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游“华夏始都”南阳—甲辰暮秋行33

金国钧

<b>10月21日早晨,我们欲去武侯祠拜访卧龙先生,却发现这边好大,既像郊野公园又像湿地公园,这是景区的大门。</b> <b> 原来,2020年启用的南阳卧龙岗景区面积10.7平方公里,揽卧龙岗、国家级文物单位“武侯祠”和我们昨天到访的全国最大的汉画像石陈列馆“汉画馆”于其中。</b> <b> 持续千年的襄阳南阳“隆中”之地争分还在继续。</b> <b>进入景区的牌坊—天下第一岗。</b> <b>晴雨阁。还原诸葛亮当年在南阳躬耕陇亩读书,藏书凭栏远眺的地方,诸葛亮在此阅读了诸子百家著作。形成了他一整套的政治思想,军事谋略,治国方略,为他以后治理蜀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 <b>三顾广场的雕塑。卧龙出山诸葛亮故居、也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地方。在这里,诸葛亮为刘备谋划了兴复汉室的战略、并随刘备出权、形成三国鼎立之势。</b><br> <b>“千古人龙”石牌坊,为三间四柱楼式,坊额浮雕“丹风朝阳”、“麒麟送宝”等祥云瑞兽图。诸葛亮为永垂千古的杰出人物、被后人称为人中之龙。</b><br><br> <b>从这道们进去才能看见老的核心区域武侯祠。</b> <b>武侯祠。面对古朴的武侯祠,没法不让人心生肃穆。</b> <b>大拜殿,大拜殿由大殿和拜殿两部分组成,是历代官吏、百姓祭拜诸葛亮的场所。</b> <b>人们总是对德才兼备的人士怀有敬仰之情。</b> <b>岳飞手书《出师表》碑廊。公元1138年,抗金北上的岳飞,夜宿武候祠、他看到了诸葛亮的奏疏《出师表》后,激动不已,挥泪走笔,书写下了前后《出师表》。此碑也被誉为“三绝碑”,即:文章绝、书法绝、刻工绝。</b> <b>建于晋朝,后经唐、宋、元、明、清的诸葛草庐是为纪念智圣诸葛亮躬耕南阳的一座八角攒式建筑。在清康熙(1712年)形成了以草庐为中心的标志性建筑群即武候祠保存至今。</b> <b>半月台、是诸葛亮观天象的地方。</b> <b>宁远楼,又名清风楼。是武候祠内规模最大的一座建筑,是纪念诸葛亮在卧龙岗时藏书、读书的又一地方。</b> <b> 襄阳古隆中和南阳卧龙岗都在为争创5A级景区而努力,而襄阳古隆中拔得头筹,于2020年晋级成功。我看只要两个景区专心提升服务,向游客展示三国文化和诸葛亮的事迹、精神就好,不必一味强调自己是真的,而证明对方是假的。</b> <b> 南阳武侯祠东北向走 20分钟4里,途经:卧龙路、滨河大道到达南阳府署。</b> <b>  “豫南首郡”木牌坊。照壁后面的门前广场上,矗立着主体木质结构牌坊“豫南首郡”,初建于明,三门四柱、遍施彩绘,总高6.6米,是南阳府衙标志性建筑之一。</b> <b> 府衙大门。大门门额挂一块“南阳衙署”四字横匾,大字雄浑有力。门前左右圆柱挂一副木制楹联:“看阶前草绿苔青无非生意;听墙外鹃啼鹊噪恐有冤民”。</b> <b> 仪门,在古代称为桓门。汉代府县治所两旁各筑一桓,后二桓之间加木为门,曰桓门。宋避钦讳,改为仪门,即礼仪之门。门前两柱子上有对联:“民情虽有顺逆,从修齐治平可造盛世;官品本无高下,能公正廉明才是青天”。</b><br> <b>东侧分别有吏房、户房、礼房。 </b> <b>西侧的则是兵房、刑房、工房,形成了“左文吏、右武工”的格局。</b> <b>进入大堂,左右圆柱挂有对联“邢赏木无私,是是非非敢信不违民志;毁誉何足计,明明白白但求无愧我心”。大堂正中设公案,后有屏风一道,屏风上绘海水江崖云雁图。屏顶悬挂“明镜高悬”横匾;两侧列“肃静”、“回避”等仪仗。</b><br> <b> 东侧是刑具展厅,西侧是地牢,还有二堂三堂等,因衙门多有雷同,不再赘述。人称昔日森严官衙,今朝游览胜地,“一座古县衙,半部官文化”。</b> <b>回头看那古色古香的建筑,庭院深深的房舍,曲径通幽的回廊,层层叠叠的屋瓦,像一部落满了岁月尘埃的巨著,沉淀着厚重的文化遗存。</b> <b>南阳府署东向行驶10分钟3公里,途经:中州大道、仲景大道 南阳医圣祠。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被人们尊为中华“医圣”的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b> <b> 医圣祠汉阙大门:登上九级踏,迎面而立的是一对高大雄伟的子母阙,门阙既可登高望远,又是权威的象征,阙身下面镶嵌着一对朱雀,西南而立,展翅欲飞。</b> <b>朱漆大门上装饰着重约三百斤的青铜"辅首衔环",象征着雄伟和威严,据说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辅首衔环。辅首是安装在大门上衔门环的一种底座,它是中国传统的大门装饰,又称门辅。传说辅首是龙的第九个儿子,性好静,警觉性极高,善于严把门户。辅首所衔之环为门环,原来的作用是客人来访敲门之用,后来演变为一种装饰性建筑,象征着威仪。</b> <b> 缓步进入前祠,驻足环视,庭院的绿树丛荫中还耸立着十大名医塑像。他们有的长须拂胸,慈眉善目,有的清癯冷隽、灵秀聪睿。真是独具风貌,情态各异。表现了医学家们为中医学发展不辞劳苦,呕心沥血的情景。</b> <b>抬头望去,只见庭院中间矗立着一奠高大的医圣张仲景铜像,凝眉深思,忧国忧民之情溢于眉宇间,令人肃然起敬。</b> <b>六角亭。碑亭里矗立六块石碑,有毛泽东题词、周恩来题词;有新中国第一任卫生部部长李德全为医圣祠撰写的碑记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谭震林为医圣祠的题词。</b> <b>  山门。大门正上方镶嵌郭沫若题写的“医圣祠”三个大字,笔法苍劲,雄浑有力。步入大门迎面是巨幅大理石照壁,长宽各3.5米,为当代碑林之最。照壁上刻医圣张仲景传,向世人介绍这位万世医宗的生平事迹。</b> <b> 拜殿。沿青石大道前行,便来到后祠。拜殿内有“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之墓”的墓碑迎面就是医圣长眠的墓地,汉代风格的拜殿和墓亭前后攀连,结为一体,给人们清雅肃穆之感。</b> <b>仲景墓。墓前有1639年,南阳府丞张三异重修陵墓时所立石碑,高8尺,上书"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之墓"。墓呈俯斗形,四角各有石刻羊头,代表吉祥如意,墓顶一莲花台坐,象征着张仲景高尚的品德。</b> <b>大殿。绕过墓亭,穿过过殿,一个古老的四合院建筑便展现在眼前,这是医圣祠的大殿及东西偏殿。大殿两侧有一副对联,格外醒目,令人深思。上联:"善德善心善行尤缘善医至善",下联"名山名水名胜更因名人而名"。大殿内陈列着《伤寒杂病论》的各种版本及国内外医界同仁捐赠的文献资料。</b> <b>东西碑廊。两侧是东西长廊,各长约百米,东为介绍张仲景一生学医求教、行医疗疾的仿汉画石刻百余幅;西为医圣林,介绍中国上溯至神农、黄帝,近到明、清的名医石刻画像113幅,画像造型逼真,刻工精细,堪称艺术精品,向世人展示祖国医学的发展史和历史上为祖国医学作出卓著贡献的众多医学家。</b><br><br> <b>秋风阁。“春台亭”和“秋风阁”是医圣祠中院的两座亭子。《春秋》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书,是由孔子撰写的,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医学春秋”之称,因此医圣祠修建了“春台亭”和“秋风阁”以纪念医圣张仲景对祖国医学的伟大贡献。</b> <b>百寿亭。在这里从书圣王羲之到郑板桥,集历代书法家"寿"字石刻于一壁。最值得一提的是吴昌硕写的"寿"字,此字又"长"又"瘦",我们号曰"长寿"。治疗疾病就是为了延年益寿。中医事业为人类做出了伟大贡献,"百寿亭"之"寿"意祝世人健康长寿。</b> <b> 张仲景有高尚的医德,美好的心灵和行为,更因高超的医术而被后人称颂;南阳有名山名水名胜,但更因出了张仲景这样的名人,而使南阳更加有名。它是一座历史的丰碑,铭刻着人类与自然疾病作斗争的拼搏精神,是南阳市的一颗璀璨明珠。</b> <b> 赊店古镇。位于河南省社旗县,赊店古镇始建于东汉,因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此“赊旗访将,起师反莽”而得名。</b> <b>被潘河、赵河环绕的赊店古镇,水运交通条件优越,是古代中原和江南的物流集散中心,还是“万里茶道”的重要水陆中转枢纽,其盛况可谓“白日千帆过,夜间万盏灯”。</b> <b>古镇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全镇72条街道按行业划分,各自经营。36条胡同里,云集中全国各地500多家商号,有“天下店,数赊店”、“金汉口,银赊店”的美誉,人称“中原第一古镇”。</b> <b>山陕会馆系清代山西、陕西旅居赊旗镇的富商大贾接客迎仕、联谊集会和焚香祭奠的场所。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至光绪十八年(1892年)落成,共经六帝136年。</b> <b> 主体建筑自南而北沿中轴线有琉璃照壁、悬鉴楼、大拜殿和春秋楼。</b> <b>支撑“悬鑑楼”的木柱和石墩。双基座,寓意“天圆地方”。</b> <b> 琉璃照壁。</b> <b>左右陪衬建筑相互对称,自南至北有:东西辕门、东西马厩、钟鼓二楼、东西廊房和大拜殿两侧的药王、马王两座陪殿。</b> <b>东西廊房。现为祖师堂。现分别展出七十二行之三十六位祖师爷。</b> <b> 赊店古镇博物馆。为河南首座社区博物馆。没时间细看,记得:1965年建立赊旗县,赊旗店归赊旗县管辖,并成为县城所在地,经由周恩来总理修改,把“赊旗”改为“社旗”,寓意“社会主义旗帜”。解惑我对“社旗”来由的疑问。</b> <b>从赊店古镇走1小时10分钟47公里,途经:兴阳线、迎宾大道到达汉庭酒店(唐河县政府酒店)入住。</b> <b>晚餐就在隔壁的县政府迎宾馆。环境舒适,偌大的餐厅似乎只为我等四人服务,完全满足我们点菜以及特殊要求,为免费“包场”点赞!</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