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景仰三苏园

忆青

<p class="ql-block"> 题记</p><p class="ql-block"> 三苏园在哪儿?</p><p class="ql-block"> 三苏园的主题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习近平主席曾为三苏园中的三苏祠题词: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p><p class="ql-block"> 请您随着这篇游记了解一下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文化遗址与文人墨客敬仰的圣地——三苏园。</p> <p class="ql-block">  到平顶山访友之际,在友人的邀请与引领下我饶有兴趣地游览了位于郏县的三苏园,拜谒并凭吊了宋代一门三位大文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苏园位于平顶山市郏县城西北23公里处的“小峨眉”山下,这里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苏辙两兄弟的遗骨安息之地和其父苏洵的衣冠冢。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地以人重。怀着对三位大文豪的敬仰心情,带着他们的老家在四川眉山,为什么要长眠于郏县的疑问,我们驱车来到三苏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导游介绍,三苏园景区占地面积680余亩,主要由三苏纪念馆、东坡湖、广庆寺、三苏祠、东坡碑林、苏仲南夫妇墓及梁氏墓、三苏墓园等景点组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苏园的大门古典形胜,两层飞檐,上下两层悬挂着“气高天下”“千秋景仰”金字匾额,笔锋洒脱,气贯长虹,令观园者情不自禁地油然而生敬仰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苏园的甬道曲折蜿蜒,穿行于林草茂密,古松苍劲,翠柏葱郁之中,一看便知三苏园已存在久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苏纪念馆门前的三苏塑像,苏家三人父坐子站,手持书卷,气宇轩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进入纪念馆院内,廊道迂回,雕梁画栋。纪念馆以时间为线索,用文字与图片详细地介绍了三苏每人的生平事迹 ,陈列了三苏著名的散文、诗词、策论作品与精辟语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轼一生写了大量策论性文章。因与当政的王安石变法政见不同,遭受排挤,他主动自求外放,朝廷将其派到偏远之地任地方官。而后苏轼又因所谓诽谤朝廷的“乌台诗案”,被投入大牢,出狱后多次任职,又屡受谗言所累,被一贬再贬到多地任职。苏轼生前曾经担任过十二个地方官,其中‌包括:密州 、徐州 、湖州 、登州 、杭州、颍州 、扬州、定州 、黄州 、舒州 、端州 、惠州、儋州 。馆内陈列着苏轼被贬谪到各地的土壤。每地的土壤均由金色锦缎托底,装在通透的长方体的盒子中,直观地展示了苏轼仕途坎坷的生平轨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馆中还有一组国内十八个苏轼纪念地的土壤,也都装在通透盒子之中,精致馆藏,显示了后人对这位杰出大文豪的怀念与仰慕之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苏轼谪居黄州时饱受屈辱而不失其志,不失生活之乐。这样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格局集中反映在他那首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p><p class="ql-block">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p><p class="ql-block">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p><p class="ql-block"> 苏轼一生虽然宦海沉浮,却风雨不惊,宠辱偕忘,气定神闲,乐观豁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轼的文章、诗词、书法、绘画无不堪称绝品。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至今家喻户晓,学子皆知,读罢令人荡气回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轼的诗词题材广泛,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其文学成就与“苏黄(黄庭坚)”“苏辛(辛弃疾)”“欧(欧阳修)苏”齐名并列于唐宋文坛。</p><p class="ql-block"> 苏轼病逝于常州,享年65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展馆内木质语录板上,有一组苏轼的养生之道,诸如:“善养生者,慎起居,节饮食,导引关节,吐故纳新”,“无事当以贵,早寝以当富,晚食以当肉”,“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逍遥,勿令腹空”,这些,养生之道于今人仍有裨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苏轼之弟苏辙,深受其父兄影响,最终成为北宋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苏辙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苏辙有大量的诗词传世之作。</p><p class="ql-block"> 苏辙的诗力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苏辙亦善书法,其字潇洒自如,工整有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辙写过一篇与其父同名的策论文章《六国论》,其内容与苏洵的《六国论》观点截然不同,他主要从“势”的角度分析六国应采取的自安之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辙曾在河南许昌为官,因反对新法,尤其是青苗法而触怒了王安石,多次被贬。最终,在许昌去世,享年74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轼与苏辙兄弟二人意笃情深。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苏轼写给苏辙的。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苏轼辗转在各地为官,苏辙曾要求调任到离苏轼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之间能经常见面。而每当二人相遇又要分别时,两人都要相送百余里,难舍难离。苏轼有难时,苏辙竭尽全力保护他。苏轼需要钱财赈灾时,苏辙变卖家产也予以资助。苏轼遭遇贬谪,苏辙向朝廷提出愿以自己的官位换取对苏轼的赦免。文学创作方面,兄弟二人有不少相互唱和的诗词,表达了乱篷扶危,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洵,北宋散文大家,祖籍河北栾城。他主张“言当世之要”,“言必中当世之过”,认为文章应是有为而作。他的策论文章《六国论》分析了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先后被秦国剿灭的史实,指出六国破灭,弊在以土地贿赂秦国,以求一时苟安,日剥月割,贿秦力亏,并殃及不赂秦的国家。意在告诫当时的北宋统治者“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哉”(注: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胁迫啊!)其文章正气凌然,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析理深透,语言犀利,酣畅恣肆,波澜起伏,结构严谨,妙语连篇,旁征博引,呈现出雄奇高古的风格。</p><p class="ql-block"> 苏洵的这篇策论,就是当今在处理国家关系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出了三苏纪念馆,过峨眉仙泉,我们走进东坡碑林。碑林内镌刻着苏轼的名篇佳作,每一块碑石都仿佛在诉说着他的诗意人生。‌‌</p><p class="ql-block"> 碑林汇集了近二百位当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的东坡诗文。特别是那首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被不同书法家用真、草、隶、篆等书体书写,在整个书阵中蔚为壮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介绍,三苏祠和墓地总体格局由三苏祠、广庆寺、墓院三部分组成。广庆寺和三苏祠同在130米的轴线院内。</p><p class="ql-block"> 广庆寺始建于宋仁宗年间,宋高宗赐名。广庆寺建筑风格独特,一进三院,寺祠合一。其建筑包括南天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和三苏祠殿。</p><p class="ql-block"> 寺内环境古朴典雅,寺院僧人四时守护坟院,每逢春秋大祭和苏轼兄弟的祭日,都会为他们的亡灵超度、安魂‌‌。苏轼死后,其灵柩曾停放在广庆寺。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苏祠里保存着元代所塑的三苏父子泥塑像,供人们膜拜。它是国内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三苏父子塑像之一‌‌。迄今为止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游览广庆寺游客可以感受到宋代的文化氛围,并可了解苏轼与佛教的深厚渊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出了三苏祠前往三苏墓地的途中,一处开阔的平地上矗立着“东坡中年布衣像”。塑像高4.2米,像座高3.5米,磨光青石砌成,工艺精湛。苏轼手持书卷,气宇轩昂,形象毕真,表现出苏轼敢于纳谏,为民请愿的豪迈气概。塑像面向西南,象征着他遥望与思念家乡四川眉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继续往东北方向走了大约300米就到了墓院。墓院坐北朝南,坟院四周由青砖院墙围合,南垣正中开门,门两边有石狮,陵门内矗立着一座巨大的石坊。墓地自东向西依次为苏轼墓、苏洵衣冠冢,苏辙墓。整个墓地掩映在明清两朝所植的苍松翠柏当中,枝繁叶茂,坚韧挺拔,庄严肃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站在墓地前,我及同伴儿和其他游客一样,不禁要问苏轼病逝于常州,其弟苏辙其子苏过为何要将他安葬于此地呢?有人说是因为这里背靠嵩山,面临汝水,地势酷似家乡峨眉。正所谓“埋骨岂需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其实,苏轼生前就对其子苏过表达了想葬在此地的愿望。苏辙去世后也葬于此地陪伴兄长。苏洵去世多年,已葬于四川眉山,当地县令找了一些他的衣物归葬于此,因而形成了三苏坟。之后,多位苏氏后人,包括苏辙的次子苏仲南夫妻也葬于此园之中。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苏坟不仅是苏氏三人的安息之地,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遗址。墓园内至今还保存着宋代的墓、元代的坊、明代的碑、清代的碣以及大量碑刻,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学和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园中流传着“金娃迎宾”、“望乡古柏”、“苏坟夜雨”等优美的传说。 </p><p class="ql-block">游人在这里,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文化的力量,也能明白为什么后人会将这里奉为文人圣地。我国历史上“唐宋八大家”中的苏门三人长眠于此,是中原之幸,更是郏县之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曾为三苏祠题词: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间传说三则] </p><p class="ql-block"> 1、金蛙迎宾。站在通往苏轼塑像的台阶处,只要拍手或跺脚,就能听到青蛙般的回声。</p><p class="ql-block"> 2、望乡古柏。园中的柏树有些已从元、明、清三代存活至今,共有五百多株。而这些柏树林有一个共同特点,全都向西南方向倾斜,仿佛在眺望着四川眉山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3、苏坟夜雨。夜深人静时,风吹过古柏林,会发出酷似下雨的声响。清代郏县县令张笃行曾留下“风声瑟瑟雨声哗哗,风大不鼓衣,雨大而不湿襟”的诗句,描述了这种奇特现象。</p><p class="ql-block"> (2025-3-25)</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按文字顺序排列】</p> <p class="ql-block">三苏园正门</p> <p class="ql-block">三苏纪念馆门前雕塑像</p> <p class="ql-block">三苏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苏轼生平与成就展示</p> <p class="ql-block">苏轼《赤壁赋》条幅</p> <p class="ql-block">苏轼十二个任职地土壤</p> <p class="ql-block">苏轼十八个纪念地土壤</p> <p class="ql-block">苏轼养生语录</p> <p class="ql-block">苏辙生平与成就展示</p> <p class="ql-block">苏洵生平与成就展示</p> <p class="ql-block">东坡碑林</p> <p class="ql-block">东坡碑林</p> <p class="ql-block">东坡大江东去碑</p> <p class="ql-block">广安寺(寺祠合一)</p> <p class="ql-block">中年布衣苏轼塑像</p> <p class="ql-block">通往三苏坟</p> <p class="ql-block">三苏坟墓地</p> <p class="ql-block">图片源自自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