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龙门石窟

小马哥(Mark)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是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的石刻艺术群,占地面积31.7平方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大型皇家石窟寺遗存,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的露天石刻艺术博物馆,现存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位居中国四大石窟之首。</p><p class="ql-block">龙门原名伊阙,龙门之名始于隋朝。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历经北魏、东西魏、北齐、北周至隋、唐、宋等朝代,造像活动于北魏(公元493年至528年)时期进入第一次高潮,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洞窟为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魏字洞等,唐朝(公元636年至746年)时期进入第二次高潮,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洞窟为潜溪寺、宾阳南洞、奉先寺、万佛洞等。其他时期造像活动较少,多在已有洞窟的基础上加开小型龛像,且部分为劣品。金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龙门石窟屡遭破坏、盗掘,损失惨重,偶有修缮,不尽人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龙门石窟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对象,受到了各文物保护单位的研究修缮、开发保护。1982年,龙门石窟成为全国</p><p class="ql-block">重点风景名胜区,正式对公众开放,主要景点有潜溪寺、古阳洞、看经寺等。</p><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艺术、文化特点表现多元,造像风格多样,从北魏“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中原风格过渡到唐朝“躯体丰腴,面相圆润”的大唐风范,更有与外来文化融合所产生的造像、装饰,如优填王像、佛塔、西域纹样及服饰。龙门石窟的雕刻刀法为浅平直平阶梯式刀法,雕刻技法全面多变,运用了浅浮雕、高浮雕、圆雕、线刻、平雕等。龙门石窟北魏与唐朝时期窟型与装饰特点各有不同,窟顶二者多为穹窿顶,窟底北魏多为马蹄形与方形,唐代则多为方形,北魏石窟装饰图案丰富、复杂细致,唐代石窟装饰则趋于简单化、程序化。龙门石窟是中国石窟寺最大的摩崖古碑林,书法形式多样、体法多变、淳朴天然,代表作品有龙门二十品、陈抟十字卷碑、伊阙佛龛之碑等,此外中国历代文人也多于龙门石窟留下赞美诗篇,如唐代白居易的《修香山寺记》、北宋宋真宗赵恒的《龙门铭》等。龙门石窟传承着优秀的中华文化,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具有重要的历史、社会、文化、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龙门石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6年1月,龙门石窟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称号。2007年5月,龙门石窟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AAAAA级景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坐落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位于龙门峡谷东西两崖的峭壁间,南北长达1公里,东山为香山,海拔371.8m,西山又名龙门山,海拔307.6m,伊水由南向北穿流而过,形成龙门峡谷。龙门石窟景区总面积为31.7平方公里,地处东经112°27'54”,北纬34°33'24”。</p><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位于伊水两岸的香山与龙门山上,“两山夹一河”构成了龙门石窟景区的地形地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景区主要由西山石窟、东山石窟、白园和香山寺四大景点构成。</p><p class="ql-block">西山石窟位于伊河西岸的龙门山上,因位于龙门峡谷西部石壁而得名,全长一千米,始建于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之时。西山石窟群主要石窟大部分开凿于北魏和唐朝时期,北魏时期最著名的雕刻佛像大部分位于古阳洞窟、宾阳洞窟、莲花洞窟;唐朝时期最著名的雕刻佛像大部分位于奉先寺洞窟、万佛洞窟、药方洞窟。</p><p class="ql-block">东山石窟位于伊河东岸的香山上,因位于龙门峡谷东部石壁而得名,主体石像大部分开凿于唐朝,主要风景点为擂鼓台、看经寺、四雁洞、二莲花洞等。</p> <p class="ql-block">禹王池</p> <p class="ql-block">潜溪寺是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高、宽各九米多,进深近七米,大约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初期(650-683年)。窟顶藻井为一朵浅刻大莲花。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坐在须弥台上,左侧为大弟子迦叶,右侧为小弟子阿难。两弟子旁边分别为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与两侧的两位菩萨共称为西方三圣,即掌管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位圣人,是佛教净土宗信仰的对象。</p> <p class="ql-block">陈抟“十字卷碑”是宋代道教哲理大师陈抟所书的:“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十字卷碑。碑高68厘米,横长200厘米。此卷碑有两种版式:一为横版式,一为竖版式。藏于龙门石窟的墨迹为横版式,竖版式藏于华山。碑面除上述十字,还刻有诗、文三段,皆为楷体,书体笔法豪放潇洒,浑厚奇伟,具有独特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宾阳中洞内为马蹄形平面,穹窿顶,中央雕刻重瓣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是八个伎乐天和两个供养天人。洞内为三世佛题材,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主佛为释迦牟尼。 洞中前壁南北两侧,自上而下有四层精美的浮雕。第一层是以《维摩诘经》故事为题材的浮雕,叫做“维摩变”。第二层是两则佛本生故事。第三层为帝后礼佛图。第四层为“十神王”浮雕像。</p> <p class="ql-block">宾阳南洞的洞窟为北魏时期开凿,洞中几尊主要的佛像皆为初唐完成,是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子魏王李泰为其生母长孙皇后做功德,在北魏废弃的基础上续凿而建,属于过渡时期的作品,洞中主佛为阿弥陀佛。</p> <p class="ql-block">摩崖三佛</p> <p class="ql-block">洛阳牡丹石</p> <p class="ql-block">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p><p class="ql-block">万佛洞是在宫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内道场智运禅师的主持下开凿的,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窟顶有一朵精美的莲花,环绕莲花周围的为一则碑刻题记:“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洞内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力士,背后还有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养菩萨。洞内南北两壁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在南北两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乐人。洞口南侧有一尊菩萨像,通高85厘米,头部向右倾斜,身体成“S”形的曲线,是龙门石窟唐代众多菩萨像的精美范例。</p> <p class="ql-block">莲花洞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大约开凿于北魏年间。洞内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像为释迦牟尼立像,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像,即释迦牟尼外出讲经说法时的形象。二弟子是浅浮雕,左侧弟子迦叶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锡杖,似一西域苦行僧。</p> <p class="ql-block">奉先寺,原名大卢舍那像龛,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主佛莲座北侧的题记称之为“大卢舍那像龛”,因其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奉先寺共有九躯大像,中间主佛为卢舍那,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大像龛坐西面东,东西进深约38.70米,南北宽约33.50米。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共一铺九尊大像,在菩萨与天王之间还各雕凿了一尊高约6米的侍女供养像,施双髻。</p><p class="ql-block">奉先寺九躯大像的背后有很多长方形的小龛,这是大约在宋、金时代,人们为了保护大像龛,依龛修建了木结构屋檐式建筑,这些建筑影响了佛像的通风,加速了佛像的风化,因而后来被拆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火烧洞</p> <p class="ql-block">八作司洞</p> <p class="ql-block">龙门因其山水胜景,被誉为洛阳“八景”之首,“龙门山色”的胜景,使得历代寓居洛阳或游历此地的文人墨客,多在此留下赞美诗篇。唐代龙门风光秀丽,佛寺林立,是洛阳佛教寺院风景名胜区,文人墨客、名僧大德荟萃于此。登游龙门并留下诗作的文人不计其数,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韦应物、刘禹锡、元稹、孟浩然等皆有游览龙门的诗作。龙门开窟造像至北宋已成尾声,但仍不失为佛教圣地,同时也是洛中游宴之地,文人学士、遗老名臣多到此会集,如吕蒙正、司马光、文彦博、欧阳修等都曾在此登临吟咏。南宋时,龙门属金中京金昌府洛阳县辖境,文人骚客前来览胜者有张子羽、元好问、徐好问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伊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