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嘦的下洋人!

笋虫

<p class="ql-block">大学毕业后,在下洋呆过13年,下洋人是我见过的最松驰、最嘻哈、最快乐的一群人,严重怀疑他们不是客家人,客家人都有“天晴防落雨,积谷防饥”的安全意识,也不像中国人,中国人都有今日去愁明日忧的忧患意识,唯独他们只活在今日,只关注当下的快乐,心里眼里都是快乐,皱纹都是笑出来的,白发都是岁月和笑声混染的。</p> <p class="ql-block">下洋人取名很特别,可以土到掉渣,非常烟火味;也可以雅到领先潮流几十年;也可以穿越到任何历史时段,也可以重现金庸的江湖,是一道客家文化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在下洋街上逛一圈,可以看到“狗B鲜鱼档”、“阿飙手工面、“乌目脚爪”、“老水大排档”、“发电早餐店”、“萍聚歌舞厅”。对生活的热爱、自信,溢于名表。扑面而来的都是烟火味。</p><p class="ql-block">在上世纪90年代,国风取名都流行单字时,他们取子翱、子飒、子如,颜如玉、王语嫣、巫婉清等,有个叫“李鸿章”,讲到《马关条约》时,我现场采访,问他签约感想。</p> <p class="ql-block">  热闹是下洋人的常态!</p><p class="ql-block">见过爱热闹的,没见过下洋人这般爱热闹的,他们把人是群居动物的天性,演绎到了极致,不热闹的日子,都是颓废的日子,都是对人生的一种辜负。</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刚到下洋时,在街边的一个比较破小的灯光篮球场,晚上不时有组织篮球赛,下午三点开始,周边的村民洗完澡,带着饭,拖家带口,扛着造型各异、高矮不同的自产木凳,抢占最佳观看位置了,那充满激情,幽默风趣的解说,绝对不亚于中央TV5套的专业解说员,我就纳了闷了,在经济匮乏的年代,他们竟然不顾生产,自主放假半天,穿戴整齐来看球赛,他们能看懂吗?什么打手犯规、勾手犯规?移步违例、回场违违例…那人山人海的热闹场面,远超现在贵州的村BA,空气中流动的快乐,甚至超过了现在流量时代的快乐。</p> <p class="ql-block">侨育中学,在爱热闹的下洋人民面前,打造成了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学校开晚会,周围村民早早就进校候场,沉浸式地看文艺表演,个个都很文艺范;每年一度的秋季运动会,操场上一半以上都是群众,卖甘蔗、桔子、油柑、浸水梨、发粄、牛肉丸……,各种小摊几乎把400米操场围了一圈,关键比赛时,摊也不顾,追着去看比赛结果的大有人在,赚不賺钱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错过的热闹。</p><p class="ql-block">最奇葩的是1993年3月,万金油大王胡文虎的小公主——胡仙博士包直升机返乡探亲,降落点选在侨育中学操场,下洋人民从几个月前就开始讨论、策划,如何来迎接这拔热闹的浪潮,向七大姑八大姨描绘了可能出现的热闹场景,并热情相邀,一起观看胡仙姑婆的直升机,飞机抵达时间一再延误,也不影响里八层外八层看热闹人群的激情,在强大的轰鸣声和满天飞舞的黄色泥尘中,听取满身尘土的观众哇声一片。</p> <p class="ql-block">下洋人有热闹就看热闹,没热闹就制造热闹,每年元宵迎花灯,所有花灯都是自己手工制作的,天天聚在一起做花灯、抹酒,持续小热闹,为即将到来的大热闹热身,花灯做的真是漂亮,美得灵气还十分接地气;迎妈祖,张灯结彩,规模盛况空前,交通管制上到洋背,下延伸到中川村以下,每条街都人头攒动,被挤得悬着半身挪动。每家每户,少则摆几桌,多的几十桌;还有迎五显大帝、保生大帝、石头伯公、水井伯公等等,一年到头,热闹一场接着一场,没有热闹的人生,那都是煎熬。</p> <p class="ql-block">勇敢、乐观、豁达的下洋人!</p><p class="ql-block">在下洋,在你随处可见,穿着人字拖,全身上下都穿的“捧”花,典型的南洋风穿搭,头发还要用口水当摩丝,梳成三八或者四六开,吃碗拌面,叼着根牙签至少半天,好像刚吃完满汉全席一样,满是的惬意和自得,喝点小酒,就开始讲湖山人的故事,期期持续更新。刚开始,我经常以为他们是“正番”(华侨),原来只是“土番”(用着侨资的本地人),无论职业、年龄、性别、收入,几乎所有下洋人,都活得从容、快乐。</p> <p class="ql-block">下洋中川有一个卖老鼠粄的,身材矮小,骑着一辆横杠的自行车,自行车后座绑着一个大大的装满了老鼠粄的洋锡桶,每次进侨育中学,都吆喝,“楼上楼下的,快来买老鼠粄,大水姑一样,水答答的老鼠粄,Q弹、滑溜的老鼠板,入口嗦嗦滚的老鼠粄……”,还问我“楼上楼下、间内房外”,用英语怎么说,他想学会来,吆喝起来更有特色,望着一桶又细又长,白得闪着光的老鼠粄,和胡老板一脸的自信,我读到了芸芸众生“安居乐业”的幸福感。</p> <p class="ql-block">下洋街有一个推着板车收破烂的“乌肚祥”,三四十岁,真的长得帝乌,衬得一口牙齿特别的白,讲话有点大舌头,每次见他,都是AK47都压不住的嘴角上扬,天天都捡到宝一样高兴,他收破烂,价钱、斤两都给人一点便宜占,收完废品,还会顺便帮忙把垃圾也清理干净并带走,卖的人欢喜,收的人高兴,每次他都能满载而归。</p> <p class="ql-block">下洋街百龄桥头靠镇政府这一边,曾经一片草坪上,摆满了夜宵摊,那时非常流行吃夜宵,夜宵摊人气爆棚,尤其是暑假时候,在摊边不时可以看见一个三四十岁的男人,他叫阿靓(读第一声),帅气的脸顶着个板寸头,旁边放着他的全部家当,一只笼里关着一只猪,另一只笼里关着两三只鸭子,每隔一段时间再看见他,他没什么变,还是一脸腼腆的笑容,他的猪、鸭长得很快,猪越来越重,为了保持担子两边平衡,只好在关鸭子的笼子里,放进越来越多的石头,他每天挑着担子,游走“江湖”,还好他的江湖只是在下洋,否则会累的够呛。</p> <p class="ql-block">客人在吃的时候,他和笼子里关的都在静静的等,客人一撤,他赶快提着一个没有盖的大钵子上去,把客人吃剩的所有菜,汤都一滴不剩的全倒入钵子里,思边辣酱倒完,还用汤刷一遍碟子,很快装到半钵过,他坐在草坪上开始享用钵子里的食物,猪和鸭子也一起,猪可能吃到炒田螺,哼哼哈哈的,猪很欢乐,鸭也很开心,阿靓边吃,边像老父亲一样慈爱地看着他的小伙伴们,那个画面深深地刻进了我脑子里。</p><p class="ql-block">夜宵摊的老板从来不会驱赶阿靓,吃夜宵的客人也从来没有嫌弃等在一边的阿靓,服务生也静静地等着阿靓倒完,一切都那么温情。</p><p class="ql-block">众,生而平等?</p><p class="ql-block">众,生活不可能平等!</p> <p class="ql-block">下洋人是吃货!</p><p class="ql-block">下洋的消费理念是“吃了来”,认为钱财是流动的、有灵性的,专喜欢尾随吃货,只要放心吃,吃了钱就自然会来,不仅喜欢吃,而且喜欢捣鼓吃的东西,非常平常的食材,都能做出特色菜的效应。几十年下来,逐渐打造成了“两点一中心”的旅游特色乡镇,以华侨村、古村落——中川村,和以初溪土楼群为两景点,以下洋美食为中心,甚至很多外地人是直奔下洋美食而来的,风景只是顺带看看的。</p> <p class="ql-block">下洋美食以牛系列为主导,一天不同时段杀好几头牛,主打不注水和新鲜,除了供应下洋街几十家的饭店、大排档 外,附近乡镇、县城、龙岩、广东大埔茶阳,每天都有固定的订单。</p><p class="ql-block">下洋人目前除了牛毛还没有做成菜外,剩下的从头到脚、从里到外,做成100多道菜,什么椒盐牛蹄、清炖牛脑、炸牛胸仁、白灼牛肚、爆炒牛肉…,直接在当地吃的,讲究的就是一个“鲜”,切肉板上还在跳动的肉,煮出来好吃的不要不要的。</p><p class="ql-block">吃不完的,还可以做成牛肉丸,下洋牛肉丸,Q弹爽口,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牛肉丸,围炉坐在小摊边,看着大钵子里牛肉丸被煮的上下翻滚,缭绕的热气里注满了香味,牛肉丸外加一些牛肺,葱花、芹菜、鱼汁自己加,再来一碟思边辣,竹签子串着边吃边聊,爽到爆,在美食面前,啥事也不是事,还可以外搭手工拌面、粉、老鼠板、芋子包、发粄什么的。</p> <p class="ql-block">如果肚子还有空间,则移步到百龄桥头靠镇政府一边,有烧鲜草、冰石花、冰绿豆、冰花生等,甜的少女般清纯,石花、鲜草QQ的、嫩滑嫩滑的,绿豆、花生软糯软糯的,入口即化,如果真吃不下了,也不用遗憾,除了看看,还可以打包带着走的,顺便再带些牛肉丸、醋牛皮、牛肉干、笋粄、芋子包等等,相信我,只要吃过一次下洋的美食,下洋会成为你余生的念想。</p> <p class="ql-block">在吃的面前,吃货秉承人人平等的共享理念。2000年前后,那时候我们的月工资就是三四百元,有个下洋人经常上龙岩找一个医生看病,看医生办公桌旁边,放着一个冒着热气的馒头和一杯豆浆,他无比同情的说,“这就是你的早餐吗?那么简单,难怪你那么瘦”,开完药后他掏出一张50元的,硬塞给医生,叫医生一定要去吃点好吃的,医生坚决不收,之后医生收到他的短信说,“我在医院门口的小吃店里,留了50元,你一定要去吃点好的,吃了来,我有钱,钱正在来的路上”。</p> <p class="ql-block">在下洋工作了十几年,吃过许多同事、朋友、亲戚的家宴,他们频繁约饭,家里杀了一只“青头鬼”,叫上一桌的人吃饭;买了一只牛蹄子,公鸡开始打鸣,母猪下崽等,都来上一桌,他们拿出家里最好的酒菜,拿出所有的热情和诚意,让你吃得胃暖心暖,让你觉得回家般的舒适。</p><p class="ql-block">我们城关片区的人祭祖,走个流程一套祭品从头用到尾,下洋人祭祖,每个祖先独一份祭品,喜欢吃素的上水果、蔬菜、甜品、鲜花,喜欢吃荤的,上鸡、鸭、鱼等,男的另加茶、烟、酒,女的加点甜品,像极了现在点外卖一样,主打的就是特色,自己吃好了,也要让祖宗也吃得满意。</p> <p class="ql-block">下洋是全国著名侨乡,大约有十万左右的华侨,家家户户往上数三五代都有人下南洋谋生,家家户户都有侨胞,这些下南洋的人,都是很勇敢的,当初背井离乡,勇闯南洋,不怕风大浪高,不怕语言不通,不怕举目无亲,不怕苦不怕累,在南洋立稳后,源源不断地接济留守的亲人,一代代地接力,这些侨资就像一条条血管一样,供养着一代代的下洋人,从1978改革开放起,直到2015年左右,国内经济持续发展,海外华侨和下洋人生活水平差距在逐渐缩小,直致反转,很多家庭靠侨资度日的状况才基本结束,受邀返乡的华侨,甚至惊叹自己一直资助的亲人,竟然过得比自己安乐。不可否认,下洋人不焦虑的背后,从前大都因为南洋有人,有源源不断的侨资挺着;现在大都因为旅游业、餐饮业发展起来,家门口就能到赚了。</p> <p class="ql-block">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下洋人不是最有钱的,但却是我见过的最松驰、最快乐的一群人,他们才是洞见人生终极意义的人,人生意义就是体验,体验从太平寨到汤子阁,所有温泉水的温度、硫磺度,不同时段泡汤的舒适度;体验牛系列100多道菜、各种美食的口感;体验和亲人、朋友欢聚一堂的情谊,主打就是“快乐”原则,主打就是人间值得!</p> <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源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