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跨越时空的古韵华章(上)

Wu

<p class="ql-block">昵称:Wu</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173697</p> <p class="ql-block"><b>晋祠位于太原西南悬瓮山麓,始建于北魏之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也是山西历史文脉的象征。现存建筑以宋、金、元、明、清各代遗存为主,集古代祠庙建筑、园林艺术、雕塑壁画和碑刻艺术于一体,梁思成先生曾赞叹其“集宋元明清建筑艺术之大成”,可谓是一座博大精深的艺术殿堂。</b></p> <p class="ql-block">晋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初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p> <p class="ql-block">晋水源头的那一片古建园林,统名为“晋祠”,山环水绕,古木参天,历代建筑了近百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历史文物与自然风景荟萃交织,让人目不暇接。古老的晋祠博物馆坐落在晋祠公园中。</p> <p class="ql-block">晋祠知名于北魏、北齐,兴盛于隋、唐,完善于宋、元、明、清各代,并逐渐从一个简单的祭祀场所,发展成为集宗教、文化、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群,成为三晋大地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晋祠的文化遗存极其丰厚,拥有各式建筑100余座,时代序列完整,建筑类型齐全,是中国古建筑的瑰宝。且这些建筑与水系、亭台等景观浑然一体,形成了晋祠独特的布局。</p> <p class="ql-block">园内千年古树众多,周柏、唐槐等与建筑相映成趣。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路进行。中轴线是晋祠的主体,有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圣母殿等,晋祠的“三宝”“三绝”“三匾”都在其中,不可错过。</p> <p class="ql-block">水镜台是一座戏台,始建于明朝,建筑风格独特,巧妙的融合了楼、台、殿、阁四种样式,别具韵味,展现了明清时期的建筑艺术。禧太后初建颐和园时,曾派人照搬了晋祠戏台。</p> <p class="ql-block">水镜台的名字来源于《汉书》中的“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这一典故‌,“水镜〞寓意“清如水,明如镜”,象征着清澈透明和明镜高悬‌。这一命名体现了戏台作为社会“镜子”的功能,通过戏曲演绎善恶是非。</p> <p class="ql-block">水镜台规模壮观,前台是清代建筑,用来唱戏,而后台则是明代建筑,用来化妆更衣,其余三面均有明朗的走廊。戏台前两侧埋有八口大水缸,每两个扣在一起,形成天然“大音箱”效果,无论在哪个位置,都能<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晰地听到台上的唱词‌,古人的智慧!</span></p> <p class="ql-block">对于书法爱好者,晋祠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宝地,这里亭台楼阁上有着众多匾额楹联,涵盖了各个时期的名家名作,其中水镜台正额“水镜台”是清乾隆翰林、名书法家、晋祠人杨二酉所题,以秀丽著称,被誉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匾额“三晋名泉”是清康熙武举杨廷翰所书,有趣的是,杨二酉是杨廷翰之侄,一武一文,各题名匾,同悬一台。</p> <p class="ql-block">会不会觉得这水境台后台有些眼熟?没错,1986年拍摄的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大战二郎神时所变的小庙就是以水镜台为原型的,那两个圆圆的窗户就是孙悟空的眼睛,充满了神秘与传奇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从水镜台向西,有一条晋水的干渠名为“智伯渠”,又称海清北河。春秋末期,晋国世卿智伯瑶为攻取赵襄子晋阳城,曾决晋水围灌,后人利用这条旧道,加以修竣,成为灌溉农田的水渠,故名智伯渠。通过智伯渠上的会仙桥,便是金人台。</p> <p class="ql-block">金人台也称“莲花台”,台为方形,中央建有一明代琉璃小阁,台四角各立一尊高约2米的铁人,其中三尊铸造于北宋时期,一尊为1913年补铸。因铁为五金之属,所以称金人台。据史料记载,北宋初年晋水泛滥成灾,民众认为晋祠为山西晋水源头,应以金神镇之,方能止住水患。于是铸铁人四尊,以镇水患。</p> <p class="ql-block">这些铁人虽经历了八百多年的雨雪风霜,但依然神态栩栩如生,其中尤以西南角的铁人为最,溜光锃亮、威武雄壮。西南角的铁人因传说“偷跑被追回”腿部留有裂痕,这些人物都采用了北宋先进的冶炼铸造工艺,代表了宋代铸铁艺术的最高水平,被称为北宋冶铁工艺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这里也是86版《西游记》的取景地,剧中九头虫让手下奔波儿灞投毒,意图将拴在金光寺的白龙马毒死,沙僧在后面看到了他,他们在金人台玩捉迷藏,游人们纷纷在此与金人合照。</p> <p class="ql-block">对越坊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相传明代太原县举人、书法家高应元为母祈福,在晋祠内建造了对越坊,牌坊动工第二天,其母偏头痛便痊愈,高应元便将原计划的小牌坊改为大牌坊,<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匾额“对越”二字取自《诗经·周颂》中的“秉文之德,对越在天”,意为“报答宣扬圣母的功德”。</span></p> <p class="ql-block">对越坊檐下斗拱密致,纵横交叉,整个造型玲珑剔透,华丽典雅。瓦顶全部用琉璃覆盖,牌坊左右蹲坐铁狮一对,气势雄壮不俗。“对越”匾额由高应元亲自题写,笔法整饬遒劲,被誉为“雄奇之笔”,是晋祠三大名匾之一。跨过对越坊的刹那,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献殿,建筑独特,一眼望去像个凉亭,实际上是为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其通风透气的设计使得内部温度低于四周环境,也被称为“古代的冰箱”。</p> <p class="ql-block">献殿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在明清时几经翻修,但都保持了全木榫结构。殿四周除中间前后开门外,均筑坚厚的槛墙,上安直栅栏,使整个大殿形似凉亭,是我国古代祭祀建筑的典范,亦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站在献殿的藻井下,仿佛还能听到历代帝王祭祀的钟磬声。</p> <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十字形古桥,建于北宋,架于晋祠内方形水潭之上。古人称“圆形为池,方形为沼”,此沼中多鱼,故名“鱼沼”。又因此桥结构精巧,形如展翅大鸟,故称为“飞梁”。现存建筑为1953年按照原样翻修。</p> <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梁思成先生称其为“建筑史上的孤例”,也是晋祠的三大国宝建筑之一。因此桥东西南北相互交叉,被建筑学家考证为现代立交桥的雏形。桥前铸鱼沼飞梁铁狮子一对。</p> <p class="ql-block">古韵悠扬的晋祠是我国文化的精髓,将古代建筑技艺、雕塑技艺和铸造技艺体现得淋漓尽致,也是一部记载着三晋历史的“线装书”,处处渗透着千年的墨香。漫步其中,仿若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静静体会着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