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西津渡李公朴故居

姚云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篇昵称:姚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 篇 号:3721412</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每到一个城市,我都喜欢探寻名人故居,仿佛那是一扇扇通往历史深处的时光之门。名人故居是历史的实物见证,它们承载着特定时期的建筑风格、生活设施等物质信息,让我们直观地了解到名人当时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补充了文字史料难以呈现的细节,使历史变得更加立体可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5年3月5日,我和先生来到镇江西津渡,走进位于西津渡街长安里35号的李公朴故居。建筑老宅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总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面积约90平方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踏入故居的大门,一股古朴而宁静的气息扑面而来,庭院不大,建筑为砖木结构、三间两厢传统民居、清水青砖墙、传统蝴蝶瓦屋面平房,南北走向,大门朝北,布局小巧,精致美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室内的陈列简单而有序,按照时间脉络展示着李公朴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墙壁上挂满了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文献资料,每一张照片都记录着一个重要的历史瞬间,每一份文献都承载着一段激昂的革命岁月。从他早年投身爱国救亡运动,到积极倡导抗日民主,再到为争取和平民主而英勇献身,这些展品生动地再现了他为国家、为民族无私奉献的光辉历程。</b></p> 镇江岁月 学生时代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公朴1902年出生于淮安,家境贫寒,13岁随父兄迁居镇江。在镇江合兴盛京广洋货店学徒。在学徒期间常以“长啸”的笔名向报社投稿。并有“镇江学徒、抵制日货、赶出店门”的记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19年在兄李公愚的资助下,入读润州中学(基督教会学校),期间,因受革命民主主义和新文化运动影响,参加过五四运动,是学生会领导、活跃分子。在学生自治会讲台上演讲,有旁若无人的气概。在镇江生活了7年多时间,这段青少年时光助其形成了初步的爱国民主思想,他常以“镇江人”自居,说一口流利的镇江方言,把镇江称作自己的第二故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公朴父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公朴(13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公朴与父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公朴(18岁,润州中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故居墙上挂着一幅画,画上是李公朴少年时上过的润洲中学。小洋楼在画面中显得格外醒目,咖啡色的墙面透着一股厚重而典雅的气息,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岁月。黑色的屋顶线条流畅,庄重又不失灵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群穿着民国服饰的学生们在草坪上或站或坐,有的热烈交谈,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朝气与对知识的渴望;有的则静静地阅读书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在这群学生之中,我仿佛真真切切地捕捉到了李公朴的身影,他身姿挺拔,眼神中透着坚定与聪慧,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即使在这幅静止的画面中,也仿佛要呼之欲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画下方的长条石碑,泛着淡淡的光泽,岁月在它身上留下了痕迹。“润洲中学校”这几个大字,镌刻得苍劲有力,一笔一划都凝聚着当年创办者的心血与期望。每一个字都深深地嵌入石碑之中,犹如这段历史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任凭时光流转,也无法磨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润州中学毕业后,李公朴先后考入武昌文华大学附中、上海沪江大学。在此期间,加入国民党,投身于国民革命军。后因不满国民党 “清党”反共,离开军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28年考取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雷德大学政治系。在美期间,他应邹韬奋邀请,为《生活》周刊写了数十篇通讯,內容涉及政治、经济、美国社会风情,深受读者欢迎。在美留学的两年,李公朴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进一步增强了民主主义思想意识。1930年李公朴学成回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文华中学时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公朴国民革命军时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左上图:在美国与日籍友人合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右图:美国留学时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28年初李公朴与金陵女大学生张曼筠于上海结婚。<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平民教育 唤起民众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公朴回国后,国内正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相继爆发。他积极筹划、创办、参加各种救亡社团。在《申报》总经理史量才支持下,创办《申报》流通图书馆、《申报》业余补习学校、妇女补习学校,致力社会大众教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4年11月,他在上海创办了《读书生活)半月刊,致力平民教育。1936年3月,成立读书生活出版社,先后出版了各类哲学类、文学类等书籍,成为社会教育的又一块阵地。特别是出版了马克思巨著《资本论》,引导千万读者对马列主义产生了兴趣,在当时及后来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公朴上海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公朴与业余补习学校部分教职员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流通图书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5年李公朴全家在上海合影。</b></p> 抗日先锋 民族解放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5年,李公朴和上海文化界的爱国人士一起发表“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李公朴是救国会的领袖人物之一。救国会“停止内战、团结一致,共御外侮”的广泛宣传和大力号召,对推动抗日民主运动,促进国內和平,起了重要作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6年11月22日深夜,国民觉在上海逮捕了李公朴、沈钧儒等七位救国会领袖,随即移送苏州江苏高等法院看守所羁押,是为著名的“七君子”之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七君子”事件是影响中国现代史走向的重要历史事件。以沈钧儒、李公朴、邹韬奋、沙千里、史良、章乃器、王造时等七人为代表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尚未形成团结抗战局面时,不计个人得失,毁家纾难,致力于全国团结,一致御侮。他们为此而遭到统治者的拘捕,引发了外界的强烈反响,声援营救活动持续不断,并直接引发西安事变,促进了国共合作局面的及时形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左图:七君子狱中,左起邹韬丰、沙千里、李公朴、章乃器、王造时、沈钧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右图:七君子狱中(李公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左上图:七君子狱中(邹韬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左中图:七君子狱中(沙千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左下图:七君子狱中(李公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右图:七君子狱中(李公朴、史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七君子狱中(李公朴、沈钧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七君子狱中,左起章乃器、李公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七君子狱中,王造时(左一)、李公朴(左二)、章乃器(右四)、邹韬奋(右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七君子被释前,李公朴(左一)、章乃器(后排)、王造时(右二)、沈钧儒(右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七君子和杜重远(后排左一)一起在南京会见97岁高龄的马相伯(中坐者),在马相伯寓所合影。</b></p> 辗转后方  抗战动员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8年初,李公朴应阎锡山之赴山西,创办全民通讯社和民族革命大学。1938年5月撰写并由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抗战教育的理论和实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8年11月24日,李公朴和夫人张曼筠到延安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毛主席就当时形势、文化教育、出版工作发表了意见,这次谈话刊登在《店务通讯》中。之后,李公朴遍访延安各级政府、群众组织,了解生产建设、文化教育、行政司法状况,写下了《革命的摇篮—延安》一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9年1月至4月,李公朴离开延安 ,到山西敌后新军话动地区考察,撰写《走上胜利之路的山西》一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9年6月,李公朴组织了抗战建国教学团,深入华北敌后晋察冀边区开展抗战教育和动员民众的工作,历时17个月。沿途开办短训班,宣传“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受到边区军民欢迎,撰著(华北敌后——晋察冀》一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上图:李公朴戎装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图:晋察冀边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蒋介石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人民群众敢怒不敢言,夫人张曼筠绘就《怒涛》一图,李公朴题怒涛诗,表达人民的心声。1941年6月,李公朴寓居昆明。他广交地方军政人士,联系学者名流,探讨时事政治,呼吁民主,坚持抗战;他创办的北门书屋成为爱国青年和进步人士的学习园地,社会影响广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44年5月,李公朴正式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先后担任民盟昆明支部、云南省支部的领导职务。他参与云南护国运动29年纪念大会及声势浩大的游行,成为云南民主运动的杰出领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44年8月,李公朴创办北门出版社,先后出版文艺作品、文学评论、少数民族地区考察记、青少年读物共30余种,这些书不仅发展了西南文化教育事业,而且对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起了推动作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45年4月,中共七大召开,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分别作了《论联合政府》、《论解放区战场》的报告,国民党当局立即封锁消息。为使广大群众及早看到这两份重要报告,北门出版社协助中共地下党秘密翻印数千册,并在昆明发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上图:李公朴宣传抗日救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图:1946年3月李公朴与各界在渝民主人士合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图:重庆时期。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重庆时期。</b></p> 鞠躬尽瘁 永志长存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抗战胜利后,为了促进和平建国,李公朴参与发起成立了“陪都各界政治协商会议促进会”,任理事并积极开展各项活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46年2月10日,重庆各界庆祝政协协商会议成功大会在较场口广场举行,李公朴担任大会总指挥,会上被特务殴打成重伤,“较场口血案”震惊全国!李公朴反对内战、实现民主、和平建国的大声疾呼,使国民党反动派恨之入骨。1946年7月11日晚,李公朴在与夫人外出回家途中被国民党特务残忍杀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遇害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曼筠主持追悼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葬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上图:李公朴夫人张曼筠、女张国男、子李国友于墓前合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图:李公朴遇害地点昆明青云街学院坡小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噩耗引起了人们的极大愤慨,从延安、从南京、从上海、从全国各地传来了对烈士的哀悼以及对反动派的愤怒谴责和抗议。毛泽东、朱德致唔电说:“先生尽瘁救国事业与进步文化事业,威武不屈,富贵不淫,今为和平民主而遭反动派毒手,是为全国人民之损失,抑亦为先生不朽之光荣。”李公朴遇难后第四天,另一位民主战士闻一多又遭特务杀害。李闻惨案,震惊全国,从此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要求民主和平的浪潮进一步高涨,国民党统治人心尽失,加速覆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后人对李公朴的纪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穿过李公朴故居一个个房间,我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中,思绪随着眼前的一切飘回到那个动荡不安却又充满热血与激情的年代。李公朴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爱国民主战士,怀揣民族富强、人民福祉的赤诚之心,身先士卒、鞠躬尽瘁!如今面对他的拳拳之心,我们感叹!怀念!更要继承!并以此怀念所有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者;怀念为共和国诞生抛洒了智慧和热血的先贤们,怀念那段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峥嵘岁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走出故居,阳光洒在身上,我回头再次凝望这座宁静的宅院。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铭刻着李公朴先生的伟大事迹和崇高精神。在这里,我仿佛与历史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先辈们为国家和民族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守信念,为实现美好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文中展板图片和部分文字介绍为展馆摘录)</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