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炊烟

强哥

<p class="ql-block">在记忆的长河中,故乡的炊烟总是袅袅娜娜,温柔又坚韧地飘摇着,牵引着我的思念,成为我灵魂深处永不褪色的风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晨,晨曦微露,薄雾还在村子上空徘徊。勤劳的乡亲们便已早早起身,开始了新一天的劳作。伴随着厨房里的锅碗瓢盆碰撞声,一缕缕炊烟从家家户户的烟囱中缓缓升起。起初,它们像是还未睡醒的孩子,睡眼惺忪地舒展着身子,慢悠悠地升腾着,和薄雾交织在一起,让整个村庄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朦胧而又诗意。这炊烟里,混合着新米熬粥的清香、柴火燃烧的质朴气息,唤醒了沉睡的村庄,也唤醒了人们对新一天的期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晌午时分,日头高悬。田间劳作的人们陆续归来,此时的炊烟便愈发浓烈起来。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准备午饭,那炊烟带着饭菜的香味,弥漫在空气中。在田地里忙活了一上午的乡亲们,远远地望见自家屋顶升起的炊烟,疲惫的脸上便会露出欣慰的笑容,加快脚步往家赶。那袅袅炊烟,是家的召唤,是亲人的牵挂,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忙碌与艰辛,只要看到这炊烟,心中就有了归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黄昏,是炊烟最具风情的时刻。夕阳的余晖洒在大地上,给整个村庄披上了一层金色的薄纱。炊烟在这金色的光芒中舞动,变幻着各种形状,时而如婀娜的少女翩翩起舞,时而似奔腾的骏马呼啸而过。此时,村庄里弥漫着一种祥和的氛围,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围坐在饭桌前,一边品尝着饭菜,一边分享着一天的见闻。炊烟在屋顶上方静静缭绕,见证着这平凡又温暖的时刻,将生活的烟火气渲染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故乡的炊烟,是岁月的见证者。它目睹了故乡的变迁,从低矮的土坯房到宽敞的砖瓦房;见证了乡亲们的辛勤付出,从春种到秋收;也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长,从懵懂孩童到意气风发的少年。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炊烟从未间断,它是生活的希望,是困境中人们坚守的力量。即使如今离开了故乡,那炊烟的模样依然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每当我在异乡的街头,看到那偶尔升起的一缕青烟,思绪便会不由自主地飘回故乡,飘回到那些被炊烟笼罩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故乡的炊烟,是我心中的根,是我对故乡深深眷恋的寄托。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无论我走到哪里,它都在我记忆的深处,悠悠飘荡,永不消散。</p> <p class="ql-block">  于记忆幽深处,故乡的炊烟宛如熠熠生辉的星芒,穿透岁月的层层迷雾,牢牢地占据着内心最柔软的角落,成为一生都难以割舍的眷恋。对我而言,那袅袅升腾的炊烟,恰似一条无形却坚韧的丝线,一头系着故乡,一头连着我漂泊的心,无论时光如何沧海桑田,只要脑海中浮现出炊烟的模样,故乡的往昔便如汹涌浪潮,将我彻底淹没。故乡的山水如画卷在脑际飘然浮现,那熟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脑海中跳跃,将思绪拉回到魂牵梦萦生我养的家乡。 唤醒了我对故乡的深深印记。生活了十八九年的故乡情节浮现在眼前,仿佛就在昨天。无数次在梦里飞回故乡,那里有我留下的童年、少年的苦乐年华。故乡,那片滋养我成长的土地,承载着我童年最纯粹美好的时光。村庄不大, 小村庄基本被绿树包围,绿树掩映的村庄远远看去,看不到村庄,因为房前屋后也有很多树木,只看到一片绿荫,山坡下的房子虽然矮小,但错落有致,站在高处俯瞰,乡村美景尽收眼底。每当清晨的第一缕曙光还在薄雾中挣扎,炊烟便像一群训练有素的舞者,从各家各户的烟囱中轻盈升起。起初,它们丝丝缕缕,轮廓清晰,在微风的轻抚下,轻轻摇曳,宛如仙子的丝带在翩翩起舞。随着不断攀升,渐渐与天边那绚丽的云霞融为一体,为整个村庄勾勒出一幅如梦似幻的绝美画卷。此时,村庄在炊烟的温柔唤醒下,渐渐从沉睡中苏醒,鸡鸣犬吠交织成一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晨曲,奏响了新一天的乐章。儿时的我,对故乡的炊烟满是好奇与热切的期待。只要看到炊烟袅袅升起,小小的心灵便知晓,母亲又在厨房为一家人精心准备美味的饭菜了。那熟悉的味道,裹挟着家的温暖,从厨房飘散而出,穿过洒满阳光的小院,悠悠地弥漫在整个村子。那时的生活简单质朴,没有五花八门的零食,也没有琳琅满目的高科技玩具,但每一顿饭都饱含着家人的深情。无论是清晨简单的莜面土豆糊糊、炒面馒头,还是逢年过节时母亲亲手烹制的香气四溢的红烧肉、皮薄馅大的饺子,在炊烟的烘托下,都变得格外诱人,成为记忆中最难忘的美味。放学回家的路上,远远望见自家屋顶上那一抹熟悉的炊烟,心中便涌起一股暖流,脚步也不自觉地加快,满心盼望着推开家门,便能一头扎进那温暖的烟火气息中,看到母亲慈祥的笑容。记忆里的夏日傍晚,是一段无比惬意的时光。夕阳的余晖肆意地洒在大地上,将整个村庄渲染成一片暖烘烘的金黄。劳作了一天的人们纷纷拖着疲惫却满足的身躯回到家中,村子里瞬间弥漫着饭菜的香气和此起彼伏的欢声笑语。此时的炊烟,也一改清晨的轻柔,变得更加浓郁厚重,带着一种历经生活磨砺后的沉稳与踏实,缓缓升腾。我们一群孩子在村子里嬉笑追逐,尽情释放着童真与活力;大人们则端着饭碗,坐在院子里,一边吃饭,一边分享着家长里短、田间趣事。炊烟静静地在屋顶飘荡,宛如一位无声的旁观者,默默倾听着这平凡日子里的温馨与幸福。昏黄的灯光透过窗户洒在地上,与袅袅炊烟相互交织,勾勒出一幅充满烟火气的乡村夜景图,成为记忆中永不褪色的温暖画面。在那些与炊烟相伴的岁月里,我渐渐领悟了生活的真谛。炊烟不仅是家的鲜明象征,更是一种情感的坚实寄托。它见证了我们一家人的喜怒哀乐,记录了我成长的每一个足迹。记得有一次,我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心情低落,回到家后默默坐在院子里,满心都是沮丧与失落。母亲似乎察觉到了我的异样,她没有过多询问,只是默默地走进厨房。不一会儿,那熟悉的炊烟又从烟囱中缓缓升起。当母亲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走到我面前时,我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委屈,泪水夺眶而出。母亲轻轻抚摸着我的头,温暖与鼓励溢于言表。那一刻,我深深明白,无论生活中遭遇多大的风浪,家永远是我最温暖的避风港,而那炊烟,就是家的无声召唤,是我心灵的慰藉。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怀揣着梦想离开故乡,踏入繁华的都市。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车水马龙的街道上充斥着喧嚣与忙碌。然而,在这看似热闹繁华的都市生活中,我却时常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孤独与迷茫。每当夜幕降临,望着窗外闪烁的霓虹灯,心中总会涌起对故乡炊烟的深深思念,想起那宁静祥和的乡村生活。在城市里,再也看不到那袅袅升腾的炊烟,闻不到那熟悉的柴火味和饭菜香。那些曾经被我视作平凡无奇的事物,如今却成了我心中最珍贵的回忆,是我在喧嚣尘世中最渴望的心灵慰藉。尽管离开了故乡,但我对故乡的思念从未有过片刻停歇。每次回到故乡,那种扑面而来的亲切感总会让我眼眶湿润。然而,故乡也在时代的浪潮中悄然发生着变化。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乡村人员逐渐减少,越来越多的人家用上了电饭煲和电磁炉,曾经那家家户户升起炊烟的热闹景象,如今已变得越来越稀少。走在村子里,看着那些空荡荡、落满灰尘的烟囱,心中不禁涌起一丝怅惘。曾经那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画面,似乎只能在记忆深处找寻。但即便如此,故乡的炊烟依然是我心中最难以忘怀的风景。它不仅是一种生活的象征,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它承载着我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对亲人的无尽思念。在那些漂泊异乡的日子里,每当我遭遇挫折与困境,心中感到疲惫与迷茫时,只要想起故乡的炊烟,便能从中汲取力量和勇气。它时刻提醒着我,无论走得多远,无论身处何方,故乡永远是我的根,是我心灵的最终归宿。如今,当我再次回到故乡,依然会在某个清晨或傍晚,静静地伫立在村口,凝视着那偶尔升起的炊烟,任由往昔的点点滴滴在脑海中肆意流淌。那炊烟,就像一位无声却深情的老友,默默诉说着故乡的故事,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变迁。它让我懂得珍惜眼前的一切,珍惜那些平凡日子里的温暖与美好。因为,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才是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是支撑我们走过漫长岁月的力量源泉。故乡的炊烟,是我心中永远的牵挂。它宛如一首悠扬的老歌,在岁月的长河中缓缓流淌,那熟悉的旋律,永远不会被遗忘。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无论未来的道路还有多么漫长,我都深知,那袅袅升起的炊烟,将永远在我的记忆深处飘荡,成为我生命中最璀璨的星光,照亮我前行的道路,引领我在人生的旅途中,不忘初心,永远铭记故乡的温暖与深情。</p> <p class="ql-block">故乡的炊烟,向来是极好的。每每黄昏时分,便见那青白的烟缕,从各家的烟囱里排出,先是笔直地上升,继而便散了,与半空中的暮色混在一处,竟分不出何为烟,何为天了。</p><p class="ql-block">我幼时居于乡下,对炊烟一事,知之甚详。那烟有时浓,有时淡,浓时必是烧着湿柴,淡时则是干柴。湿柴难烧,火苗便不旺,烟也就浓了;干柴易着,火势甚猛,烟自然淡些。村中人家,大抵以干柴为贵,湿柴为贱。然而贫者无钱买干柴,只得拾些湿柴来烧,烟便浓得厉害,排出时黑黢黢的,与富人家的淡烟相比,实在难看。</p><p class="ql-block">炊烟升起时,村中的妇人便忙碌起来。她们或淘米,或洗菜,或切肉,为的是做一顿晚饭。那炊烟便是她们劳作的标志,远远望去,便知谁家已在做饭,谁家尚未动手。有时炊烟早升,有时炊烟晚起,早升的人家必是勤快的,晚起的则不免有些懒散。村中有一李姓人家,每日炊烟升起最晚,村人皆笑其为"懒李家"。后来李家儿子中了秀才,村人又改口称其为"读书李家",炊烟晚起一事,反成了用功的证明,倒也奇怪。</p><p class="ql-block">炊烟之于游子,尤为亲切。我少时离家,每每思乡,最先想起的便是那袅袅的炊烟。后来归家,远远望见村中的烟缕,心中便是一阵温暖。然而近些年归乡,发觉炊烟已不如从前多了。问之,方知许多人家已改用煤气,不再烧柴。煤气虽便,却少了那烟,总觉得少了些什么。</p><p class="ql-block">去年冬日,我又回乡。天色向晚,村中炊烟寥寥,唯见数缕,孤零零地悬在天际。忽见一老妪,蹒跚抱柴,往自家灶间走去。我问:"阿婆,何不买煤气来用?"老妪笑道:"煤气贵哩,老婆子烧了一辈子柴,习惯了。"言罢,便蹲下身去生火。不多时,一缕青烟从她家烟囱排出,在暮色中缓缓上升,竟显得格外醒目。</p><p class="ql-block">我立在那里,望着那烟,忽觉眼中有些湿润。这炊烟,怕是快要绝迹了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