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出地铁紫荆山站C口,沿着两边都是居民小区的街道走呀走,都有点怀疑自己不会走错路了吧——这时,远远看见一树紫荆开放着探出了墙头——小欣喜,这棵百年紫荆掩隐下的两层小楼,便是大象陶瓷博物馆了。<br> 博物馆算是一家小众博物馆。主体建筑外墙面用唐代鲁山段店窑瓷片镶嵌,展现建筑设计者勾连“陶瓷”主题的用心。根据博物馆墙上的介绍,该馆共收藏历代陶瓷3000余件,以元代以前中原及北方地区古陶瓷为主,基本上涵盖了我国中原及北方地区著名陶瓷窑口的产品,见证了中原陶瓷历代的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再现了中原乃北方陶瓷的鼎盛繁荣。也就是说,别看人家只是二级博物馆,这里的藏品,还是自成体系,体现收藏者用心的。</h1> (沿着居民区走到博物馆) (路边一位卖桑椹的大哥) <h1> 拾阶而上,博物馆左右两个展厅,分别举办“醉人的杯——西域来通大唐杯专题展”和“大河上下——黄河流域陶瓷精品展”。前者为临展,后者为常设展(但会不定期更换展品)。那就先从来通杯看起吧——必须声明在先,这绝对是一次物有所值的参观经历。</h1> <h1> <font color="#ed2308"><b> 【西域来通大唐杯专题展·前言】</b></font><br> <font color="#ed2308"><b> 来通,</b>来通,起源于波斯,流传于古希腊,其命由希腊人命名,意为流出、联通之意。</font>在南北朝时期从丝绸之路传入中国。<font color="#ed2308">早在新石器时期,我国就有类似形制的器物,在南北朝时期与来通杯相融含。</fon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到唐朝时,中国的杯子已出现明显的地域特征,并呈现了多种文化相互影响的现象。</span></h1><h1> 综观各种造型杯的发展历史,从相互借鉴模仿,到将来通的奇型变化为中国陶瓷造型的特殊风格。体现出了中华文明的强大的兼容性和凝聚力。这一过程深刻体现了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对器物传播、继承、创新发展所带来的积级影响,把大统一看作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进一步诠释了外来文化在中华文明丰富与发展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h1> <h1> <font color="#ed2308"><b>来通</b>本质是一种角型杯,多为山羊、牛马、鹿等草原动物的头部造型,</font>液体从上端进,再从下端动物细小的口中流出,部分还在出口处有管状的注子。</h1> (人形持来通,“守护神拉尔像”,罗马帝国时期,公元2世纪―4世纪,征集) (羊首形来通,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6世纪中叶一前4世纪初,征集) (牛首形来通,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6世纪中叶一前4世纪初,征集) (羊首形来通,南意大利,公元前4世纪,征集) (羊首形来通,南意大利,公元前4世纪,征集) (鎏金马形来通,希腊化时期,公元前4世纪初―前1世纪初,征集) (兽首形来通,罗马帝国时期,公元3世纪―5世纪,征集) (鸮形来通,阿富汗奥克苏斯文明,公元前23世纪一前16世纪,征集) <h1> <font color="#ed2308"><b>西域来通的风格。</b></font>从目前各地考古发现来看,来通见于两河流域、埃及、地中海东岸、伊朗、中亚、高加索等广大的区域。早期来通杯发现于克里特岛、迈锡尼、米诺文化晚期神庙遗址、埃及、欧洲青铜时代中晚期的塞浦路斯。这些都是公元前13世纪以前。公元3—8世纪前后,以萨珊来通为代表。<font color="#ed2308">从出土情况看希腊风格更偏向于头部写实,而波斯风格头部是抽象化的形象提炼,</font>这些特征都和他们地区的雕塑艺术风格一脉相承。</h1> (羊首形来通,[复制品]伊朗,公元前2世纪末一前1世纪初) (牛首形来通,[复制品]波斯波利斯,公元前5世纪) (马首形来通,[复制品]伊朗,公元前3世纪一2世纪) (马首形来通,[复制品]伊朗,公元前3世纪一2世纪) (牛首形来通,[复制品]土耳其或伊朗,公元前6世纪―前4世纪) (山羊首形来通,[复制品]伊朗,公元前3世纪) <h1> <font color="#ed2308"><b> 西域来通的使用。</b>从神庙遗址出土的早期来通主要用在礼仪和祭祀活动中,</font>到了波斯帝国和罗马时期仍然主要作为一种贵重的祭器,用来祭祀和庆祝丰收,并且认为举起来通将酒一饮而尽更可以表示对神的尊敬。渐渐世俗化后开始成为贵族日常生活的奢侈饮器。</h1> (靴式来通[复制品],伊朗,公元前8世纪-前7世纪) (角形来通,[复制品]韩国,公元前5世纪—前6世纪) <h1> <font color="#ed2308"><b> 西域来通的东渐。</b></font>来通自出现以后,在整个东欧、西亚、中亚风行,其材质由陶质发展为金银质、铜质、玛瑙、玻璃等等。来通的制作也愈加精巧,艺术性也越来越高,在波斯萨珊王朝达到了巅峰。随着波斯文明的广泛影响,西物东渐,来通这种器物也可以通过陆上丝绸之路风靡亚洲,开始传播流行于中土。作为时尚奢侈品受到了皇室贵族的追捧。</h1> <h1> <font color="#ed2308"><b>融合之道。</b></font>南北朝时期,北方在胡人治下。目前考古资料显示的来通使用者图像,都是胡人或粟特风格的图像。翟门生石床的汉人持胡器形象正是这一背景之下的产物,而且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汉人用胡器的最早形象。</h1> (青釉连体杯,隋唐,公元581年-907年,征集) (白釉狮首杯,隋唐,公元581年-907年,征集) (青釉牛首杯,隋唐,公元581年-907年,征集) (白釉高足杯,隋唐,公元581年-907年,征集) (白釉环柄杯,唐,公元618年-907年,征集) (白釉圆腹环柄杯,唐,公元618年-907年,征集) (三彩束腰环柄杯,唐,公元618年-907年,征集) (白釉蓝彩环柄杯,唐,公元618年-907年,征集) (绿釉环柄杯,唐,公元618年-907年,征集) (黄釉绞胎环柄杯,唐,公元618年-907年,征集) <h1> <font color="#ed2308"><b> 耳杯,又名羽觞、耳桮。</b></font>羽觞之名,最早见于《楚辞》“瑶浆蜜勺,实羽觞些”。耳杯最早少量出现在春秋时期,及至战国至初唐则大量出现,是这一时期最为流行的饮酒器。北朝时期则开始流行视同深腹杯。这两类杯子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的杯子造型。</h1> (蓝釉束腰杯,唐,公元618年-907年,征集) (三彩钟形杯,唐,公元618年-907年,征集) (外黑内白环柄杯,唐,公元618年-907年,征集) <h1> <font color="#ed2308"><b> 中国化的艺术形制。</b></font>南北朝之后尤其是隋唐的中国,胡风影响更深,在这一背景下,开始出现新的来通杯形制。从汉人习染胡风到完全中国化。<font color="#ed2308">来通最初的设计是为了方便宫廷宴会中躺卧式的宴饮姿势,传入中国后,进行了更适合坐式饮酒习惯的器形改制。</font></h1> (三彩吸管杯,唐,公元618年-907年,征集) (三彩鱼形花口杯,唐,公元618年-907年,征集) (三彩鱼形花口杯,唐,公元618年-907年,征集) (三彩雁形杯,唐,公元618年-907年,征集) (三彩雁形杯,唐,公元618年-907年,征集) (三彩雁形杯,唐,公元618年-907年,征集) (三彩钟形杯,唐,公元618年-907年,征集) (三彩钟形杯,唐,公元618年-907年,征集) (三彩佛手形杯,唐,公元618年-907年,征集) (三彩龙形杯,唐,公元618年-907年,征集) (三彩凤形杯,唐,公元618年-907年,征集) (三彩凤形杯,唐,公元618年-907年,征集) (黄釉凤形杯,唐,公元618年-907年,征集) (三彩鸟猴纹杯,唐,公元618年-907年,征集) (绿釉葡萄纹杯,唐,公元618年-907年,征集) (三彩菊花纹杯,唐,公元618年-907年,征集) (三彩莲蓬形杯,唐,公元618年-907年,征集) (三彩莲蓬形杯,唐,公元618年-907年,征集) (三彩螭龙葡萄纹杯,唐,公元618年-907年,征集) (绿釉海兽葡萄纹杯,唐,公元618年-907年,征集) (三彩莲花形杯,唐,公元618年-907年,征集) (三彩莲花形杯,唐,公元618年-907年,征集) (三彩戳印纹杯,唐,公元618年-907年,征集) (三彩鹦鹉形杯,唐,公元618年-907年,征集) (三彩穿山甲形杯,唐,公元618年-907年,征集) (三彩燕形杯,唐,公元618年-907年,征集) (三彩摩羯鱼形杯,唐,公元618年-907年,征集) (三彩水波纹猴柄杯,唐,公元618年-907年,征集) (黄釉龙首杯,唐,公元618年-907年,征集) (三彩环柄杯,唐,公元618年-907年,征集) (三彩海螺形杯,唐,公元618年-907年,征集) (三彩象首杯,唐,公元618年-907年,征集) <h1> <font color="#ed2308"><b> 唐朝杯的艺术自信。</b></font>来通大量传入时,唐朝已形成了稳定而成熟的本土化宗教格局,以中原为例,来自古印度的中原佛教经过南北朝的发展已逐渐本土化并被广泛接纳。而中原本土道教、儒家思想则早已根深蒂固,因此中原对这种来自欧亚大陆西端陌生的祭祀方式并未模仿,而仅仅是“胡风”盛行之下吸纳其造型融入本土的酒具中,现实了大唐王朝海纳百川的艺术自信。</h1> (八棱单柄杯,唐,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藏) (走兽纹单柄杯,唐,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藏) (银鎏金花卉纹单柄杯,唐,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藏) (缠枝纹海棠形杯,唐,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藏) (六瓣缠枝纹高足杯,唐,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藏) (银鎏金走兽缠枝纹高足杯,唐,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藏) (瓦楞形高足杯,唐,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藏) (弦纹高足杯,唐,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藏) (弦纹高足杯,唐,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藏) <h1>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跨越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跨越四大古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相互尊重的壮丽诗篇,携手绘就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古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发展也是一部中外文明互鉴与融通的交流史。</h1> <h1> 接下来走到博物馆“大河上下——黄河流域陶瓷精品展”展厅。虽说是常设展,但后来听博物馆工作人员说展品也会定期更换,也就是说,这次来能看到什么文物,也是一种奇妙的缘分哦。<br>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发源于青海,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在山东注入渤海。中国的陶器起源于黄河流域,从裴李岗文化到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都有精美的彩陶、红陶、黑陶器等。再从秦汉釉陶到唐宋三彩,陶器在中国源远流长。从商代晚期的原始青瓷,汉魏青瓷到隋唐白瓷、宋元名瓷,历代都有著名的陶瓷窑口,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陶瓷文化。<br> 这个小型展览,将用陶瓷讲述“黄河故事”,用陶瓷讲述黄河文化的雄浑强劲,触摸黄河文化,感受陶瓷之美。</h1> (红陶折沿鼓腹平底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公元前5500~前3500年,征集) (彩陶鼓腹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公元前5500~前3500年,征集) (白陶锥刺纹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公元前5500~前3500年,征集) (灰陶双系罐,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公元前2500~前2000年,征集) <h1> <b style=""><font color="#ff8a00"> </font><font color="#ed2308">象鼻盉,</font></b><font color="#ed2308">又称长嘴平底盉、封顶壶型盉等,是大汶口文化中国陶瓷史上一颗神秘的“流星”。</font>象鼻盉数量虽少,但器形、时代特征明显,目前所见之实物,工艺复杂,首部、颈部、腹部、底部皆独立制作,再拼合而成。兽形器首,管状长流斜直上扬,其后端为椭圆形器口,柱状高领,领部下端饰凸棱,腹部呈扁球形,领部顶端至腹部粘接一个宽扁耳,耳面多呈并列凸棱状,腹下假圈足,平底。象鼻盉主要出土于大型聚落内的权力中心,且工艺水平明显高于其他陶器器类,是极为稀有的礼仪性、宗教性用器。</h1> (红陶三足盉,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公元前2500~前2000年,征集) (红陶鬶,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公元前2500~前2000年,征集) (白陶环柄杯,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公元前2500~前2000年,征集) (红陶三足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公元前2500~前2000年,征集) (彩绘菱格纹直颈壶,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公元前2500~前2000年,征集) (红陶鸟形杯,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公元前2200~前1600年,征集) (红陶鸟形器,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公元前2200~前1600年,征集) (红陶双耳杯,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公元前2200~前1600年,征集) (灰陶环带纹尊,商,公元前1600一前1046年,征集) (灰陶兽形尊,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征集) (灰陶双耳三足鼎,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征集) (灰陶文字砖,秦,公元前221—206年,“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 (褐黄釉劳作俑,汉,公元前206~220年,征集) (褐黄釉龟座博山炉,东汉,公元25~220年,征集) (褐黄釉狗,东汉,公元25~220年,征集) (褐黄釉戴胜鸟,汉,公元前206~220年,征集) (褐黄釉仰头牛,东汉,公元25~220年,征集) (黄绿釉龙凤纹粮仓,汉,公元前206~220年,征集) (绿釉盘口龙虎纹壶,汉,公元前206~220年,征集) (灰陶俑铭文:“宜来”,西晋,公元265-317年,征集) (褐釉鸡首壶,西晋,公元265-317年,征集) (褐釉獬豸,十六国,公元304~439年,征集) (褐釉莲花尊,北朝,公元439~581,征集) (黄釉胡人俑,北齐,公元550 ~ 577年,征集) (三彩罐,北朝,公元439~581,征集) (灰陶彩绘马,北魏,公元386~534年,征集) (灰陶彩绘牛车,北魏,公元386~534年,征集) (灰陶骑骆驼商人俑,北魏,公元386~534年,征集) (灰陶驮物驴,北魏,公元386~534年,征集) (青白釉武官俑,隋,公元581-618年,征集) (青白釉下棋俑,隋,公元581-618年,征集) <h1> 要说有时候小朋友的眼光总是很独特。在唐代这对兽面人身守护俑前,成年人只会想到这是发挥“镇墓兽”的功能,可一个小女孩远远看见这组镇墓兽,就惊讶地对身边大人说:“这两个人是在吵架嘛……就是在吵架嘛。”随着小女孩看过去,还真别说,是像那么回事呢,哈哈哈。</h1> (漆衣黑陶钵,唐,公元618~907年,征集) (白釉长颈瓶,唐,公元618~907年,征集) (白釉蒜头瓶,唐,公元618~907年,征集) (黑釉弦纹杯,唐,公元618~907年,征集) (花釉执壶,唐,公元618~907年,征集) (三彩魌头,唐,公元618~907年,征集) (三彩鸭,唐,公元618~907年,征集) (三彩人物行炉,北宋,公元960-1127年,征集) (黑釉铺首蕉叶纹瓶,北宋,公元960-1127年,征集) (三彩划花梅瓶,北宋,公元960-1127年,征集) (白釉剔花罐,北宋,公元960-1127年,征集) (青釉执壶,北宋,公元960-1127年,征集) (黄袖贴竹叶纹执壶,北宋,公元960-1127年,征集) (黄釉长颈瓶,辽,公元S07-1125年,征集) (黑釉剔刻花卉纹罐,西夏,公元1038~1277年,征集) (青瓷盘,金,公元1115-1234年,征集) (红绿彩系带童子,金,公元1115-1234年,征集) (红绿彩手持荷叶童子,金,公元1115-1234年,征集) (钧瓷双系罐,元,公元1271-1368年,征集) (白釉黑花罐,元明,公元1271-1644年,征集) (孔雀蓝釉人物梅瓶,明,公元1368 ~ 1644年,征集) (白地黑花人物瓶,明,公元1368 ~ 1644年,征集) (褐釉加彩梅花鹿,明,公元1368 ~ 1644年,征集) <h1> 观展结束,在一楼买文创产品——一个“福禄平安”小挎包,一套七张明信片。“福禄平安”小挎包,取自刚刚展厅里看到的明代褐釉加彩梅花鹿。正午阳光正好,而我,为了看展又没时间吃饭,这会要赶去车站——郑州再见,期待下次,再来看这些百看不厌的文物——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藏——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宝藏。</h1><div><br></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