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剪子,戗菜刀》

珠猪姥爷

<b><font color="#ed2308">《磨剪子,戗菜刀》</font></b><br>作者:左晓波 <br>诵读:珠猪姥爷 磨剪子来,戗——菜——刀<br>磨剪子来,戗——菜——刀<br>这是一个古老的歌谣<br>足足唱大了我的童年<br><br>那年月,大大小小的村落<br>寂静得,伸手便能摸到灵魂<br><br>塌了腰的长条板凳<br>磨出小蛮腰的磨刀石<br>说话漏风的磨刀匠<br>扎堆儿唠嗑的老地方<br>只要悠长的吆喝声传来<br>冷清寥落的胡同口<br>便会一股脑地流出一串串<br>憋闷许久的欢声笑语<br>犯困打盹儿的日子呀<br>立马儿恢复了精神头 那条四条腿的长条凳<br>活像一匹恋栈的老马<br>一头固定,拴上了"马桩"<br>马腿儿绑着“饮马"的水罐<br><br>先上场的是块儿粗磨石<br>风风火火,粗粗拉拉地磨<br>三下五除二,便磨去了<br>迟迟钝钝懒懒惰惰的日子<br><br>紧跟着是一块儿细磨石<br>慢条斯理,反反复复<br>仔仔细细地磨,一直<br>磨出雪亮雪亮的生活 磨剪子,戗菜刀<br>最早源于磨生了锈的铜镜<br>磨镜子附带磨刀剪<br>直至铜镜被玻璃镜子取代<br>磨镜行当便改为磨刀剪<br>后来感觉“磨刀”在先<br>老百姓听起来瘆得慌<br>于是将“磨剪子“提到了前面<br><br>磨刀人最初使用一种响器<br>六七块铁叶重叠串接在一起<br>用手颠摇,铁叶互相撞击<br>发出哗哗啦啦的响声<br>便唤来磨刀剪的顾客<br>使用刀、剪的多是家庭主妇<br>又称做“惊闺叶”或“报君知” 文革时,磨剪子戗菜刀<br>还上了大的台面,家家户户<br>耳熟能详的吆喝声,成为了<br>现代京剧《红灯记》中<br>革命者利用磨刀人的身份<br>掩护与前来接头人的暗号<br><br>现今,变戏法似的生活<br>戏耍得人们,上气不接下气<br>追赶着走马灯似的<br>瞬息万变的生活<br>新世纪的“磨刀石"呀<br>将时代磨得刀刀见血<br>世界,正在刀尖上行走 好久好久,没有听到<br>走街串巷的磨刀声了<br>没有了老掉牙的磨刀老头<br>没有了围着磨刀人的那群<br>和蔼可亲唠唠叨叨的婶子大娘<br>再也回不去那段,自给自足<br>磨磨蹭蹭的细致日子了<br><br>再磨磨剪子吧<br>让燕翅翻飞的剪子,剪断<br>万千烦恼的左缠右绕<br>剪出,线条曼妙流畅<br>温馨满屋的红窗花 再戗戗菜刀吧<br>将弃置一角,锈迹斑斑<br>豁牙漏齿的老菜刀,戗出<br>生活的本来面目,戗出<br>原有心性的那面"雪亮"<br><br>磨剪子来,戗——菜——刀<br>磨剪子来,戗——菜——刀 <b>左晓波</b>:原大庆油田作协副主席。电视剧《在昨天的土地上》编剧,长影摄制。诗歌获当代作家(诗人)杰出文豪榜、中华文人百强榜、传世经典榜三榜联合大赛第一名。全国诗词朗诵大会“迎亚冬,赞冰雪”征文获银奖。百人合诵《端起松辽盆地》在大庆“百年放歌”艺术节,荣登大庆歌剧院公演舞台。<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