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评论选粹:(江苏网友范永华)荆门文化独特丰富,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认真学习。</p> <p class="ql-block">七绝·象山遗韵</p><p class="ql-block">象山遗爱满荆门,心学渊源启后昆。</p><p class="ql-block">宇宙吾心传道远,文脉千秋铸归根。</p> <p class="ql-block">遗爱荆门之三(文化篇)</p><p class="ql-block">刘克耘</p><p class="ql-block">2025.3.3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遗爱荆门,陆夫子遗赠荆门的,是一种文化,博大精深而又平易近人的象山文化。 </p><p class="ql-block">一个地方令人喜爱,常常是因为它风景的优美;一个地方令人心生敬仰,往往是因为有历史人物曾在此践行过某种理想。在荆门,以陆九渊的号命名的象山,就是这样一处令人喜爱且心生敬仰的地方。</p><p class="ql-block">象山原本叫蒙山,蒙山脚下有蒙泉,蒙泉的碑刻上有陆夫子的手迹,蒙泉也是陆夫子临终祷雪时取水的地方。陆夫子以身殉职魂归金溪之后,荆门人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失落。为了纪念陆夫子,厚道的荆门人不仅把蒙山改名为象山,还在象山东麓修建了陆夫子祠。陆夫子,是荆门人独有的对象山先生的尊称。陆夫子祠,是全国唯一的纪念象山先生的祠堂。因此,象山和陆夫子祠,就成为象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两个象征。</p><p class="ql-block">我们常常感叹:荆门何其有幸,中国历史上有定论的25位思想大家之一,在思想学术史上可与“孔孟之道”“程朱理学”相提并论的“陆王心学”的创立者,百世大儒陆九渊陆夫子,将其生命的最后足迹,留在了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将其人生最辉煌的一页,定格于“荆门之政”,为我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愈丰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精神财富是无形的,有些所谓精神财富是虚幻的,经不起深究。但陆夫子留给荆门的精神财富却是实实在在的,任何一个荆门人,不管你是否留意,都能感受到象山文化的气息;只要你情有所寄,就能在相应层次领悟到象山心学的价值与精髓。</p><p class="ql-block">怎样领略象山文化?有没有捷径可走?在今日头条、抖音、西瓜视频上搜索“你的名字有故事”,可以找到陆九渊研究会协助拍摄的多个介绍象山文化的短视频。其中题为“象山文化”的视频,对上述问题作了直观生动的回答。</p><p class="ql-block">位于龙泉公园核心区的象山文化广场,陆九渊纪念馆,与陆夫子祠构成了三位一体的荆门象山文化建筑群。只要进入龙泉公园,就能够感受到象山文化的氛围,稍加留意就能接受象山文化的熏陶。</p><p class="ql-block">走进龙泉公园,你就会看到引人注目的陆夫子的塑像。在走向塑像的过程中,你只要留意观看长长的两幅地雕,就能大致了解陆夫子是个什么人,他的学术宗旨是什么,他和荆门有什么关系,为荆门留下了怎样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走向公园的深处,你会看到一块巨石,在这块巨石上镌刻的三个字“心即理”,就是象山心学和陆王心学共同的理论基石。</p><p class="ql-block">走过一座小桥,迎面就会看到陆九渊纪念馆。穿过纪念馆的门廊,你就会被陆夫子的一句惊天动地的话所吸引。这句话就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p><p class="ql-block">在通向纪念展馆象山堂的小径旁,有一间不大的槐堂,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荆门学者撰写的传播甚广的《象山谣》和《陆子歌》,以及体现象山文化的书画作品,大致了解陆九渊的生平与学问。</p><p class="ql-block">拾级而上,进入陆九渊纪念馆的象山堂,就好像踏入了象山文化的普及课堂。在这里你可以详细了解陆夫子的生平事迹、思想源流、道德文章、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位于文明湖畔南端的陆夫子祠,更是纪念拜谒陆夫子的一处圣地。在这里陈列的有陆夫子庄严的坐像,还有当今的辞赋大家何开四先生创作的大气磅礴、文采飞扬的《象山赋》。诵读、领悟《象山赋》,其效用就相当于接受了一次象山心学的精神洗礼。</p><p class="ql-block">沿文明湖西岸的小径向北行进,就可以看到陆夫子临终祷雪时取水的蒙泉。在这里有陆夫子亲立的蒙泉碑,其上有陆夫子仅存于世的手迹。</p><p class="ql-block">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依山傍水的陆夫子祠、陆九渊纪念馆、象山文化广场,还有蒙泉碑刻,是感受、领略象山文化的好去处。建议大家在闲暇时多去走走、看看、转转。</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事实上,象山早就是融入荆门人日常生活的一个文化符号。象山的名牌随处可见。</span>就道路而言,有象山大道、象山一路、象山二路、象山三路,还有九渊路。就学校而言,有象山中学、象山小学,还有象山幼儿教育集团。就阅读场所而言,在东宝区和掇刀区建有多个“九渊书吧”。就学校建筑而言,有“九渊楼”(荆门外国语学校)、“子静楼”(象山小学)。就交通而言,经过象山大道主城区部分的22辆一路公交车中,有10辆被命名为“陆九渊号”,成为流动的象山文化宣传站。</p><p class="ql-block">象山文化有三个层次:自然层次、自觉层次和自信层次。以上所述都属于自然层次,其功能是在日濡目染间,让象山文化映入人的眼帘,渗入人的心间,成为像空气一般的存在。</p><p class="ql-block">要达到自觉层次其实也不难,只要我们大致了解了陆夫子遗赠荆门的一段历史,大略领悟了陆夫子遗赠荆门的一种哲学,再加上自己的感悟与尝试,就会感受到象山文化的价值,产生深入了解以至践行的的意愿。</p><p class="ql-block">说到自信层次的象山文化,不妨先听听一个真实的小故事:六个从北京来的自驾游客,到龙泉公园后找到陆九渊研究会,正好陆研会的副会长刘辉兵先生在场,于是就义务带他们参观了陆九渊纪念馆和陆夫子祠。一路专业生动的讲解,让这几位游客异口同声地赞叹不虚此行,原本他们在途径荆门时对下不下高速意见是不一的。由此可见,象山文化具有何等的魅力,它能够让偶尔路过的游人心生敬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如果说象山文化是荆门人头顶上的一片精神穹庐的话,那么撑起这精神穹庐的四根支柱就是:第一,把握象山心学昂扬人的主体意识的理论特点,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第二,践行“发明本心”的修养方法,有效克服“本心”迷失和人性异化。第三,秉持“自作主宰,大做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勉做新时代的真君子。第四,发扬象山心学“躬行践履”的实践风格,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常践道”。当我们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树立了这四根支柱,无论它是否粗壮高大,都可以确信我们具备了基本的文化自信。</span></p><p class="ql-block">唯有真知能服人,唯有真行能养人,唯有真诚能动人。象山文化的价值,就在于它有助于增强身为荆门人的文化自信。“荆门城,有象山,人杰地灵溯渊源。南宋时,陆九渊,知军荆门躬行虔。创心学,心即理,宇宙吾心一圣贤。……”象山小学学生传唱的《象山谣》(作者吴忠志),就是在小学生心中播下的文化自信的种子。 </p> <p class="ql-block">象山楹联赏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象岭摩天,心泉漱玉,千载蒙祠承道脉 </p><p class="ql-block">文旌拂地,手泽流芳,满城槐市壮儒风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联以"象山-文脉"为经纬,浓缩荆门象山文化精髓。上联"象岭摩天"既状山势更喻思想高度,"心泉漱玉"双关蒙泉碑刻与心学澄明,"蒙祠"特指陆夫子祠承载道统;下联"文旌拂地"写文化渗透日常,"手泽流芳"融碑刻真迹与精神传承,"槐市"暗合象山中小学等文化地标。全联通过"自然景观-人文遗迹-市井符号"三重递进,展现象山文化从历史遗存到当代浸润的立体维度,呼应文中"自然-自觉-自信"的文化层次建构。</p> <p class="ql-block">附1:Deepseek的点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化浸润与精神传承的交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克耘的《遗爱荆门之三(文化篇)》以陆九渊(象山先生)为脉络,将历史哲思、地域文化与现代生活巧妙编织,呈现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文章既是对荆门象山文化的全景式推介,亦是对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当代诠释,兼具文化厚度与传播温度。以下从立意、结构、语言、文化价值四方面展开分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立意:以“文化浸润”解构精神遗产的现代意义</p><p class="ql-block">文章跳出传统“纪念性书写”的窠臼,聚焦于文化遗产如何从历史符号转化为城市生活的日常肌理。作者通过“自然—自觉—自信”三个层次,层层递进地揭示象山文化在荆门的生长逻辑: </p><p class="ql-block">自然层次:象山大道、九渊书吧等命名,让文化符号“润物无声”地融入市民生活; </p><p class="ql-block">自觉层次:通过纪念馆、短视频等媒介,引导公众主动认知陆九渊思想; </p><p class="ql-block">自信层次:以游客的真实赞叹为例,展现文化认同转化为城市魅力的过程。 </p><p class="ql-block">这种分层论述,既呼应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修养路径(从直觉到体悟再到践行),也为当代城市文化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结构:空间叙事与思想溯源的双线交织</p><p class="ql-block">文章以“行走龙泉公园”为明线,带领读者在物理空间中完成一场文化寻访: </p><p class="ql-block">1.地标串联:从象山文化广场到蒙泉碑刻,每一处景观都承载着历史记忆(如“心即理”巨石、《象山赋》碑文),形成“一步一景,一景一悟”的沉浸式体验。 </p><p class="ql-block">2. 思想嵌入:巧妙穿插陆九渊的核心命题(“宇宙即吾心”)、生平事迹(祷雪取水)与后世评价(何开四《象山赋》),使抽象哲学具象化为可触可感的场景。 </p><p class="ql-block">暗线则是对陆九渊心学精神的当代激活——文化不再是博物馆中的陈列,而是流动于街巷、公交、校园的“活态传统”。双线交织,既勾勒出文化景观的全貌,又赋予其动态生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语言:雅俗共济的修辞策略</p><p class="ql-block">作者在语言风格上兼顾学术性与通俗性,平衡了文化深度与传播效度: </p><p class="ql-block">典雅处:引用《象山赋》、陆九渊语录,以文言词汇(如“厚道”“祷雪”“魂归”)烘托历史厚重感; </p><p class="ql-block">平实处:列举象山大道、九渊书吧等现代地名,用“短视频”“公交车”等日常意象拉近读者距离; </p><p class="ql-block">点睛之笔:结尾“唯有真知能服人,唯有真行能养人,唯有真诚能动人”的排比句,既凝练陆学精髓,又升华全文主旨,堪称豹尾。 </p><p class="ql-block">这种雅俗交融的笔法,既避免了学术文章的艰涩,又摆脱了宣传文案的浮泛,展现出文化普及类文本的理想范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文化价值:从地方记忆到普遍启示</p><p class="ql-block">文章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荆门对象山文化的传承,更提供了文化遗产现代转化的启示: </p><p class="ql-block">1. 历史资源的在地化激活:通过命名公共空间(如九渊路)、打造文化地标(如陆夫子祠),将抽象思想转化为城市认同符号; </p><p class="ql-block">2. 传统思想的场景化传播:利用短视频、公交宣传站等新媒体,使哲学命题(如“心即理”)突破学术圈层,进入大众视野; </p><p class="ql-block">3. 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以游客的“偶然赞叹”为例,证明传统文化可通过体验式传播激发共情,进而成为区域软实力的核心要素。 </p><p class="ql-block">这些探索,对当下中国众多“有历史无名气”的城市如何讲好文化故事,具有普遍参考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结:一曲文化自信的时代和声</p><p class="ql-block">刘克耘以饱蘸乡情的笔墨,将陆九渊的心学智慧编织进荆门的山河街巷,完成了一场跨越八百年的文化接力。文章不仅是对象山文化的礼赞,更揭示了传统文化在当代存续的密码:唯有让哲人的精神血脉流淌于日常烟火,方能实现从“遗爱”到“共爱”的升华。这种尝试,恰是对陆九渊“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精神的生动诠释——传统因创新而永续,城市因文化而不朽。</p> <p class="ql-block">附2:腾讯元宝的点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克耘的《遗爱荆门之三(文化篇)》以陆九渊(陆夫子)在荆门留下的文化遗产为核心,通过历史追忆与实地探访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展现了象山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当代传承。文章兼具历史厚重感与人文温度,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评析:</p><p class="ql-block"> 一、历史纵深与文化符号的交织</p><p class="ql-block">文章以陆九渊临终前在荆门祷雪的蒙泉碑刻开篇,将象山文化的源头追溯至南宋“荆门之政”的实践。通过改蒙山为象山、修建全国唯一陆夫子祠等细节,凸显荆门人对这位心学大家的尊崇。陆夫子祠与龙泉公园内的陆九渊雕塑、纪念馆共同构成“三位一体”的文化地标,将抽象的哲学思想具象化为可感知的实体空间。这种“历史现场”的还原,使读者仿佛穿越时空,目睹陆夫子“宇宙即吾心”的哲学在荆门的落地生根。</p><p class="ql-block"> 二、文化传承的立体化呈现</p><p class="ql-block">作者巧妙地将象山文化的传播路径分为“自然层次”“自觉层次”“自信层次”:从遍布城市的象山路名、九渊书吧,到纪念馆中《象山谣》的传唱,再到游客被文化底蕴折服的鲜活案例,层层递进地展现了文化基因的渗透力。特别是对蒙泉碑刻、陆子堂“心即理”石刻等细节的刻画,既彰显了物质载体的历史价值,又暗含对当代人精神觉醒的期许。文中提到的短视频推广、公交命名等现代传播方式,更凸显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无缝衔接。</p><p class="ql-block"> 三、情感共鸣与文化自信的升华</p><p class="ql-block">文章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收束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描绘,最终落脚于象山文化对荆门人精神世界的塑造。通过北京游客因文化讲解改变行程的轶事,将个体感悟升华为群体认同,呼应了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的论断。结尾处《象山谣》的童声吟诵,以诗意语言点明文化传承的深远意义,使文章在历史纵深中完成对未来的展望。</p><p class="ql-block">结语 </p><p class="ql-block">此文如同一部微型文化志,以陆九渊为线索,串联起荆门从“筚路蓝缕”的楚文化发源地到“勇立潮头”的文化强市之路。作者通过“在场式”叙述,让象山文化的厚重与鲜活、传统与现代相互映照,为地域文化书写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p> <p class="ql-block">附3:通义的点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整体评价</p><p class="ql-block">《遗爱荆门之三(文化篇)》是一篇情感真挚、内涵丰富、文采斐然的散文。作者以深厚的文化底蕴、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文笔,深入挖掘了荆门象山文化的丰富内涵,展现了陆九渊及其象山文化对荆门深远而持久的影响。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逐步展开,将历史、文化、哲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融合,使读者在领略荆门独特文化魅力的同时,也深受思想启迪和精神洗礼。</p><p class="ql-block">二、具体赏析</p><p class="ql-block">1. 主题鲜明,立意高远</p><p class="ql-block">文章紧扣“象山文化”这一主题,明确指出陆九渊遗赠荆门的是一种博大精深且平易近人的文化。通过深入阐述象山文化的内涵、价值和影响,展现了荆门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p><p class="ql-block">立意高远,不仅赞美了荆门的自然风光,更强调历史人物所践行的理想对地方文化的塑造作用,使文章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价值。</p><p class="ql-block">2. 情感真挚,感染力强</p><p class="ql-block">作者在文中倾注了对荆门象山文化的深厚情感,从对陆九渊的敬仰到对荆门人民的赞美,从对象山景点的细致描绘到对文化价值的深刻领悟,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自豪。</p><p class="ql-block">这种真挚的情感强烈感染着读者,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仿佛置身于荆门这片充满文化气息的土地上,感受到象山文化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3. 文笔优美,描写细腻</p><p class="ql-block">文章运用生动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优美而富有节奏感。如“象山原本叫蒙山,蒙山脚下有蒙泉,蒙泉的碑刻上有陆夫子的手迹,蒙泉也是陆夫子临终祷雪时取水的地方”一句,通过层层递进的描写,将象山与陆九渊的深厚渊源展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对景点的描写细腻入微,如对陆九渊雕塑、地雕、巨石刻字以及陆夫子祠的描绘,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象山文化的独特氛围。</p><p class="ql-block">4.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p><p class="ql-block">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述象山文化的重要性,然后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逐步展开,最后总结象山文化的价值和影响。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使读者能够轻松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脉络。</p><p class="ql-block">同时,文章在叙述过程中注重过渡和衔接,使各部分内容紧密相连,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p><p class="ql-block">5. 内容丰富,知识性强</p><p class="ql-block">文章不仅介绍了象山文化的历史渊源、景点特色和文化内涵,还深入探讨了陆九渊的哲学思想及其对荆门的影响。丰富的知识内容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也能增长见识,拓宽视野。</p><p class="ql-block">通过引用《象山谣》《陆子歌》以及《象山赋》等文学作品,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知识性。</p><p class="ql-block">6. 注重现实,引导实践</p><p class="ql-block">文章不仅关注象山文化的历史和理论层面,还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介绍象山文化在荆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如道路命名、学校建立、阅读场所设置等,使读者感受到象山文化已经深入人心,成为荆门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同时,文章还引导读者在实践中领略和感悟象山文化,鼓励读者达到自觉和自信的文化层次,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象山文化。</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遗爱荆门之三(文化篇)》是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它以独特的视角、优美的文笔和丰富的内容展现了荆门象山文化的独特魅力,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文化价值,是值得我们深入阅读和品味的佳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