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说起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就要提到一个人——<b>落下闳</b>。</p><p class="ql-block">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了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汉代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确定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p><p class="ql-block">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一个节气”,每运行365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p><p class="ql-block"> 每月的第一个节气为“节气”: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 </p><p class="ql-block"> 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p><p class="ql-block">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行 ,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p><p class="ql-block">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p><p class="ql-block"> 汉代由落下闳创订的《太初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历法,在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民族在世界天文学上的巨大贡献。 </p> <p class="ql-block"> 落下闳(前156年—前87年),复姓落下,名闳,字长公,巴郡阆中(今四川阆中)人。西汉时期的天文学家,他创制《太初历》,决定性地影响了中国历法结构。他提出浑天说,创新中国古代“宇宙起源”学说;发明“通其率”,影响中国天文数学2000年。</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古代历法上有古六历之说 ,即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合称古六历。秦代历法使用颛顼历 ,汉代初沿用颛顼历。颛顼历历经100余年,误差积累已很明显,出现朔晦月见等实际月象超前历谱的现象。另外,按当时的推算,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十一月甲子日的夜半,恰逢合朔和冬至,合乎历元要求。于是,太史令司马迁等人上书建议改历。汉武帝同意。</p><p class="ql-block"> 汉武帝元封年间为了改革历法,征聘天文学家,落下闳经同乡、太常令谯隆和太史令司马迁推荐,被汉武帝征召入京,他从四川来到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参加改历工作。</p><p class="ql-block"> 在改历过程中,曾发生激烈的争论。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与邓平和唐都等20多人以及官方的公孙卿、壶遂和司马迁都各有方案,相持不下,最后形成了18家不同的历法。经过仔细对照比较,汉武帝认为落下闳与邓平的历法优于其他17家,遂予采用,于元封七年颁行,并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因而新历又称为太初历。</p><p class="ql-block"> 太初历在行用后,受到包括司马迁、张寿王等人的反对,张寿王甚至提议改回到殷历。为此,朝廷组织了一次为期3年的天文观测,同时校验太初历和古六历的数据,结果表明,太初历更为符合天象。从此太初历便站稳了脚跟,而且一直使用了将近200年(公元前104—84年)。</p><p class="ql-block"> 《太初历》将原来以冬十月为岁首恢复为以夏历正月为岁首,并吸收了干支历的二十四节气成分作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使历书与农时季节更为适应。</p> <p class="ql-block"> 落下闳醉心于天象观察,在家乡小有名气,他在家乡阆中蟠龙山建立了中国最早的民间观星台,改制了观测仪器浑仪,近代天文学史家朱文鑫说:“自汉落下闳作浑天仪,始立仪象之权舆”,后来的天文历法家如贾逵、张衡、祖冲之等人,则是在落下闳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发展的。</p><p class="ql-block"> 落下闳完善了古代天文学说浑天说,奠定了中国古代先进的宇宙结构理论基础。他在天文学上的贡献,承前启后,对于推动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有四大科学门类成果突出,即农学、医学、天文、数学,简称“农、医、天、算”。落下闳在这些方面均打下好的基础。他不仅是继承了中国古代在上述学科领域的成就,而且大大加以了发展。</p><p class="ql-block"> 落下闳在天文学、数学、农学上的一系列开创性的贡献,已经被学术界公认,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称他为“中国天文史上最灿烂的星座。”2004年9月16日,经国家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已将其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从此,落下闳真正成为一颗璀璨星座永恒的闪耀在星空中。</p> <p class="ql-block"> 2022年6月8日,《湿地公约》官方网站公布第二批“湿地城市”名单,南昌成功入选。</p><p class="ql-block"> 该称号是目前国际上在城市湿地生态保护方面高规格、重份量的一项荣誉,体现了一个城市湿地生态保护的成就。近年来,南昌市高度重视城市湿地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依托“一江三河串十湖”的发达水系,不断加强湿地资源保护管理,生态修复和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果。南昌现有二个国际重要湿地,5个省级湿地公园,4个省级重点湿地,1个县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截至2022年10月)</p> <p class="ql-block"> “国际湿地城市”,是按照在《湿地公约》决议规定的程序和要求,由各成员国政府提名,经《湿地公约》国际湿地城市认证独立咨询委员会批准,颁发“国际湿地城市”认证书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 象湖湿地公园,为城市内的湖泊河流湿地,集市民休闲游憩与生态保护于一体的城市湿地公园之一。</p><p class="ql-block"> 选择了象湖湿地公园作为载体,进行记录二十四节气变化的专题摄影项目,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专注每一个节气变化给特定的自然环境带来微妙变化的实践,乐在其中 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在一年中每个节气都能到达象湖湿地拍摄,而是前后持续三年之久。</p> <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3 日农历正月初六 立春</p><p class="ql-block">立春,又名正月节、岁节、改岁、岁旦、打春等,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于每年公历2月3-5日交节。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p><p class="ql-block">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在传统观念中,立春有吉祥的涵义。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自然界,立春最显著的特点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在中国的北回归线(黄赤交角)及其以南一带,可明显感觉到早春的气息,而部分地区来讲只是入春天的前奏,万物尚未复苏,还处于万物闭藏的冬天。</p><p class="ql-block">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干支纪元,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19]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立春在古代是重要的祭祀节日,也是劝农备耕的重要时节,后逐渐演变为流传千年的各种民俗:包括演春、迎春、打春、咬春等。</p><p class="ql-block">“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岁首对于传统农耕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农户来说,是一年繁忙农事的开端纵观立春习俗,其中大都包含着勉农劝耕的寓意,寄托着人们对五谷丰登、仓廪殷实的美好期盼。立春日及其前后时段,重大的庆典活动会举行,如拜神祭祖、纳福祈年、驱邪攘灾、除旧布新、迎春等,这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遗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2025年雨水2月18日</p> <p class="ql-block">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个节气。斗指壬;太阳到达黄经330°;每年公历2月18-20日交节。</p><p class="ql-block"> 雨水节气的含义是降雨开始,降雨量极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它是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进入雨水节气,中国北方地区尚未有春天气息,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7][8][16]</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23年3月19日 惊蛰</b></p><p class="ql-block">农历葵卯年二月二十</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微雨洒芳尘,酝造可人春色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蛰是藏的意思。惊蛰反映着自然界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萌发、生长的状态。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这一天,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夏小正》还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录传统农事的历书。</span></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中雨转小雨,独自雨游象湖湿地公园。</p> <p class="ql-block">2024年春分3月20日(星期三),对应农历二月十一(部分结果显示为“二月廿一”,但公历时间一致)。</p><p class="ql-block"> 春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春分,那可是咱们中国 农历的一个重要节气,代表着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春分,大致在公历的三月下旬,具体的日期,会因为年份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每年的春分,大致在公历的三月下旬,具体的日期,会因为年份的不同而有所变化。</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23.5.6 立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绿树浓阴夏日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楼台倒影入池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p><p class="ql-block"> 古代一些作品将立夏分为三候,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说的是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蝼蝈在田间的鸣叫声(一说是蛙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在这时节,青蛙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也忙着帮农民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长。</p><p class="ql-block"> 立夏,万紫千红的花卉已经退场,象湖湿地一片青绿,不同明度、不同色调的绿集合在这个节气,非常养眼。水面反着绿光,树叶似玉翠;各色小花点缀绿草之中,高大树木的投影撒在它们身上。</p><p class="ql-block"> 走在木栈道上,听到鸟鸣,蝈蝈、青蛙叫,此时还听不到蝉虫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b>2023.5.21 小满</b></p><p class="ql-block"> 农历葵卯年四月初三</p><p class="ql-block"><b> </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稻花香里说丰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听取蛙声一片。</b></p><p class="ql-block"> 小满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p><p class="ql-block"> 小满之名, 有两层含义第一,</p><p class="ql-block">小满节气期间南方的暴雨开始增多,降水频繁;民谚云“小满小满,江河渐满”。小满中的“满”,指雨水之盈。</p><p class="ql-block"> 第二,小满时节,农田里的作物开始进入旺盛生长期,包括稻谷、小麦、玉米等。庄稼在这个时候已经长势喜人,即将迎来丰收的季节。</p> <p class="ql-block">小满时节的代表花信</p><p class="ql-block"> 小满节气正值五月,此时迎来花期的花卉有:月季、玫瑰、木香、石榴、白兰、含笑、木香、春夏鹃、紫藤、琼花、锦带花、八仙花、金雀花、芍药、百枝莲、虞美人、入蜡红、四季海棠、鸢尾、矮牵牛、太阳花、叶子花、朱顶红、夏鹃、天竺葵、大花天竺葵、倒挂金钟、令箭荷花、茼蒿菊、樱草、香豌豆、爪叶菊、蒲包花、牡丹、扶桑等。</p> <p class="ql-block"><b>2023.6.6 芒种</b></p><p class="ql-block">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九个节气 ,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芒种在小满和夏至之间,是处在转折期的一个节气。芒种的到来标志着仲夏时节的开始。</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芒种看今日,螳螂应节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彤云高下影,鷃鸟往来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渌沼莲花放,炎风暑雨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相逢问蚕麦,幸得称人情。</b></p><p class="ql-block"> 中国二十四节气中,唯一在名字上直接体现农耕文化的,就是芒种了。 “芒种”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这个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所以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p><p class="ql-block"> 芒种是阴阳关系开始出现微妙变化的节气,芒种后就是夏至。夏至一阴生,在阳气极旺盛的时候阴气开始滋生,这是天地运行的道理,芒种到夏至是阳气逐渐旺盛的过程,同时也是阴气最为虚羸的时候。因此,芒种养生的关键在于:降低阴气消耗的同时滋长阳气。</p><p class="ql-block"> 芒种节气的花信有三个,即萱草、荷花和玉簪,其中最出名的是荷花。</p> <p class="ql-block"> 荷花初开的时节,也是蜻蜓开始活动的时候。早在3亿年前地球上就有蜻蜓的身影,它们可谓飞行的“活化石”,不仅具有高超的飞行本领,还是湿地生态系统中高效的掠食者。</p> <p class="ql-block"> 蜻蜓广泛存在于湿地环境中,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在湿地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们常停息在突出水面的植物上,当猎物经过时便会追踪捕捉,还会忽高忽低来回飞行,寻找飞行的昆虫。</p> <p class="ql-block"> “芒种忙种,有收有种”,人生大事,不过种和收;有种,才有收;种好,才能收好。不负时光,健康前行,道法自然。</p> <p class="ql-block"> 2023.6.21 夏至</p><p class="ql-block">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非常重要的一天。它标志着春天的结束和炎热气候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2023年的夏至出现在6月21日,端午节发生在6月22日,两节相连,非常少见。今年有一个闰二月,这样二月份以后的传统节日都会推迟。端午节的时间是固定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但是在公历的时间却是不一样的,一般都是在6月上旬。</p> <p class="ql-block">夏至和端午节的小花小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夏至和端午节相连,有什么说法?</p><p class="ql-block"> 在这方面民间也确实流传着一些说法,比如“夏至端午连,旱地能划船”,它的意思是说如果夏至节气和端午节是连在一起了,那么在旱地都能划船了,换言之就是雨水比较多。</p><p class="ql-block"> 因为到了夏至节气的时候,已经进入酷暑了,这个期间的空气对流是比较激烈的,常常会在午后至傍晚的时候形成雷阵雨天气。而对流天气带来的强降水,持续性的大降雨,常常带来局地灾害。</p> <p class="ql-block"> 夏至节气以后就马上要入伏了,老规矩是“夏至三庚入头伏”,即夏至节气后第三个庚日就开始入伏了,而在7月11日就正式入伏了,意味着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就到来了,并且今年的三伏天有40天哦,我们可要做好“苦夏”准备。</p> <p class="ql-block"> 2023.7.7 小暑 </p><p class="ql-block"> 农历五月二十</p><p class="ql-block"> 小暑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出现在每年的7月7日或7月8日。它标志着夏季进一步加强,天气逐渐变热,雷暴频繁,农作物的生长进入到关键时期。</p><p class="ql-block"> 小暑并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间,只是炎炎夏日的开始,所以叫小暑。时至小暑开始进入伏天,大地便不再有一丝凉风,风中还会带着热浪,南方地区已是盛夏。</p><p class="ql-block"> 从小暑节气开始,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季节先后结束,一般为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高温少雨天气。天热,人容易烦躁,应注意调整身心,保持平和的心情。</p> <p class="ql-block"> 从夏至开始,春天的花朵已经渐渐谢落,但是小荷却开始了它的生命之旅。它需要承受酷热的高温和湿润的气候,需要吸收阳光和雨露,需要和其他植物争夺生存的空间和养分。它会坚持不懈地生长,茁壮成长,时至小暑,一朵朵美丽的荷花,绽放在乡间荷塘,城市湿地。</p> <p class="ql-block">2023.7.23 大暑 农历六月初六</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清风不肯来,烈日不肯暮</b></p><p class="ql-block"> 大暑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大暑相对小暑,更加炎热,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最炎热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大暑气候特征:高温酷热,雷暴、台风频繁。</p><p class="ql-block"> 大暑时节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虽不免有湿热难熬之苦,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此期间成长最快。</p> <p class="ql-block"> 一幅朴实记录的环境物影像,由于存在印记,让我们勾联出多个解读文本。影像本身没有意义,意义只有在情景化,在于物外的勾联。</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这幅图中能感知到荷莲的生长过程。荷莲年年有,它们遵循自己的生命周期自然轮回,没有焦虑,精致地度过自己的生命旅程:从荷叶翩翩翻绿浪——荷花只露尖尖角—芙蓉婷婷出水来—花瓣散尽莲蓬献—残莲化泥更护花。</p> <p class="ql-block"> 大暑时节雷阵雨最多。大暑至,秋不远,在这大暑之中,甚至已经可以嗅到秋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大暑所在的农历六月被称为“荷月”。荷花也是有生日的,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是我国江南地区的传统节日——观莲节,又称荷花生日、观荷节。</p><p class="ql-block"> 荷,是盛夏中一抹韵色正浓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一幅朴实记录的环境物影像,由于存在印记,让我们勾联出多个文本。影像本身没有意义,意义只有在情景化或上下文中产生。环境静物影像的意义不在于物,而在于物外的勾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