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江苏居民,我更偏爱“邻居”浙江和安徽的山水田园,所以一有机会就往邻省跑。浙江也记不清到底去过多少次了,但是,被《国家地理》评为“江南最后的秘境”的松阳县却还没去过,今春下决心跑一趟。从南京到松阳,建德是必经之地。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的这首《宿建德江》 诗中写的就是这个曾经上榜《中国国家地理》的浙江小城——建德。</p> <p class="ql-block">3月16日,我们自驾从南京出发,中午到达第一站建德梅城镇严州古城。梅城古镇(严州古城)座落在浙西山区,建德市东部,北枕乌龙山,南临三江口。它历史悠久 ,曾是古代严州府的治所,故得名“严州”。严州曾是徽州与杭州之间的咽喉要地,被誉为“京畿三辅”,与杭州府、绍兴府齐名,有着近1800 年建城史。作为州府也有1200年历史了。古城所属的建德,建城始于三国,由东吴孙权封孙韶为建德侯,取“建功立德”之建德,划地建立建德县。唐代设州府为睦州,宋代改睦州为严州,南宋时成为京畿之地,清朝时,严州府的地位仅次于杭州府、嘉兴府、湖州府。解放后随着新安江水库的建设,严州所辖多个县镇沉入水底,渐渐地严州也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划从地图上消失,成为一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我们虽然在严州古城游客中心旁的酒店住了两三天,却没有用一个完整时间来游览严州古城,而是分三天的零碎时间“三进山城”,所以我对严州的印象观感也变成“碎片化”的了。这里虽然是千年古镇,但实际上真正的“古迹”遗存并不多,建筑多为最近一二十年“复建”或者“新建”的。我的观感是个“簇新的古城”。不过也不意外,“严州不守,临安必危”。严州府地处新安江、富春江、兰江三江交汇点,是上游徽州、衢州、婺州、处州(今丽水)通往下游杭嘉湖地区的咽喉和锁钥,乃扼三江口的战略要地。这样一个地方,千百年来一定是少不了战火、水患的,地面老建筑难以保留也在情理之中。不过,毕竟是千年古城,就算“古迹”留存不多,故事传说却是很多的。</p> <p class="ql-block">梅花城,简称梅城,原是睦洲严州府城的雅称。1938年才作为建德县城的正式地名确定下来。关于梅花城的来历有种种说法,最流行的当推民国建德县志的一段叙述:建德城即严州城,俗称梅花城。以沿江一段稚堞半作梅花形故也。梅城的城墙最后一次重建于明初,为朱元璋外甥李文忠所建。至于稚堞为什么做成梅花形,一直没有一致的说法,据民国建德县志记载,这是因为宋代有三个皇帝在未登基前都曾领过严州的地方官职务,严州被认为是潜龙所在地,其制故与南京北京同。所以这一带有“天下梅花两朵半,北京一朵,南京一朵,严州半朵”的说法。但是县志主编王韧认为,今之南北两京并无作梅花堞者,所以还是不能作为依据,而且稚堞的形式也不一定就是衡量政治级别的标准。著名学者戴不凡则力主仿南北二京说,他在《梅城漫话》一文中写道:“跑过国内不少古代名城,留心观察过,稚堞成梅花形的,除南京、北京外,我所亲眼见的,的确只有梅城这半座,缺正北及东北角。”但我在南京住了三十多年,似乎不记得南京城墙有梅花形稚堞。所以我对这位戴先生的说法存疑。戴不凡还根据民间传说故事,认为梅花形稚堞是为明代皇帝的一位宠妃而建的。这个宠妃是严州人,她向皇帝要求建造梅花城,后来这个宠妃不幸短命死矣,所以只造了一半云云。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梅城是为了纪念汉代高士梅福而命名的。相传严子陵是梅福之婿。梅严二人都以节操高尚闻名于世。严州就是为了纪念严子陵在此隐居而得名的。民间也有严子陵造梅花城的传说。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建德特有的一种梅花“建德山梅”而得名,建德山梅花生长在高山之上,冷坞之中,不畏寒湿,花开五瓣,花朵洁白而芬芳,花期在春末夏初,这在梅花中是很独特的。</p> <p class="ql-block">游客中心旁就有一个“开元寺”(全国不知有多少座“开元寺”啊!)可惜我们去时人家已经下班关门了,没能进去参观。不过看资料说,这里原来是七郎庙。而严州历史上的确也有开元寺,但不在这个位置。据民国《建德县志卷六》载,开元寺原址位于古严州(今建德市梅城镇)武定门(小西门)外。唐神龙元年(705)建,原名中兴寺。唐开元中期改名开元寺,唐代僧人道明法师(俗名陈尊宿)曾在开元寺旧址建庵(尊宿庵)。后古刹几经兴复,清康熙年间,僧人大力整修、扩建,现尚存遗址。2004年建德市风景旅游局与梅城镇政府重修梅城西南沿江之七郎庙,并将中殿改名为开元寺,重修工程采用古建筑整体移建与精美构件并建的技法。大部分建筑物从建德市大同镇儒博村的张家厅和白沙村的章家祠堂移到此地。好像现在比较流行这样,把一些散落在偏远山乡的不便就地保护的古建搬移到别的“景区”集中展示和保护。</p> <p class="ql-block">古往今来岁月悠悠,梅城镇几经变迁,至今依然仍保留着明代格局。我们从游客中心上城墙走了一段,城墙上宽敞平整,明显是新修的。</p> <p class="ql-block">看见城墙外有组雕塑,于是下来看,雕塑的中心人物是孙韶。孙韶何许人也?正是当年的建德侯!雕塑的基座上介绍了他的生平。孙韶(188年-241年),字公礼,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三国时期吴国宗室、将领。孙韶的伯父孙河,本姓俞,孙策很喜爱他,便赐姓孙,将他列名孙氏家族之中。建安九年(204年),孙河被杀,时孙韶年方十七,处变不惊,统帅孙河的军队,被孙权任命为承烈校尉。后任广陵太守、偏将军。黄初二年(221年21),孙权受封吴王,升任他为扬威将军,封建德侯。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任命孙韶为镇北将军,领幽州牧,担当镇守吴魏边界之重任。赤乌四年(241年),孙韶卒。</p> <p class="ql-block">澄清门,梅城人称“大南门”,在严州古城正大街最南端,是最为市民所熟知的梅城地标性建筑之一。历史上记载的严州建城共有4次,最早的是唐中和四年(884)陈晟筑罗城。周围19里,高、阔都是2.5丈(约七八米),面积大约5.6平方公里,比现在的梅城集镇大好几倍。北宋宣和三年(1121),方腊起义被镇压后,睦州改为严州。严州知州周格重修战乱中些微受损的严州城垣,南向濒临新安江水的城门有两座,靠乌龙山一侧的称“安流门”;今日“澄清门”位置的,称“定川门”。定川、安流,都包含着对山河不荡、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景。</p> <p class="ql-block">元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部将、外甥李文忠及胡大海等占领严州,三年后(1361),驻守严州的李文忠再次对在战火中受损毁的严州府城包括城墙进行修葺,由于尚处战时,下游占据杭城的张士诚时有窜扰,加上财力局促,因此城墙修葺工程未能大规模展开。修复后的城池约合1.02平方公里,范围已大为缩小,8座城门改设为5座。其中,在定川门原址重新修筑的城门,为了便于防守,将城门修筑成双层墙体的瓮城,并将其改名为“澄清门”,一直沿用到现在。</p> <p class="ql-block">而我们前面走过一个的古城墙临江西北侧的“定川门”是现今复建的,其实为移用旧名,原先并未在此地构建过城门。“安流门”则在这次重筑中被封闭不用。清道光五年(1825),严州知府聂镐敏重开此门,并加筑城楼,名“福运门”,(市民俗称小南门),这个门我们没有去看。</p> <p class="ql-block">据说旧时,出澄清门,经过一段不长的直街,就到新安江边,东西两侧有石阶通往江面登岸处平台,上游为大南门码头,下游为黄浦街。因两者之间的场地(即街心)为方形,有如棋盘,故当地人称澄清门外为“棋盘街”,也特指黄浦街。石阶落差达10余米,高大一点的船,卸货需要搭木跳板上岸。1937年11月,浙江大学西迁到梅城时,有一幅照片,清晰地记录了当时桅杆林立的“严江第一码头”的景象。此处码头、集市合一,商家生意极为闹猛。旧时梅城人有俚谚,大意是,就算是一只狗在这里开店,也能发大财。现在这些景象都不复存在了。</p> <p class="ql-block">澄清门在历史上多次遭遇水患和战火,屡毁屡建。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太平军与清廷左宗棠等将领部队在严州呈拉锯战,城池几经易手。同治元年十一月(1862),清军在新安江南岸,以大炮轰击南门一带城墙,澄清门被破,清军入城,太平军撤往浦江。所幸严州城墙未受整体的毁灭性的破坏,战后,也仅做了简单修葺。民国五年(1916年),建德县知事曾下令拆除严州府古城楼,但在当地百姓的呼吁下,澄清门得以保留并修缮。</p> <p class="ql-block">澄清门之上,筑有“澄清楼”。1938年为便于城内居民躲避日机空袭进行疏散,浙江省政府下令拆除部分城墙,澄清楼因目标醒目而被拆除。</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十年代,因梅城下游修建富春江水电站,根据设计,大坝截流蓄水后,库区回水将猛抬20余米,因而1961年至1970年,分两期实施梅城集镇防护工程(俗称“大坝”)时,“澄清门”被封闭并与城墙一道包入防洪堤大坝内。被包入坝体而侥幸得以保存的此段城墙,在发掘出后,被命名为“元城墙”(因为李文忠1361年修筑该城墙时,大明王朝尚未建立)。这段城墙中的石条、石块等垒石,或长或短,或方或圆,参差不齐,未事裁选,是原本民居建筑门槛、天井、石柱所使用的构件,还夹杂者大量的碗碟碎片。可以想见李文忠修葺城墙时因原材料短缺、只能从城中毁坏的民居废墟中就地取材以应急充数的仓促。</p> <p class="ql-block">1993年,梅城镇政府重建澄清楼,将其改建为一座三层仿古城楼,成为梅城的地标性建筑。2015年,在严州古城保护项目中,澄清楼再次改建,总建筑面积达325.6平方米,建筑风格为重檐歇山顶,气势恢宏。使之再次成为梅城地标性建筑。城楼的变迁见证了历史的兴衰。</p> <p class="ql-block">“澄清”二字,原为描述城门外东流而去的新安江江水的澄亮清澈,后人也赋予其严州境内“吏治澄澈、官行清廉”的美好愿望。后人也充分利用这一场所,一有矛盾纠纷,就召集矛盾双方来此城门外辩清是非、还原事实真相。所以,2019年建德市在“澄清门”下,为受到不实诉告之累的敢担当的干部,举行了给予宣告清白的“澄清门下道澄清”公开发布会,营造“支持改革、鼓励担当,容错纠错”的良好氛围。</p> <p class="ql-block">登上城墙,东西两面可看到两段笔直的城墙,北面可俯瞰古城街景,街道两边是粉墙黛瓦、飞檐翘角、鳞次栉比的徽派建筑,南面则可欣赏如水墨画一般的新安江。</p> <p class="ql-block">下城楼,同过双城门进城,两座城门之间东面有个“黄浦街”的门洞,不知是新是旧,里面有些店铺门面,不过现在都没有开门,也许节假日旅游旺季时这里会是一个集市吧。</p> <p class="ql-block">城楼对面有栋清末宅邸,座北朝南,二层传统木结构,诸葛亮第四十九代后裔曾居住于此并以医济民,创办的“永生堂”为建德最大的药号之一。联想到以前去过的“诸葛八卦村”离此地很近,而且诸葛八卦村的一支后裔的确是以医药为生,所以出现在这里很合理。</p> <p class="ql-block">进城之后发现,牌坊特别多,小小的古城里似乎三步一牌五步一坊的。在其它古镇古城也大多能见到牌坊,但没见过密度这么大的。而且这些牌坊大都是“暂新”的,也就是近十年内新建的。因为天色已晚,也看不清到底有没有一两座“旧”的。不知道是按古代原样修复重建的呢?还是干脆就是现在新设计建造的?不过据史料记载,严州府城在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共有187座有记载的石牌坊,加上严州城外近郊的12座牌坊,总数达到199座。看来严州人还真是偏爱立牌坊。</p> <p class="ql-block">严州古城与浙江大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抗日战争时期,严州古城是浙江大学西迁的首站。1937年,随着淞沪战役的失败,上海沦陷,杭州也面临危险。为了保存学校的实力,竺可桢校长决定将浙江大学迁往建德。11月,浙大师生及设备陆续迁至建德,虽然仅停留了43天,但在这期间,浙大师生依然坚持教学,并创办了《浙大日报》。浙大在严州古城的临时校舍虽然分散,但师生们依然保持良好的校风校纪,坚持教学。竺可桢校长的旧居位于严州古城内,这里也是浙大师生曾经的临时校舍。</p> <p class="ql-block">《四库全书》成书于1792年,之后百余年历经战乱,屡遭厄运。“江南三阁,文澜独存”寥寥八字,道出了文澜阁《四库全书》历经磨难,却能留存于世的不易。1937年,为躲避日寇毁坏,在浙江省立图书馆馆长陈训慈主持下,竺可桢校长的鼎力支持下,阁书于12月2日运抵建德,藏于绪塘方宅,随后转移至北乡松阳坞。至此,阁书便跟随浙大师生开始了近九年的长途西行,抗战胜利后,1946年7月5日重返杭州。上个月我在贵阳才看了文澜阁《四库全书》西迁时曾在贵阳藏了六年的鹿冲关公园地母洞。</p> <p class="ql-block">严州古城梅城,东西两区12纵13横街衢格局,共有大大小小86条街巷里弄。在这些星罗棋布的街巷里弄中,有一条特别另类醒目的巷名叫儡石巷。这条从字民街至古城中心十字路口的街道又称总府街,老梅城人俗称巷口。儡石巷之名起自哪个朝代,准确的历史记载不是很清楚,但是,作为梅城人口口相传的老巷名,也许已经有成百上千年的历史了。既然称儡石巷,那必定有儡石存在。但是,沧海桑田,在历史的变迁中,曾经的儡石已经神秘失踪数百年。留下的只有一些碎片化的文字记录。作为睦州、严州的镇州之石,严州儡石也因此被笼罩上一层十分神秘的色彩。至于严州古城儡石到底遗落在哪里,模样长得怎么样,儡石巷又典出何处,产生在哪个朝代,对于这些问题,各方众说纷纭,很多严州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和梅城本地的文物玩家,都在试图寻觅失踪了数百年的严州儡石,以便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但是,一直没有收获。2021年1月8日,奇迹发生了,儡石意外出土,这是严州古城考古的重大发现。从发掘出来的严州儡石外观形象和色彩看,它同唐代睦州古墙遗址上所用石料的材质是一致的。因此推断,严州儡石最迟出自唐代中期是有可能的,与睦州筑城的历史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距今大约有一千两百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从儡石铭文的局部拓片看,严州儡石铭文共有十句,每句四个字,一共四十个字。原文是:“伟哉礧石,作镇此州。显晦以时,灾祥寔由。制服貔彪,消殄巨蠹。桑麻遍野,榖麦盈丘。千亿万年,世沐洪庥。”这段文字的大意是:神奇而岿伟的儡石,是睦(严)州的镇州之石。在或明或暗的时候,它能预知天气的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发生。能够制服危害百姓的豺狼虎豹,又能灭绝奸佞巨寇和病虫灾害。有它的护佑,睦(严)州地方就会桑麻遍野,五谷丰登。有它的庇佑,千亿万亿年,睦(严)州的百姓都能沐浴和享受祥瑞之光的庇佑。礧石者,乃巨石之意也。从铭文的含义理解,礧石不光巨大,还会有神灵闪现。如傀儡戏中的影子画面一样,会在礧石身上面出现。如宗教神灵法器一般,让人顶礼膜拜。因此,后人就将唐代使用的“礧石”和明代使用的“磊石”,改名为“儡石”。清代和民国的严州方志中,就没有“礧石”和“磊石”的名称了。儡石铭文既记载了严州儡石能驱邪避凶,遇难呈祥,赏善罚恶之神奇,又记载了它能庇佑百姓安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盛世景象,实为世所罕有的奇异文物!</p> <p class="ql-block">古城北面原有座总兵府,但现在只剩遗址了。</p> <p class="ql-block">严州古城东西各有一湖:东湖和西湖,还有个城中小湖宋家湖,细窄的玉带河则把宋家湖、东湖、西湖连通起来。晚上,朦胧的灯光下,那些在白天看起来新得有些“扎眼”建筑就柔和多了,古城外围的现代建筑也隐没在夜色中,每晚都有表演花船在玉带河和宋家湖一带巡游。因此古城晚上看起来更有韵味一些。</p> <p class="ql-block">古城东门一带有大片建筑群,有东门、瓮城、兴仁门、龙山书院、范文正公祠等等,看起来都很新,果然都是这几年新建的。对了,照人家的说法是“按规制建设的装饰性建筑”。没办法,有钱就是任性!</p> <p class="ql-block">东门、瓮城、兴仁门等不知道原来历史上有没有,龙山书院原来是有的,但原址不在这里,而是在北门外乌龙山麓。据民国《建德县志》记载,龙山书院为范仲淹所建,是严州历史上第一座官办书院。可惜建后不久被毁,没留下充足的史料。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是2020年才建的。</p> <p class="ql-block">严州古城的东门外,有座青云桥。是2022年重建的钢制内河浮桥,全长约140.6米,由21艘艋船组合连接而成,桥面可承重载客1000人。远看这桥的形状很眼熟,颇有些像泉州的洛阳桥。</p> <p class="ql-block">虽然这座桥很新,但据说原来这附近是有座叫青云桥(也俗称老虎桥)的古桥的。青云桥在历史上曾多次重建和修缮。1969年,因富春江水电站竣工蓄水水位抬高,历经三百六十多年的“老虎桥”淹没于水下。而今“老虎桥”沉睡于水下已有五十余载,成为碧水之下的历史文物。直到2022年,在钱塘江诗路文化带的建设中,青云桥才得以重建。此处正面对富春江、新安江、兰江三江交汇处,登桥可赏三江口之旖旎风光。</p> <p class="ql-block"> 3月17日。春日的建德有长三角地区最早成片开放的山野樱花。沿着被称为“浙西小川藏线”的八亩丘山路一路盘山而上,会经过42个连续弯道,樱花就盛开在公路两旁。本来追樱花不在我的计划中,因为这两天在网上看到不少三都八亩丘的野樱花信息,反正我们都到了三都了,就临时追加了这一趟。</p> <p class="ql-block">可惜我们来迟了,樱花已经谢了,虽然零星还有,但已经不大看得出那种漫山遍野的壮观了。</p> <p class="ql-block">其实山顶地面都还有冰没完全化呢,不知道为什么这里的野樱花比江南其它地方都开得早,我们离开南京时,南京的樱花还没开呢。又因为网上说大唐村的樱花最多,另外韦先生也不想原路返回(路太难),所以又追到大唐村,结果这里海拔更低,花谢得更早,樱花的花期又很短,如果早来一周或十天估计差不多。</p> <p class="ql-block">当然,对我来说,没追到樱花也没啥,反正山野乡村景色宜人,空气清新,兜兜风也不错。但是“司机韦师傅”却不这么想,因为山路太难开了,又窄弯又多,网上说是“42道拐”,韦先生说岂止42道拐啊!我觉得也是,应该乘以系数n。其实沿途乡村风光也有不少好看的地方,道旁樱花也有零零星星的,但是考虑到道路狭窄停车不方便和“韦师傅”的情绪,咱就知趣些不提停车拍照的要求了,默默眼睛看看就好了。</p> <p class="ql-block">离严州古城东门几公里的地方有个渔村——三都九姓渔村。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渔村,渔民世代生活在船上,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p> <p class="ql-block">九姓渔村的名字来源于其居民主要由九个姓氏组成,分别是钱、李、袁、陈、林、李、孙、叶、何、许、曾。九姓渔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当时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后,将陈友谅的九姓部属贬为贱民,规定他们不得上岸居住、不得读书应试、不得与岸上居民通婚等。</p> <p class="ql-block">这些渔民在三江口一带生活了六百多年,形成了独特的渔家文化和习俗。我们吃饭时饭店老板说,他们直到改革开放后才上岸的,之前别说上岸,连鞋都不准穿(包括冬天)。这个村现在主打渔家乐。中午我们就在这里吃了顿午餐,鱼和螺蛳的味道都很好。</p> <p class="ql-block">我们去时正值中午阳光太强烈不大好拍照,如果是夕阳西下时这里看落日余晖应该很美。</p> <p class="ql-block">上午在八亩丘没追到野樱花,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下午又去胥岭村追油菜花。胥岭村是建德市乾潭镇邵家村的一个自然村,也是杭州市摄影家创作基地。</p> <p class="ql-block">胥岭村其实在南京来建德的方向,我原先曾经想过来建德的那天顺路先去胥岭的。但是考虑到一方面韦先生开了好几个小时的车,恐怕没精力游山,另一方面,听说这里油菜花的花期应该是三月下旬到四月初,估计现在还有些早,我想回程的时候再去看的。可是因为来建德的路上,一个接一个的隧道群,韦先生说“不好玩”,回程也许不走来时路了。又看到山下路上好多油菜花田的花已经开得很好了,所以今天想碰碰运气。</p> <p class="ql-block">胥岭村坐落于海拔400余米的山坳里,四周群山环抱,千层梯田从山脚直伸岭尖种满了油菜花。每到花开时,从山顶俯瞰,层层叠叠的梯田里铺满金黄的油菜花在古朴的民居和几百年古樟的衬托下,耀眼迷人,景色非常壮观。</p> <p class="ql-block">有点遗憾的是,胥岭的油菜花果然才刚刚开始开花,胥岭的油菜花倒是反过来的,山顶的开得比较多一点,山腰上的大部分还没开。还没到最佳观赏期呢。</p> <p class="ql-block">今天比较尴尬,追樱花来迟了,追油菜花却来早了点。好处是,游客很少,随便我们怎么玩。</p> <p class="ql-block">回程途中路过一个村庄,忽见前方小桥头有一组建筑,像是个庙,遂停车看看。是个“伍子胥纪念馆”,实际上是纪念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和谋略家伍子胥的庙宇。</p> <p class="ql-block">庙很新,像是新建好的。也许以前有过旧的吧。</p> <p class="ql-block">据说《建德县志》、《桐庐县志》、《富阳县志》有记载,伍子胥从楚国逃往吴国途中经过建德,并在当地留下了许多与他的传说和地名,如建德的胥岭、胥村、胥溪和子胥渡等。但也有学者有不同观点,认为伍子胥并没有到过当时属“偏远山区”的建德。不管他实际到没到过,反正这里都有很多关于他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有意思的是,其中还有一间“车神庙”,我倒是第一次见。</p> <p class="ql-block">晚上仍回到梅城镇住,今天“上春山”,明天准备“游春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3.30.于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