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晋江市龙湖镇福林古村落,那是一幅宏大的穿越时光侨乡记忆图。</p><p class="ql-block"> 在闽南的悠悠岁月里,有一座古村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它就是晋江市龙湖镇的福林村。这座被誉为“侨乡中的侨乡”的村落,承载着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六百多年的历史。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写满了岁月的痕迹。当我踏入这片土地,仿佛穿越时空,开启了一场与历史和文化的深情对话。</p><p class="ql-block"> 古寺禅音 岁月沉香</p><p class="ql-block"> 福林寺,这座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的古刹,“番沁移溪”之后于同治五年复建,民国初期改为“福林禅寺”。这是福林村的精神坐标。踏入寺门,古朴庄重的氛围扑面而来,红墙青瓦、飞檐斗拱,在日光下散发着岁月的光泽。寺内香烟袅袅,梵音阵阵,让人的心瞬间沉静下来。</p><p class="ql-block"> 1941年,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来到这里驻锡修持,前后达十个月又二十天。他在寺院后殿阁楼潜心著作,完成了《律钞宗要随讲别录》《晚晴集》《药师经析疑》等三部经典书籍的后期整理 。法师还将寺后的小花园取名清凉园,并留下对联:“福德因缘一一殊胜,林园花木欣欣向荣” 。四方人士慕名而来请求墨宝,弘一法师赠字结缘。漫步在寺中,想象着大师曾经在这里青灯古卷、晨钟暮鼓的修行生活,心中满是敬畏。如今,寺后方修建的巨型露天观音像,慈悲祥和,吸引着众多信众前来祭拜,为福林寺增添了一份神圣庄严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渡槽如虹 岁月留痕</p><p class="ql-block"> 离开福林寺,不远处一座凌驾于半空的建筑吸引了我的目光,那便是福林渡槽。这座福建省最大的浆砌条石拱渡槽,也是泉州地区现存最大的唯一一座空中渡槽,建于1975年,是泉州新华电灌站渠系配套工程,原来叫“檀林渡槽”。站在渡槽下仰望,巨大的拱柱坚实有力,虽历经45年风雨,又多次遭受台风侵袭和台海地震波影响,但桥体依然稳固,没有一处裂缝或渗漏,不得不让人感叹当年建造工艺的精湛。曾经,它肩负着灌溉使命,通水量可灌溉到龙湖、英林、金井、永和等镇,受益面积达十几万亩,为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如今,它虽已闲置二十多年,但依然是福林村独特的空中水道景观点,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承载着村民们的集体记忆。</p><p class="ql-block"> 番仔楼群 侨韵风华 </p><p class="ql-block"> 福林村旅居菲律宾华侨众多,村内异国风情的小洋楼——番仔楼比比皆是,两三百座番仔楼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村子里,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些番仔楼融合了闽南传统建筑元素与西洋建筑风格,既有闽南民居的红砖红瓦、燕尾脊,又有欧式的廊柱、雕花、拱券,中西合璧,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 春晖楼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这座已有近80年历史的建筑,是厦门首任市长许友超先生亲自回乡为母亲打造的故居。它既有闽南民居砖红木牖精雕细镂的传统精髓,又有西洋建筑角楼拱侍、柱台轩敞的流风遗韵,古希腊柯林斯式的廊柱、欧洲古堡式的八角房、法式宽敞明亮的阳台,与闽南式红砖墙体和红瓦屋顶完美融合,蔚为壮观 。楼内的木雕、石雕、砖雕精美绝伦,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当年的繁华与荣耀。</p><p class="ql-block"> 端园同样令人瞩目,它是旅菲华侨许经撇于1933年建造的私宅 ,由意大利建筑设计师与惠安石雕名匠联手打造,历时三年建成。端园楼高两层,天台上再建两间备用间,闽南俗称“两层半”,还辟有三房一廊的地下室,配有通风与传音设施 。其外墙用上等白砻石柱为框架,特制红砖砌墙体,白石台基高达一米,造型优美,色彩明丽 。正门出规廊的石方节柱上刻联“瑶苔射斗牛光大高阳门第,林木齐天汉裁成太岳栋梁”,彰显着主人的不凡气度。如今,端园连同楼里的大量侨批等涉侨资料,成为华侨生活记忆馆,诉说着闽南华侨的家国情怀和爱拼敢赢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走在番仔楼间,抚摸着那斑驳的墙壁,看着门楣上“热爱祖国”四个大字,我深刻感受到海外华侨衣锦还乡、心怀桑梓的拳拳之心。这些番仔楼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华侨文化的生动见证。</p><p class="ql-block"> 古街旧忆,时光遗梦</p><p class="ql-block"> 福林村内的通安街,是一条有着独特韵味的古街。它建于石狮通往安海的驿道上,呈“回”字形,一座座两层或三层的骑楼首尾相连 。曾经,这里热闹非凡,一楼开着茶铺、米铺、炸粿铺、理发店、照相馆、百货行等众多生意档口 ,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是福林村最繁华的商业中心。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通安街已不复往日的喧嚣。如今,凋敝的屋顶长着荒草,供销社的旧址只剩下破败的招牌,让人不禁感叹岁月的无情。但当我漫步在古街,依然能从那古老的骑楼、石板路和褪色的门窗中,感受到它曾经的繁华与热闹。想象着当年这里的人们在这里讨价还价、欢声笑语,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在眼前徐徐展开。古街虽已老去,但它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永远留存在福林村村民的记忆深处。</p><p class="ql-block"> 古韵新辉,未来可期</p><p class="ql-block"> 福林村,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村落,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未来。近年来,当地政府和村民积极行动,引入多方力量,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对古厝、古街、古寺等进行修缮保护,同时,活化利用侨厝、番仔楼,发展文旅产业,让这座古老的村落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p><p class="ql-block">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将课堂搬进福林村,师生们通过实地测绘复原老建筑营建工艺,设计新功能激活历史空间,数字化采集建筑信息及文化遗产,让许多闲置破败的老宅重新焕发容光 。如今,村里的清源别院成为高校·乡村共建实践基地,斗室山庄打造成研学实践基地,书投楼变身龙湖镇“福”文化研习基地 ,这些充满创意的改造,为福林村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和发展动力。</p><p class="ql-block"> 气温迅降,细雨飘飞,撑着伞走在福林村的大街小巷,我感受到了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传统与创新的碰撞。这里的每一处建筑、每一个故事,都让我对这片土地充满了热爱和敬意。</p><p class="ql-block"> 福林古村落,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闽南的大地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吸引着更多的人前来探寻它的魅力,聆听它的故事。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福林村将继续传承和发扬它的历史文化,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