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出芙蓉

罗锦海

<p class="ql-block">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李白对诗歌创作的美学追求,却也宛如一把钥匙,开启了我们对自然、人性与艺术至美境界的探寻之门。这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诗句,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深远的意境,让我们一同走进“清水出芙蓉”的世界,感受那份纯粹与本真。</p><p class="ql-block"> 自然之美,是“清水出芙蓉”最直观的呈现。当我们漫步于山川湖海之间,便能深切体会到这种不事雕琢的魅力。春天,漫山遍野的野花肆意绽放,它们没有经过园丁的精心修剪,却以最自然的姿态装点着大地,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色彩斑斓又和谐统一。清澈见底的溪流,潺潺流淌,水底的沙石、游动的小鱼清晰可见,溪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粼粼波光,那是大自然赋予的灵动之美。夏日的池塘,荷叶挨挨挤挤,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荷花从这些圆盘中冒出来,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不施粉黛却美得超凡脱俗,正是“清水出芙蓉”的生动写照。</p><p class="ql-block"> 人性之美,同样可以用“清水出芙蓉”来形容。那些内心纯净、善良质朴的人,就如同清水里绽放的芙蓉,散发着迷人的光芒。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比如坚守乡村的教师,他们放弃城市的繁华,在简陋的教室里,用自己的知识和爱心,为孩子们点亮希望的灯塔。他们的付出没有丝毫的功利之心,只是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孩子们的关怀,这份纯粹的初心,不正是人性中最本真的美吗?还有那些默默奉献的志愿者,在灾难面前,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刻,他们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不求回报,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人间大爱。他们的善良与真诚,没有被世俗的繁杂所污染,宛如芙蓉在清水的滋养下,自然而纯净。</p><p class="ql-block"> 在艺术的领域,“清水出芙蓉”的审美理念也贯穿始终。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是创作者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而非刻意的堆砌与雕琢。古代的诗词,许多都是诗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之作。陶渊明的田园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让我们感受到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内心的淡泊。现代的文学作品中,也不乏这样的佳作。沈从文的《边城》,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湘西小镇的风土人情,塑造了翠翠等一系列纯真善良的人物形象,整部作品充满了自然之美和人性之美,宛如一股清泉,流淌在读者的心中。绘画艺术也是如此,一些画家追求用简洁的线条和质朴的色彩,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他们的画作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能直击人心,让我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感受到艺术的纯粹与力量。</p><p class="ql-block"> 然而,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清水出芙蓉”的那份纯粹与本真似乎越来越难寻觅。人们往往过于追求外在的形式和物质的享受,而忽略了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富足。在艺术创作中,也存在一些为了迎合市场、追求商业利益而粗制滥造的作品,这些作品缺乏内涵和真情实感,只是空洞的形式堆砌。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更应该回归“清水出芙蓉”的审美理念,去发现、去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保持一颗纯净的心,去感受自然的美好,去发掘人性的光辉,去欣赏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就像欣赏清水里绽放的芙蓉一样,用一颗平和、宁静的心,去品味那份天然之美。让“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精神,成为我们生活和艺术创作中的指引,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