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卖油翁、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的启示(根据宋振锟视频整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家在中小学阶段应该都学过《卖油翁》这篇文章。实际上,这篇文章最后一句话被课本删掉了,可这句话恰恰是全文的核心,没了它,大家就难以领悟文章的精髓。如此随意地对原文进行删改,存在严重问题,误导了广大读者。接下来,我就为大家深入分析,这句话为什么会被删掉,它背后又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语文课本究竟想掩盖什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们先从被删掉的那句话说起。原文是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意思是卖油翁的故事,和庄子笔下庖丁解牛、轮扁斫轮这两个故事有何区别。要理解卖油翁的故事,就必须先弄清楚另外两个故事的内涵,这样才能找到答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先说庖丁解牛。大家对这个故事应该都不陌生,庖丁解牛时,每一刀都精准地落在牛的骨节缝隙上,刀刃从不与骨头碰撞,所以他的刀用了十九年,依然崭新如初。通常大家认为,庖丁解牛告诉我们,做事要顺应事物的规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再看轮扁斫轮的故事。有个做轮子的工匠轮扁,他在削木头制作马车车轮时,旁边有位国君正在读书。轮扁就对国君说,你读的书没什么用。这背后探讨的是语言和含义的关系,正所谓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语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了说明这个道理,轮扁以自己做车轮为例,他做了多年车轮,经验丰富,可连自己都无法用语言描述做车轮时的手感,想传授给徒弟,却怎么也教不了。这就好比向五星级大厨学做菜,即便大厨把配方详细地写下来,照着做也很难做出大厨的味道。由此可见,有些做事的手感,很难用语言来传达,轮扁斫轮这个故事,传达的就是 “意不可言传” 的道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了解这两个故事后,大家可能会感到困惑。有人会说,卖油翁讲的是熟能生巧,庖丁解牛讲的是顺应规律,轮扁斫轮讲的是意不可言传,这三个故事似乎没什么关联,语文课本删得有道理啊。但实际上,这三者本质上是一回事。我们之所以觉得它们毫无联系,是因为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大多数人看问题只停留在表面,总结出的人生道理虽然没错,却未能触及这三个故事的核心。正因为多数人看不到本质,若在教学时不删掉那句话,就容易引发矛盾。学生可能会问老师,这三个故事究竟是不是一样的,老师要是讲不清楚,课堂就会陷入混乱。网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删掉这句话是为了简化教学流程,我觉得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不能因为教学方便,就否定欧阳修原文的合理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那么,这三个故事为什么本质上是一回事呢?要想弄清楚,不能只从故事本身入手,而要探究它们背后共通的规律。只有理解了这个规律,再回头看这三个故事,才能发现其中的联系。这个规律,就是老子所描述的 “道” 的规律。老子认为,宇宙最初是一元的,由 “无” 生出 “有”,“有” 又衍生出上下、阴阳、高低、大小、对错等对立的概念,一元世界便演变成了二元世界。而 “道” 处于循环运转之中,二元世界最终又会回归一元世界,这是宇宙和人生的基本规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人生的角度来看,人刚出生时如同赤子婴儿,对社会没有认知,也没有他人与自我的分别。随着逐渐接触社会,开始有了聪明的认知,能分辨好坏、高低,二元对立便出现了。在成长过程中,人们会发现好与坏可以相互转化,就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一样。随着阅历的增加,人们开始模糊好坏的界限,到了晚年,内心逐渐淡然,不再执着于好坏之分。这样看来,人生就像是一个从一元到二元,再回归一元的循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道” 是贯通一切的,既可以用来解释人生,也能用来解释做事的过程。以学弹钢琴为例,刚开始入门时,会觉得钢琴难以驾驭,老师弹奏时得心应手,自己却只能生硬地记住按键顺序,还担心记错,此时便产生了得失之心,人和钢琴处于对立的二元状态,相互不适应。这时老师会告诉我们,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过于在意学习的结果和对错,放下杂念,专注于钢琴本身,不断地练习。这就是学任何东西的第一阶段,与《卖油翁》中 “熟能生巧” 的理念相符。如今网上流行的 “刻意练习”,也是这个原理,通过大量机械的练习培养感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积累了足够的练习量,有了感觉之后,弹奏钢琴就会变得自然起来,人与钢琴从对立逐渐走向融合,就如同武侠小说里的 “人剑合一”,用在弹钢琴上就是 “人琴合一”,做车轮就是 “人轮合一”,解牛就是 “人牛合一”。庖丁解牛时,通过每天观察牛,让牛在眼中变得越来越 “小”,不再过分在意得失,从而实现了与牛的融合。当弹钢琴能达到闭着眼睛,不看乐谱和键盘就能自如弹奏的程度,就达到了庖丁解牛的境界,能够自然而然地顺应规律做事。这种顺应规律并非刻意为之,而是在与事物融合一体后实现的。由此可见,“熟能生巧” 是为了达到主客合一的状态,而实现主客合一后,自然就能达到庖丁解牛的境界,卖油翁和庖丁解牛在本质上是相通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达到卖油翁和庖丁这样的工匠水平,能够不假思索,凭肌肉记忆和感觉就能出色地完成工作时,若有新同学来请教,该如何传授技艺呢?对方毫无基础,此时即便自己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也很难将技艺传授给他。只能告诉对方 “唯手熟尔”,因为自己已经达到了合于天道的境界,可对方没有经历过 “熟能生巧” 的第一阶段,自然无法理解。这就是轮扁斫轮中 “意不可言传” 的道理,也是 “道可道,非常道” 的体现。轮扁斫轮的结论,与卖油翁、庖丁解牛的故事完美契合,它们共同反映了一个人在得道之后,达到主客不分、人剑合一的境界,成为高水平工匠后的不同阶段。“熟能生巧” 是第一阶段,顺势而为、自然流畅是第二阶段,当别人请教时难以言传是最终阶段,这三个故事本质上是一回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至此,《卖油翁》的故事就能讲通了。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文章中为什么要写一个射箭的人呢?我们来看原文细节,“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陈康肃公射箭技术高超,且常常凭借这一技艺自夸。这个细节至关重要,前面讲的是合于天道的工匠在做事时的状态,这里则补充了他们在做人方面的状态。能够领悟天道,达到二元合一境界的人,不仅做事得心应手,做人也深谙其中的道理,他们没有好坏、高低、善恶之分,为人低调,就像《道德经》中所说的 “和其光,同其尘”。民间常说,真正有本事的人都很低调,其原理就在于此。陈康肃公一出场就自夸的行为,与卖油翁所体现的低调、内敛形成鲜明对比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3.3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