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进城梅步艰</b></p><p class="ql-block"> 在桥头河那个小山村,花梅她坚守着这一方天地,务农务家,身旁是两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她的丈夫政在县城机关工作,他们是那个时代典型的“半边户”,虽分居两地,天各一方,却心心念念,互相牵挂,各自承受着生活的辛劳。日子如潺潺流水,一天天缓缓淌过,花梅心中始终有个渴望,那便是改变农村这半边的身份,走向城镇生活。</p><p class="ql-block"> 在20世纪80年代初,“农转非”,也就是由农村户口转为非农户口,堪称难如登天。对于吃农村粮的人而言,要吃上国家粮,那是无数人梦寐以求却又难以实现的目标。一般来说,仅有寥寥几条途径:其一,发狠读书,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中专大学,毕业后分配工作,从而实现身份的转变;其二,参军入伍,在部队里努力奋进,争取考入军校或者提干,以此改变命运;其三,便是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对号入座,看看自己是否符合特定条件。这“农转非”,在当时可是人人向往的香饽饽。一旦实现,便可以吃上国家供应的商品粮,拥有城镇户口后,招工的大门便会敞开,每月能领取稳定的工资,到老了还有退休金作为生活保障。花梅亲眼目睹了自己娘家兄弟姐妹成为城里居民后,在招工上学方面享受到的诸多好处,哥哥收回城镇后不到一年就招收为国家教师了。她时常在梦中憧憬,是否有一天,自己也能住进城镇,吃上商品粮,开启全新的生活篇章。</p><p class="ql-block"> 政也并非没有想法,他的妻子花梅本属于随家下放的知识青年,却因自己是农村户口,被迫留在农村。如今,自己已成为国家干部,拥有了城镇人口身份,那么花梅理应也有理由申请返回城镇。1983年初,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政被抽调到县委落实政策办工作。在这里,他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政策,处理了诸多落实政策的案例,心中那个想法愈发强烈:我也可以要求落实政策啊!政鼓起勇气,把自己家庭的问题作为一个落实政策的个案,向领导如实汇报:花梅原本是随母下放的成员之一,当年母亲全家返回城镇时,她因与农村青年结婚,政策上没能一同返回。而如今,政已招为国家干部,不再是农村青年,花梅理应按原下放户返回城镇的政策,落实其户口问题。领导对政的情况表示理解与支持,并建议他向原下放地安化方面提交申请报告。</p><p class="ql-block"> 于是,政满怀期待地向安化县相关部门递上了“要求落实政策,解决城镇户口”的报告。经过安化县有关部门深入细致的调查核实和严谨审慎的研究决定,终于在1983年11月发文,同意落实政策,解决花梅和儿女三人的城镇户口,从此他们也能吃上国家供应的商品粮。这一纸文件,如同冬日里的暖阳,彻底改变了花梅一家的命运。全家告别了农村,来到城镇,开始享受城镇户口带来的福利。这不仅解决了“半边户”、两地分居的难题,更为子女接受良好教育和未来就业创造了优越条件,同时也为花梅的人生开辟了新的可能。</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城镇居民户口本]</b></p> <p class="ql-block"> 花梅得知解决户口的那一刻,心中满是喜悦与激动。接下来便是忙碌的搬家事宜,他们要搬到县城去,搬到政工作的县政府机关去居住。然而,家中还养着3头架子猪,送肉食品站还差一点点秤子。花梅看着这些猪,心中盘算着,不能就这么放弃。于是,她充分利用家里的谷糠、红薯、青菜等饲料,精心喂养了一段时间,她估计猪达到收购标准了,政便用独轮车把3头猪全部送到公社的肉食品站。这次售卖,他们得到了近两百元现金,还有近一百公斤粮食指标。粮食指标交给了粮站,用以列抵转户口需交的粮食,而现金则成为搬家后生活和日用支出的起步资金。</p><p class="ql-block"> 搬家的那天,花梅站在自家院子里,望着生活多年的甘冲山,思绪万千。曾经,无数个日夜,她都渴望离开这里,走进繁华的城市。可当这一天真正来临,心中却五味杂陈,满是不舍。她舍不得那已分给自己,并且亲自耕种过的田土。去年冬天,她在田里种下了紫云英,如今已长得绿油油的,再过不久春耕,把它翻过来,就能沤成肥,今年早稻必定又是一个好收成。她也舍不得自己亲手搬砖担沙子,参与修建的娘家的房子,宽敞明亮,承载着无数回忆。今天离开后,房子又要空着,不免让人有些伤感。婆家也起了新房,政三兄弟分家时,他们分得四间房。在这里,花梅成了亲,组建了家庭,生育了两个孩子,这些房子里满是生活的痕迹,确实也让人难以割舍。更舍不得的是每天在一个堂屋里有说有笑,互帮互助的两个嫂嫂,还有那几个调皮可爱又捣蛋,每天带着自已两个宝宝玩耍的侄儿侄女们,还有生产队里那帮泼辣的温柔的打情骂俏的帮助过自已的阿嫂姐妹们……</p> <p class="ql-block"> 但新生活的召唤更为强烈,花梅一家还是踏上了前往县城的路。搬家到机关后,房子紧张,单位只安排了一间房给花梅一家。这房间不大,摆了两张床,摆成对面铺。政在单位讨了一个旧文件柜,用来放些衣物。一个旧书桌,房间里实在放不下,只好把它摆在门外的阶基(走廊)上,这书桌既是花梅的梳妆台,又可以放放碗筷等杂物。他们还买了一个新的煤球炉子,也放在阶基上,这阶基便成了他们的厨房。这栋小矮屋只有一层,一共六间房,以前可能是机关做工具房和杂房的。如今,六间房住了六个干部,一间房一个炉子,整整齐齐地放在这走廊里,每到做饭时,炊烟袅袅,倒也别有一番风光。</p><p class="ql-block"> 花梅把炉火烧得通红,准备做第一餐饭。这是在新家的第一顿饭,她想着一定要吃点好的。她拿出从家里带来的一块过年的腊肉,还有一只干猪耳朵,一袋干笋子,一把干豆角子。花梅熟练地切着菜,不一会儿,腊肉炒干萝卜丁、白辣椒炒猪耳朵、油淋干笋、干豆角叉汤就摆满了桌子,饭菜香气四溢,十分丰盛。她还拿出家里带来的一塑料桶米酒,叫上住在隔壁的同一办公室的陈佰珍同志。他们把一个桌子摆到两个床中间,吃饭的人坐到床沿上,就像坐在沙发上一样,倒也舒服自在。大家痛痛快快地喝了一顿酒,享受着这简单却温馨的时刻。两个小孩和同事老陈的两个小孩年龄差不多大,孩子们端着碗,夹点菜,一起跑到房子外面的坪里去吃去闹了,欢声笑语回荡在院子里。</p><p class="ql-block"> 饭后他们开始整理房间,把床铺好,将衣物一件一件地放进文件柜里。嘿!收拾完后,房间看起来整整齐齐,虽然简陋,却充满了家的味道。这一晚,他们一家四口,终于睡在了一个房子里。夫妻分居五年多,如今总算团聚,这小小的房间里弥漫着幸福与温暖。</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花梅和两个孩子]</b></p> <p class="ql-block"> 然而,幸福的生活也伴随着现实的压力。那一年,花梅带着儿女从农村搬来县城居住,花梅没有工作,全家四口人,仅靠政那微薄的工资收入维持生计。政每月三十几元钱的工资,赡养婆婆十元生活费后,能用于家庭开支的资金所剩无几。来到县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花钱,经济十分拮据。为了贴补家用,花梅想尽了办法。她到基建工地打零工担红砖,那沉重的红砖压在肩膀上,没几天肩膀就磨破了皮,血肉模糊,她却咬着牙坚持着。每天天不亮就出门,直到天黑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到县茶厂拣茶时,她一坐就是一整天,眼睛紧紧盯着茶叶,一刻也不敢松懈,腰酸背痛也顾不上。帮县区划办统计图纸数据时,她常常加班加点,眼睛长时间盯着图纸,都盯得酸痛模糊,甚至都快“盯瞎了”。但花梅从未抱怨过,她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要让这个家过得好一点。</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日子在紧巴巴中一天天度过。生活虽然清苦,但也有着属于他们的清闲与快乐。一有空儿,花梅夫妇就会带着两娃儿到街上遛遛,享受这难得的亲子时光。平常两个娃儿确实不好玩,因为不能上幼儿园。在那个计划经济时代,没有私立幼儿园,县城仅有的个把公办幼儿园,只向独生子女们敞开大门。花梅的两个宝贝孩子,就只能站在幼儿园门口眼巴巴地望着,眼神中满是羡慕。他们望着里面的小朋友梭滑滑、玩游戏,望得入了神,痴痴的样子让人心疼。花梅看着孩子们羡慕的眼神,心中满是愧疚,可又无可奈何。</p> <p class="ql-block"> 所以,只要有时间,花梅和政就会带他们上街瞎遛弯。有时给孩子们买个气球,看着孩子们拿着气球欢蹦乱跳,他们心中也满是欣慰;有时买个纸包糖,孩子们吃到糖时满足的笑容,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这一天,他们来到了火车站。两个娃儿都还没见过火车,政和花梅特意带他们去车站看火车。站里进不去,他们便选择了面粉厂旁边那个公路和火车路交叉的地方。这里,每当有火车来时,就要放下公路上的拦杆,不让汽车通行,正好方便他们在栏杆边看经过的火车。远远地,一个庞然大物头上冒着白烟呼啸而来,随着一声长长的汽笛声“呜——”,然后“启擦启擦启擦……”火车从他们身边呼啸而过。虽然快进站了,但经过他们面前时速度还是很快,让人震撼。两娃看得出神又带惧意,紧紧拉着父母的手。三岁多的儿子拉着爸爸的手,很感惊奇地大声嚷嚷:“爸爸快看,古大谷盘(这么大的轮子),古多八多(这么多),难怪走得古甘(这么)快呢!”政和花梅听了,都忍不住笑了起来,看着孩子天真的模样,心中满是爱意。</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蓝溪桥]</b></p> <p class="ql-block"> 从火车站下来,他们来到蓝溪桥。这蓝溪桥虽历经千年风雨,却依然横跨于涟水河上,见证着岁月的变迁。蓝溪桥边有两大美食,经久不衰,一个是面条,一个是油粑粑。吃面条的面馆不大,只有几张桌子,但生意却异常火爆。要吃面,就得自己去厨房排队,先交钱,面下好后,老板会一声吆喝:“来端面!”食客便自己去灶台端。二两面,撒上些许葱花,再加上点纯瘦肉丝,汤里没什么油水,面条是店家自制的,汤料是前一天晚上精心熬出来的新鲜骨头汤,油是新鲜肥肉炼成的油,除了油盐加点葱花,不放任何调料,却散发出浓浓的香味,让人看着闻着就垂涎欲滴。面馆的对面,是有名的蓝溪桥“油灿粑”,是用米磨成米浆,加入葱花,倒在模子里油炸而成的,吃起来外脆里嫩,香气扑鼻。两个孩子一个要吃面条,一个要吃油灿粑。政摸了摸自己的口袋,心中有些为难,想了想,想出了一个理由。“面条呢,我们可以自己回家作;油灿粑粑呢,自已不会作。你们看,油灿粑粑小巧玲珑,一个一个的,油光闪亮的,又喷香又好看又好吃,买一斤就有好多个呢。要不要来一点?”“我要吃!”“我要吃!”俩孩子们嚷开了,都同意吃油粑粑了。后来到底买了几个,他们也记不清了。即使记得,也不会在这说出来,这仿佛成了他们一家的小秘密。反正娃们都吃得很高兴,那满足的样子,就是对这简单生活最好的诠释。</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油粑粑]</b></p> <p class="ql-block"> 花梅住的隔壁邻居是民政局的老谢,他一个人带着女儿在县城读书。这一年他的女儿读二年级,这女孩子6岁开始就自己作饭吃,因为她爸经常下乡,家中大小事务都得靠自己,十分懂事。有一天中午,小姑娘回家,发现房门钥匙不见了,站在门口急得直哭。花梅见状,连忙走上去关切地问道:“怎么啦?”“钥匙不知放哪了,进不去。”小姑娘抽抽搭搭地回答,“身上也没食堂餐票。”小谢满脸委屈,急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花梅心疼地说:“那到我家吃点吧,我们的饭熟了。”说罢,把小谢拉到家里,盛了饭菜给她吃。小谢吃饱后,高高兴兴地赶去学校。娃们望了望饭锅,对妈妈说:“妈,爸爸还没回来吃,没饭了。”花梅亲切地对他们说:“姐姐钥匙不见了,进不了门,她爸爸没在家。她还要去上学,我们应该帮助她。爸爸的饭,妈妈再煮不迟。”花梅停了一下,故意说:“这叫做,助——”女儿大一点,马上接着说:“助人为乐!”花梅笑着摸了摸孩子的头,欣慰地说:“对的。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伸出手来帮助别人!”“姐姐平常都是自己做饭吃呢,她还是三好学生呢,你们要向姐姐学习哟!”花梅接着教育起两个孩子来。</p><p class="ql-block"> 花梅历来是一片善心的,她相信,心存善心的人一定有福报,而她也在以自己的行动,为孩子们树立着善良与友爱的榜样,在这平凡的生活中,传递着温暖与力量。</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全家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李儒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3月29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草于娄底众一桂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