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瘦西湖旅游景区位于中国江苏省扬州市的西北部,是中国湖上园林的代表。景区总面积约130万平方米,水域面积约5万平方米。1951年,经过全面修整,景区正式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 瘦西湖旅游景区以瘦西湖水系为主体,该湖为带状水系,全长约4.3千米。景区在湖两岸建造园林群。整体景观塑造借鉴了北方宫苑园林“园中园”的组景方式,采用中国画的散点式构图技巧,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园林建筑既有北方皇家园林的风格,也有江南私家园林的特点,形成了南秀北雄的建筑风格。清代康乾时期,瘦西湖已经形成“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园林景观。清乾隆中叶,瘦西湖以湖水串联的二十四景闻名于世,享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的赞誉。历史上瘦西湖不仅成为包括扬州八怪在内的一批文学家、艺术家的公共文化空间,也是中国帝王巡游的有力见证。</p> <p class="ql-block"> 二十四桥:二十四桥是一座由山涧栈道、单曲拱桥、三折平桥和吹箫亭相连而幾的组合桥。山涧栈道由黄石垒成,雄浑古朴。单曲拱桥为汉白玉栏杆,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此桥长24米,宽2.4米,栏杆24根,上下各24级台阶,与二十四对应。栏板上彩云追月浮雕,桥与水街接处巧云状湖石堆叠,周国遍植馥郁丹桂,体现云、水、月、花,与“二十四桥明月夜”意境相映。</p> <p class="ql-block"> 熙春台:熙春台位于瘦西湖第二个曲折处,与莲花桥相对。熙春台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扬州盐商汪廷章为乾隆皇帝祝寿所筑,清嘉庆年间被毁,后根据史料在原址上重新构建而成。熙春台是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春台明月”的主体建筑,筑于三级平台之上,共三层。楼台面东三楹,采用钢筋水泥框架仿木结构,建筑风格具有皇家园林建筑的特点。熙春台前右侧立有一座汉白玉诗碑刻,该碑刻是毛泽东主席手书的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熙春台的东北方建有平面呈“十”字形的二十四桥画舫,也叫“十字阁”。</p> <p class="ql-block">白塔:白塔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午(1784年),史载借鉴北海琼岛春荫之白塔,高28.5米,由十三天、龛和塔基三部分组成,它是我国现存砖砌喇嘛塔为数不多的代表作。扬州至今还流传着“一夜造塔”的传说。着名学者陈从周在《园林谈丛》中曾将北海塔和扬州的塔进行对比,认多白塔比例秀匀,玉立亭亭,有别于北海塔的厚重工稳。</p> <p class="ql-block"> 莲花桥:莲花桥又叫“五亭桥”位于小金山之西,原莲花埂上,横跨瘦西湖南北两岸,是景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国家级文保单位。该桥始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当时巡盐御史高恒为凸显扬州园林变化以取悦皇帝而修建。莲花桥高5.84米,桥身总长58米,其外形是仿照北京北海五龙亭与十七空桥外形所建造,桥身为青石材质,上面建有五座亭子。清咸丰年间莲花桥毁于战火,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邑人筹资重建,还增加了连廊。</p> <p class="ql-block">小金山:小金山原名长春岭,是瘦西湖风景区中最大的岛屿,是瘦西湖水体转向的转折点,也是湖上建筑最密集的地方。小金山四面环水,岭上建有关帝庙,观音殿,还建造了风亭、湖上草堂、琴室、木樨书屋、棋室、月观等园林建筑。小金山是因清朝莲花埂新河挖出的泥沙堆积而成,岭上制高点处有一六方亭,名叫风亭,在那里可以看到瓜州和蜀岗。小金山的西部有一吹台,相传乾隆皇帝曾在此钓鱼,故又称钓鱼台。因山上梅花种植较多,所以此景被称为“梅岭春深”。此景被毁于清末咸丰年间,光绪年间重建,并在湖边新建了月观。扬州解放后,经过重新修缮,该处景观依然存在。</p> <p class="ql-block"> 钓鱼台:钓鱼台,原名吹台,是中国亭台建筑典范。它三面临水,仅一道长堤与小金山相连。站在亭内斜角60度处,西边圆洞可见五亭桥如长虹卧波,南面圆洞能看到白塔巍巍耸立,将瘦西湖精髓“框”入其中,完美展现了中国园林的“框景”艺术。</p> <p class="ql-block"> 谢谢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