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瓦房

MANJIN.郭

家乡的瓦房<div><br></div> 老式土木结构民房是中国传统乡土建筑的缩影,承载着农耕文明的生存智慧。它们以大地为肌理,以山林为骨架,将自然馈赠的泥土与木材化为遮风避雨的家园。斑驳的黄泥墙上,依稀可见稻草与黏土交融的粗粝质感,杉木梁柱在岁月中褪去青涩,沉淀出琥珀色的温润光泽。这些房屋往往依地势而建,前庭后院的布局暗合传统伦理,青瓦铺就的坡屋顶如飞鸟展翅,在雨水冲刷下泛着幽光。<div><br></div> 老旧瓦房村落<div><br></div> 老式土木结构民房其建造凝聚着“就地取材”的生存哲学:地基用河滩卵石垒砌,墙体以夯土版筑成壁,木匠用墨斗弹线、榫卯咬合,将松木梁架织成稳固的网格。最具巧思的是“墙倒屋不塌”的力学智慧——厚重土墙仅作围护,真正的承重体系藏于木构架中,柱、梁、枋、檩的精密组合宛如立体的木制骨骼,让房屋在风雨地震中保有韧性。冬日里半米厚的土墙锁住灶火的余温,夏日竹编夹泥墙渗出丝丝凉意,朴素的物理特性胜过现代空调的机械法则。<div><br></div> 老旧瓦房<div><br></div> 这些老屋更是乡土社会的活态见证。建造时全村帮工夯土、伐木的热闹场景,门楣上残存的祈福符咒,檐角悬挂的褪色灯笼,无不诉说着人与土地的血脉羁绊。如今钢筋水泥的楼房蚕食着这些“会呼吸的房子”,但那些倔强伫立的老宅,仍在用龟裂的墙缝与弯曲的梁木,讲述着大地与森林的朴素对话。<div><br></div> 老旧瓦房<div><br></div> 各地民居形态差异的形成是由本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地形地貌、材料与建筑技术、社会文化与民俗传统、经济生产与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小编的家乡----甘肃陇南老旧土木结构瓦房以三间、二层最为常见。因为当地森林覆盖率高,材质又以松木为主。在集体所有制时代,森林归生产队统一管理,村民砍伐原木须经村集体审批。这样的现实环境,形成了当地土木结构二层、三间瓦房的主流。<div><br></div> 土木结构二层、三间瓦房<div><br></div> 小编的家乡甘肃陇南,村民世世代代以土木建筑为居。父亲做了几十年木工,建了上百座土木结构民居。在老家的童年时代,经常跟父亲去做工的人家“吃香喝辣”,这使得小编对家乡的土木结构瓦房一直抱有怀念之情。凭儿时模糊的记忆,本文分享这种住房的建造过程。<div><br></div> 最常见的土木结构二层、三间瓦房 最常见的土木结构二层、三间瓦房地基平面图(2+1结构) 最常见的土木结构二层、三间瓦房地基平面图(三单间结构) 最常见的土木结构二层、三间瓦房地基平面图(三单间结构,但将中间的一半留在房屋之外)<div><br></div> <b>1、基础</b><div><b><br></b></div> 陇南老家的民居,基础通常用石料砌筑。建房前先由木工放线,划出基础轮廓。然后根据地基情况决定开挖深度。房址为砂石质的,开挖深度很浅甚至直接将地基砌筑在地面上。房址为松软土质的,可根据实际情况开挖0.5-1米,地基挖好后用石料堆砌。石料通常是房址附近的河滩石。石料之间不用混凝土和任何粘接材料。砌好的地基通常高出地面0.5-1米。<div><br></div> 土木结构瓦房的基础<div><br></div> 砌筑地基放线是有许多讲究的。家乡有俗语:房屋须“有高有低、有长有短”。“高”是地基要高。即房子建起后室内地平面要比院子地平面高,“低”是房屋总体高度要低。最高二层。总体高度不超过6米。“长”指的是房子前后墙间距。(家乡称“净深”),净深尺寸可用2-4根木料构建。净深尺寸大,多用一组木料而已。“短”指一间房子的宽度(家乡称“开间”)。因为一间房子的宽度完全由多根完整木料的长度而定。如果房子开间大,则要求作横向作用连接的单根木料尺寸要长。在粗细一定的情况下,横向长度越长强度越小。所以家境越殷实,所建房子净深越深。但开间并不比普通人家宽多少(如果非宽不可,只有多增加一间。如四、五间连体房屋)。<div><br></div> 老旧土木结构瓦房的基础<div><br></div> 地基砌筑阶段由木工备齐整个房屋立柱所需的全部构件。这个过程通常需要2-3名木工累计工作月余时间。<div><br></div> 土木结构瓦房的柱脚石(在小编的家乡陇南,用这种柱基的已经算是大户人家了,大多数民居找到一些相对平整的石头就作为柱基用了)<div><br></div> <b>2、立木</b><div><b><br></b></div> 老式土木结构瓦房在砌筑好地基后便进入立木阶段。即用榫卯结构将房屋所用的大部分主体木料先搭建起来,形成房屋的主体结构。搭建过程中很少用铁钉之类,但有可能用到一种称为抓钉的固件。老旧瓦房所用立柱、檩条、椽子以松木材质为主,也有用小部分柏木的。板材多用桐木、杨木、核桃木等。<div><br></div> 土木结构瓦房先立木后筑墙 土木结构瓦房立木过程中用到的配件--抓钉 抓钉在土木结构瓦房中的用法<div><br></div> 立木即将完成的当天,主人家通常会大摆宴席。规模与当地的婚丧嫁娶相当。亲戚朋友要前去赴宴、同时随礼以示庆贺。<div><br></div> 亲戚随礼以实物为主。或一、二十斤粮食,或一些蒸好的馒头之类。而朋友多以现金为主,随亲疏程度不同1-5元不等。<div><br></div>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婚丧嫁娶、乔迁‌弥月的礼簿<div><br></div> 儿时的记忆里,建房立柱时亲戚家送的馒头外形像蜗牛(家乡称盘馍),体积超大,通常4-6个。单个底盘近30厘米,中心部分高度15-20厘米。四五口之家当主食也能吃5-6天。<div><br></div> 流行于陇南康县一带的蜗牛馍(大体积馍做成盘状容易蒸熟,且吃的时候不用切。随礼用的蜗牛馍比这个尺寸要大出许多)<div><br></div> 亲戚之间以粮食或馍为主的随礼现象体现了一种帮扶的理念。因为主人家在建房过程中需用到大量的人工,这些人工虽无需支付工钱,但通常要在主人家吃一日三餐。而那时的粮食家家都不宽裕。当年建房主的主人家粮食肯定是不足的。<div><br></div> <b>3、筑墙</b><div><b><br></b></div> 立木结束后便进入筑墙阶段。陇南老旧土木结构瓦房的墙体通常用泥土筑成。称“打墙”。这个过程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一是用于可能打墙的泥土需要从较远外运来。二是没有任何机械辅助,全靠人力驮运。<div><br></div> 家庭条件差的,家人先利用农闲时间驮运一些泥土,等备到一定数量时再请帮工来集中干几天,就这样干干停停,三间房的墙体有时要1-2年才能完成。<div><br></div> 土木结构瓦房黏土墙的夯筑<div><br></div> 土墙厚度通常在40-50厘米之间,筑墙过程中所有处于墙体位置的立柱都要包在墙体中。有些大户人家所用的立柱较粗,为了炫耀,会将墙体厚度适当减一点,目的是让立柱的一部分裸露在外(又粗又直且为上等木料的立柱是大户人家的象征)。家庭条件较好的,墙体通常只筑后墙与侧墙,前墙只筑两边一层高度或彻底不筑前墙。其余部分均由木工制作完成。<div><br></div> 土木结构瓦房黏土墙夯筑工具--墙板<div><br></div> 部分墙体(如房屋前面两侧的底层)可用泥土打成的土坯(称胡墼(读jī)垒砌。胡墼之间用胶泥粘接。<div><br></div> 胡墼墙体 打胡墼工具 打胡墼<div><br></div> <b>4、封顶</b><div><b><br></b></div> 筑墙阶段木工准备后期要用的檩条、椽子和其他附件。待墙体完工,就可以封顶了。<div><br></div> 土木结构瓦房房顶的板椽<div><br></div> <p class="ql-block">  陇南老家的老式房子,椽(chuan)子分两种。一种需要加工成板状(称板椽),板状椽子需要的数量较多,因为每两根椽子之间要能放置一片瓦,房顶上每一垄凹面向上的瓦(称底瓦或仰瓦)都能刚好放置在相邻的两根椽子之间,相邻两垄仰瓦之间是一垄凸面向上的瓦片(称盖瓦或扣瓦)。底瓦搭在相邻两根板椽之间,而盖瓦则搭在相邻两笼底瓦上。仰瓦与扣瓦相互配合才能确保房屋不会漏雨。</p> 青瓦(这种通过的土窑烧制的瓦称青瓦,青瓦硬度高,使用寿命长,只要不破,一张瓦片可用几代人) 底瓦(仰瓦)和盖瓦(扣瓦)的用法 青瓦屋顶 只有底瓦的屋顶 土木结构瓦房房顶各部分名称 土木结构瓦房房顶各部分名称<div><br></div> <p class="ql-block">  另一种椽子(称圆椽)较为随意。对平整度要求不高。因为圆椽主要起支撑作用,圆椽架好后上面还需加一层用竹子编制的篱笆层才能铺瓦。</p> 圆木椽则必须与竹编层配合使用<div><br></div> <p class="ql-block">  有竹编层的屋顶,竹编层与瓦片结合可形成复合结构,竹材通过编织形成网状支撑体系,分散屋顶荷载,增强整体抗震性。竹编与梁柱龙骨连接后,能提升屋顶的整体性。竹编层作为瓦片下方的基层,还能防止瓦片因板椽错位缝隙增大导致瓦片掉落。另外,竹材本身具备良好的导热调节能力,竹编层在夏季阻隔热量传导,冬季减少室内暖空气流失,实现冬暖夏凉的效果,与竹编吊顶的保温原理相似。</p> <p class="ql-block">土木结构瓦房房顶竹编层用的竹子--青毛竹</p> 土木结构瓦房房顶的另一种竹编层<div><br></div> <p class="ql-block">  陇南家乡老旧土木结构瓦房顶部的竹编,用生长期较短的青竹(可用做扫把的那种竹子),十来根为一把作为编织的最小单位,编制成型后的竹编层孔隙可大可小,但要确保瓦片不会掉落。</p> <b>5、门窗</b><div><b><br></b></div> <p class="ql-block">  筑墙过程中已将门窗位置留出或已将门框、窗框固定在墙体中。所以装门窗阶段仅用木工即可。</p> 这种土木结构瓦房现在看上去十分的陈旧,但当时条件下能将房子前面完全用木材完结的,却都是条件好的人家 <p class="ql-block">大部分土木结构的瓦房楼梯是设计在屋内的,楼梯在外的不常见。</p> <p class="ql-block">  老式土木结构瓦房的门窗都由木工制作完成。耗材且费时。通常一座三间二层的房屋所有的门窗需2-3名木工1-2个月才能完成。筑墙阶段根本没有前墙的,时间更长。家境差点的人家为减少门窗用量而将房屋前面除门窗以外的部分全部筑成土墙,,这样的土木结构瓦房,从正面看上去,通常是一面墙上4-6个洞(一个门洞,3-5个窗洞)。</p> <p class="ql-block">木料短缺地区的瓦房(四周均为墙体,只留出门洞与窗洞)。</p> <b>6、其他</b><div><b><br></b></div> <p class="ql-block">  家乡称“完结”房。常见的三间二层土木结构瓦房,如需隔断但又未筑墙体的,剩下的所有工作都需要木工制作完成。包括楼板、楼梯及所有的门窗、隔断。</p> <p class="ql-block">  大部分三间二层土木结构瓦房会在正对客厅的位置二层上部搭建一个晾棚,晾棚比二层楼板高出1米左右。面积20-30平方。晾棚上不铺设楼板而用竹帘,用于将秋收的玉米棒子、青皮核桃等摊开阴干。虽晒不到阳光,但却能较长久保存。有这种晾棚的瓦房站在一层的客厅里抬头就可看见晾棚上的晾晒的作物。</p> <b>7、简装入住</b><div><b><br></b></div> 包括平整地面、内外墙休处理、垒柴火灶、打火炕等。<div><br>  老式土木结构瓦房的地面无需复杂处理。通常用粘土垫平夯实即可。内外墙体通常用胶泥抹平。条件差的人家,或只处理内墙,或内外墙均不再处理。</div><div><br> 垒柴火灶、打火炕或由自家人完成或请匠人完成。</div> 抹墙面用的胶泥 墙体用胶泥抹平整<div><br></div> <p class="ql-block">  家乡陇南老旧土木结构瓦房建造还有个讲究,就是房屋所有的用料里,最好要有一根椿木。据说可以起到防虫柱作用(用了椿木后不但这根椿木不会蛀。整个房屋的其它木料也不会被虫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世时,家里的祖坟里就有一棵直径近50厘米、高度近30米的椿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困难时期,曾多次有人出高价购买,硬是被父亲所拒。父亲想将这根木料用于自家的新建住宅,可惜08年汶川地震后在国家扶持下,村里在两、三年内将原来的老旧瓦房几乎都换成了钢筋混凝土房。</p> <p class="ql-block">  这种三间二层土木结构瓦房最多只能打三个火炕(楼下两头各一个、楼上一个),如家庭人口较多又三代同堂时,这种土木结构瓦房就不能满足最基本的需求了。通常的解决办法是在主屋侧面搭建一座偏房(家乡称厦房),形状有点像“陕西十大怪”里的“房子半边盖”。但只有一间的一半(可做厨房兼卧室)。</p> 带偏厦的瓦房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青瓦如鳞片般剥落时,我听见砖木在风中咳嗽。最后一片雕花窗棂坠地时,惊醒了苔藓深处沉睡的南宋月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钢筋混凝土的骨骼刺穿晨雾,塔吊代替燕子筑起新巢。那些在夏夜里渗出木梁的传说,那些被雨水泡软的乡音,都成了混凝土搅拌机里的碎末。老墙根的蟋蟀仍在鸣叫,却再也找不到灶台的烟火气作和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推土机碾过青砖的裂痕,像碾碎一本发霉的族谱。铝合金窗框里透出的白炽灯光,再也不会被纸窗晕染成温黄的旧梦。新刷的墙漆下有祖父磨秃的犁尖在叹息,电梯井里飘着祖母纳鞋底时哼的小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辈们终于住进了不会漏雨的盒子,却把漏着星光的瓦片,连同漏着光阴的裂缝,都埋进了地桩深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