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成长履痕 镌刻奋斗华章

泉水咚咚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创作 / 铂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  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军旅生涯的珍贵记忆宛如璀璨星辰,镶嵌在我的生命长河之中。1978 年8 月至1985 年7月,我在守备某师作训科任职。在这段宝贵的时光里,我不仅全脱产到南京高级陆军学校学习了一年半,充实自身的军事理论知识,更是通过丰富的工作实践,极大地提升了军事素养,积累了练兵带兵的宝贵经验,增强了合成指挥能力,为自己的军旅生涯铸就了坚固的基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一、初入师部,开启新征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1978 年8 月,一纸调令打破了我原本在团机关的工作节奏,我被提拔为师司令部作训科副科长(正营职),正式踏入师机关的大门。当时的师领导班子人才济济,孙师长,凭借丰富的军事经验和卓越的领导能力,引领着全师的发展方向;刘副师长、车副师长等,在各自的工作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祝政委则负责把握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部队的高度稳定和团结。走进作训科,李科长以其扎实的业务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赢得了大家的尊敬;李参谋、丁参谋等,凭借出色的专业技能,为科室的高效运转贡献力量;田测绘员,凭借严谨的工作态度,保障着测绘工作的精准无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刚到师机关时,陌生的环境和复杂的工作让我心里满是担忧。师机关规模大,办公区域宽敞,人员众多,领导的层级和数量都远超团机关。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展工作,不仅要熟悉各种规章制度,还要处理好与众多领导的关系,这无疑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作训科的同事们大多资历比我老,他们在部队的时间更长,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与他们相比,我深感自己在工作经验和人脉资源方面的不足,担心在沟通协作中难以融入团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此外,师机关的事务繁杂,会议频繁召开,对工作的标准和要求极高。每一项任务都关乎部队的战斗力和发展,容不得半点差错,这让我压力倍增,生怕因为自己的失误给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幸运的是,李科长和其他同事都十分友善。李科长的机关参谋业务十分精湛,他对各种军事法规、作战理论和参谋业务都了如指掌。自师成立起,他就调入作训科,见证了部队的发展历程。期间,他还在团司令部担任过参谋长,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和机关工作经验。他对我很是了解,知道我在团机关工作时的表现,因此对我关照有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1978 年10 月,我有幸陪同刘参谋长下连队蹲点。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深入基层,与战士们同吃同住同训练,详细了解连队的训练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回到机关后,我经过反复思考和研究,执笔撰写了《守备连步兵班防御战术六步训练法》。这份训练法得到了驻厦某军的高度认可,被转发全军推广,刘参谋长也对我进行了表扬,这让我备受鼓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二、肩负新使命,展现新作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1979 年3 月,一纸调令如同春日惊雷,为我带来了前往南京高级陆军学校学习的宝贵机会。彼时,军事领域正发生深刻变革,先进的军事理念与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踏入这所军事学府,校园里弥漫着浓厚的学术气息,随处可见学员们热烈讨论军事问题的场景,仿佛置身于军事理论研究的前沿阵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在接下来一年半的学习时光里,我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课程涵盖了军事战略学、战役学、战术指挥等多个领域,每一门课程都是军事智慧的结晶。课堂上,教授们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将复杂的军事理论讲解得深入浅出;课余时间,我积极参与各类军事研讨活动,与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学员们激烈辩论,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不断迸发。通过系统学习先进的军事理论,我不仅掌握了科学的战略思维方法,更深入理解了现代战争的内在规律。同时,对指挥艺术的研习,让我懂得如何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局势中,精准下达指令,高效协调各方力量。这段学习经历,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军事天地的大门,为我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军校深造详见《金陵军校深造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1980 年8月,我怀揣着在军校积累的知识与自信,告别了充满回忆的南京高级陆军学校,回到了原单位,继续担任师作训科副科长一职。然而,当我踏入科室,发现一切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科里的人员结构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整。李参谋和丁参谋,因部队的工作需要,奔赴新的岗位,开启了新的征程;刘参谋和王参谋凭借在日常工作中的突出表现,得到提拔重用,迈向了更重要的工作岗位;袁参谋和李参谋响应国家号召,告别了熟悉的军营,转业到地方,在新的领域发光发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与此同时,新来的申参谋长走马上任。他目光如炬,思维敏捷,机关工作经验丰富。上任伊始,他便带来了一系列新颖的工作思路与方法,为师司令部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原刘参谋长转任副师长,凭借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卓越的领导能力,继续为部队的发展添砖加瓦。在申参谋长的带领下,我积极将在院校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当时,部队正致力于“实现三个转变”的重要目标,旨在全面提升部队的合成作战能力。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主动承担起多项重要任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在组织部队合成训练时,我精心为团队计划安排训练内容,融入先进的军事理念,使部队训练更贴近实战需求;在筹备演习的过程中,我深入研究地形地貌,结合现代战争特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演习方案。并且,我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探索新的训练方法与模式。例如,引入模拟对抗系统,让士兵们在模拟的战场环境中锻炼应变能力;开展多兵种协同训练,强化各兵种之间的协同配合。我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申参谋长的高度认可。不仅如此,刘副师长也对我的工作表现给予了充分肯定。在他们的大力推荐下,我获得了进一步晋升的机会。这一契机,如同璀璨的星光,照亮了我职业生涯的新征程,为我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三、勇挑重担,书写新篇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1983 年2 月,李科长转业,我被任命为师作训科科长。此时,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1983 年5 月,师领导班子进行大调整,新到任的蔡师长,他是“华东一级战斗英雄”,有实战经验,对部队的发展有着清晰的规划;新到任的秦政委,他致力于加强部队的思想政治建设;新到任的师吴参谋长,他在团、营、连各级都任过军事主官、同时还在军作训处任过作训参谋,军事素质和部队管理经验非富。我上任后,主动向蔡师长、秦政委和吴参谋长建议对作训科参谋队伍进行优化调整。经过多方努力,先后调入周参谋、王参谋、黃参谋和测绘卢参谋。加上科里原有的危参谋,丁参谋、林参谋,全科七位参谋业务能力都比较强。这些新老参谋有活力,专业能力强。尽管有的参谋因工作安排有变动,但经过这一轮调整,科室参谋的业务能力有了显著提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形成了一个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在驻厦某军组织的全军各师司令部红蓝军沙盘对抗演习中,我们师扮演蓝军(台军),三个陆军师作为红军。此次演习打破了以往的常规模式,不再单纯以兵力优势来评判胜负,而是以战术运用的实际水平作为评判标准。在师吴参谋长的带领下,我们团队成员日夜奋战,对各种战术方案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红篮军沙盘对抗展实力,创造新的佳绩。经过三昼夜的沙盘推演,我们充分发挥团队的智慧和力量,成功运用一系列创新的战术,最终以蓝军(守备某师)战胜红军(三个陆军师)宣告“红蓝军沙盘对抗演习”战果。这种情况在我军演习史上属于首次,守备某师司令部获得驻厦某军通报表彰。这次胜利不仅展示了我们团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也为部队赢得了荣誉。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1983 年9 月,师吴参谋长前往解放军国防大学深造,由新来的吴参谋长接任师参谋长,他的军事素质和部队管理经验丰富。在吴参谋长领导下,我带领科室全体成员,积极开展军事训练改革,努力探索《守备部队在生疏地形上进行多课题检验性演习》。在军事学术研究上,实现了新的突破。我执笔撰写的《守备部队组织多课题检验性演习的做法与体会》在解放军总参谋部创办的《军事通讯》杂志上发表,杂志社对此给予高度肯定,编辑部还加了编者按: 肯定了我师的做法改变了我军守备部队战术训练长期在低水平上循环的状况,为全军守备部队的战术训练拓宽了路子。蔡师长在师1984 年年终工作总结会上表扬了我,并提议上报驻厦某军给予我荣立三等功。1985 年1 月15 日,驻厦某军批准我荣立三等功一次。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在师作训科工作的这段经历,不仅使我在军事领域收获显著成就,更让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与领导力的重要意义。我深知,是领导的信任以及同事的支持,才使我能够不断成长,勇于担当重任,为部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秉持初心,为国防事业的发展不懈奋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备注:照片有的来自网络,感谢原创者的辛勤付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