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寺湖柳编传承人:王更臣</p> <p class="ql-block">篮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年3月24日 星期一 晴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寺湖柳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陵川县棋源中学306班 王思钰</p><p class="ql-block"> 阅读《安塞腰鼓》后,我一直有一个疑惑,在黄土高原上,安塞腰鼓响彻整个黄土高原,那么在我的家乡寺湖又有什么呢? </p><p class="ql-block"> 这个问题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周五放学,回到村口,看到写着"寺湖村"的牌子上,赫然写着"柳编之乡"时,刹那间,豁然开朗。是啊,在我的家乡最有名的不就是柳编吗?</p><p class="ql-block"> 谈起柳编,就不得不提我爷爷了,大概是3年前,那时我爷爷还是柳编的手工艺人,每天要么在上地,要么就在柳编。</p><p class="ql-block"> 在寺湖,他们柳编的地方都有一个统称"燕",有天,我就去那里找我爷爷,燕是在地下的,上方用层厚塑料膜盖着,掀开塑料膜后,首先要先下五个台阶,才能真正到达燕底。进去之后,第一感觉就是很潮湿,听爷爷说是因为柳条只有在较湿的时候才能更好编织,第二感觉就是没有外面亮,仅仅只有一盏电灯,下去时候还差点摔了跟头。</p><p class="ql-block"> 我最喜欢的就是将柳枝的绿皮撕去露出白色的柳条,在此之前也是要喷水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撕去绿皮;当一家子人迎着燕门坐在家门口吹着小风,谈论点什么时,有时邻居民们也会来帮忙。</p><p class="ql-block"> 最后,那些白色的柳条都会成为一件件美丽的"艺术品",在我们家里还有小篮子、大篮子、簸箕等日用品,甚至还有笔桶。</p><p class="ql-block"> 每当杨村镇上或是其他地方赶会时,爷爷奶奶都会拿去卖。记得有一次,一位顾客问"你们这是寺湖的吗?"爷爷奶奶点头笑着说"是!"那顾客便说:"那我可要多买点,你们寺湖的柳编好啊!是真好!"可见,寺湖柳编真的名不虚传。</p><p class="ql-block"> 然而,就是这么实用有趣又好看的柳编,传承的人却越来越少,我们村大概200户人家,算上我爷爷也只有3户是编柳编的,面对这种情行,我很失落,也很害怕柳编在我们村消失。</p> <p class="ql-block">簸箕</p> <p class="ql-block">笔筒</p> <p class="ql-block">燕的外部</p> <p class="ql-block">进出燕的楼梯</p> <p class="ql-block">燕的内部</p> <p class="ql-block">山西柳编之乡:寺湖村</p> <p class="ql-block">陵川县杨村镇寺湖村民委员会</p> <p class="ql-block">柳编传人王更臣师傅所在的老宅</p> <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王思钰也爷爷奶奶在一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