高洁,不愿依附权势,最终被人诬陷下狱,36岁死于狱中。李白在如日中天之时,遭到杨国忠高力士陷害被迫离开京城,后因卷入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幸亏遇到大赦天下,逃过一劫。</p> <p class="ql-block">  谢眺在任宣城太守期间,曾筑室于青山之南,也就是谢公宅。环宅皆流泉奇石,摩崖石刻。当涂时称姑孰是宣城下属的一个县。谢眺饱览周边山水,对当涂特别喜爱,还写下了“幸临山水都,复值冬清缅”的诗句,这就是马鞍山地区“山水都”的由来。谢公宅在后世的战火中多次遭受破坏,又得到多次重修,现已建谢公祠也就是当年谢公宅。与太白祠和李白墓相邻。据当涂县志记载,李白曾多次凭吊青山谢公祠,并写下了《谢公宅》与《游谢氏山亭》两首缅怀谢眺的诗词,写出了自己对谢眺的一片情怀与哀思。</p> <p class="ql-block">  在清晰了解作品人物背景的前提下,读诗就能感悟李白“诗言志,诗咏怀”的内涵所在了。一是内容情境,营造出空灵冷清之感。描写青山夕阳下谢公宅的寂寞;表现谢公宅院竹林无人影,池中映虚月的悲凉;营造荒庭衰草废井苍苔的破败;更用清风闲适与谢公宅的荒凉对比,平添几分落寞。二是借景抒情,咏物抒怀。有怀才不遇的共鸣。谢眺虽有才华却仕途坎坷,李白联想自己。虽想建功立业,屡屡败落。如谢公宅般被世人冷落。有英雄迟暮感概,岁月无情,理想末竞,生命即将走向衰落。还有世态炎凉无奈。想当年谢公宅何等繁华,而今却如此荒蕪落寞。顾影自怜。从备受唐玄宗赏识,到流离失所,飘泊他乡,人情冷暖,世事无常。三是高超的艺术手法。做到动静结合。既有“无人声与虚月白”的静景描写;又有“清风闲与起泉石”的动态元素。画面感层次感强。做到对比衬托。用“衰草遍与苍苔积”的荒蕪,突出岁月无情世事难料。做到烘托渲染。通过对“竹、池、庭、井”等景物的刻画,层层渲染,全方位展现谢公宅的荒凉与寂静,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悲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音乐背景与图片网络下载,文字原创</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