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运河六次相遇的情缘

老渔翁。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与运河六次相遇的情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作者——杨兰举</b></p><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位于南皮县大浪淀水库的西岸,距离南运河大约有10公里。从我记事起,认识的第一条大河便是运河。上世纪60年代后期,我和小叔一同前往南皮县店子公社的洪辛村拜访姨奶奶。出发的前一天,母亲把蒸好的馒头和包子点上红点,小心翼翼地装进新买的竹筐里,上面还用新毛巾盖好。第二天吃完早饭,我们便背着这个装满礼物的筐子,步行前往8公里外的洪辛村给姨奶奶拜年。姨奶奶家与冯家口火车站仅隔着一条104国道,站在大门口就能清晰地看到火车站的房子,而火车站距离运河也非常近。吃完中午饭,在冯家口火车站蹬二等载客的大表叔带着我去看火车,随后用二等自行车带着我到冯家口村去看大运河,这是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运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运河里的水不是很多,它流经冯家口村南,有一处直湾,从远处看仿佛断了头,但其实绕过那里,便是望不到边际的河床。堤岸上的杨柳在寒风中摇曳。我们沿着堤顶路走到北口村,下了大堤,回到了洪辛村。当时对运河并不了解,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想。在冯家口见到运河时,我只知道运河出现在课本里。上初中的时候,我才在教科书里了解到了大运河的由来。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和万里长城一样,都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它纵贯南北,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的十八座城市,沟通了我国中东部平原的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五大水系,总长一千八百公里,相当于苏伊士运河的十倍,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道。大运河的开凿历史,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春秋时期、隋朝和元朝。</p><p class="ql-block"> 春秋后期,长江下游的吴国继晋、楚之后崛起。到了吴王阖闾和夫差时期,为实现“西征楚、南攻越、北伐齐”的宏愿,两代吴王先后组织开凿了“堰渎”、“胥浦”、“古江南河”,“百尺渎”、“邗沟”和“荷水”六条河道,其中以邗沟最为出名,但开凿时间最早的却是堰渎。隋朝的运河由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运河四段组成。中国运河从隋朝开始进入南北大运河时期,隋炀帝发兵百万修建大运河。元朝时的京杭大运河是在前朝所建运河的基础上开凿的,元朝的运河得以长久保存下来,成为我们今天所见的京杭大运河。这也正是古华夏民族择水而居、图存延续,人为干预原始水系为己所用的典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遇见大运河,是在1978年至1981年我在沧州农校学习期间。每到星期天,我们几个同学就会从棉纺厂乘坐1路公交车,穿过运河,去逛沧州百货大楼和小南门商业街。走到商业街南头,我们就会去探望大运河,沿着运河东堤往南走大约50米,便是横跨运河的“解放桥”。</p><p class="ql-block"> 解放桥是沧州城内运河上的第一座桥,始建于1939年,最初是日寇侵占沧州时所建的一座木桥,曾用过“朝日桥”、“军桥”等名字。1947年,解放军与国民党守军为争夺此桥,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解放军英勇无畏,率先冲过军桥,顺着江岔子南下,一路打通沿路街道、胡同,直冲到南城门下,从而解放了沧州。沧州解放后,人们将这座桥改名为解放桥。老一辈沧州人习惯性地称它为“老桥”,运河向北流淌,老桥连接着东西两岸。解放后,政府曾对解放桥进行了两次维修和加固。然而,木桥历经风雨侵蚀,日渐老旧,已经不堪重负。1975年,市政府将木桥改建成了一座单孔双曲拱钢筋混凝土大桥。虽然木桥已经消失,但它曾与运河相依相伴,成为了运河文化中的一段回忆。当运河水少的时候,我们会跑到桥下去探寻究竟。站在桥头向北望去,便是新华桥,它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后经改造,成为了运河市区段上最漂亮的大桥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解放路和新华路是沧州中心城区东西向最为主要的两条干道,解放桥和新华桥也一同成为了城市的交通要道。每天,运河水从桥下潺潺流过,车流在桥上穿梭往来,共同演绎着狮城的繁华与速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三次遇见大运河是在1982年1月。当时我在南皮县常庄公社工作,前往堡子村宣传中央第一个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一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p><p class="ql-block"> 堡子村紧邻运河堤岸,我们晚上住在村里,早晨起来站在运河堤岸上四处眺望:东面是炊烟袅袅的村落,北面延伸到更远的薛家窝村,南面则延伸至尹圈村和齐堰村,西面则是时断时续的运河浅水,一块块浅黄色的枯水草浮现其上,仿佛在静静地诉说着绵延千载的运河往事……1982年春天的一个星期天,几位同事骑自行车结伴前往20公里外的沧县肖家楼,参观南排河穿越运河的倒虹吸工程。该工程建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被誉为亚洲第一大倒虹吸水利工程。远远望去,只见南运河水由南向北流淌,南排河自西向东奔流,两河呈十字形交叉。南排河以涵洞的形式从运河下方穿过,两条河就像立交桥一样,各走各的路。由于下方的河流两头高、中间低,形成了类似倒置的虹吸管结构,因此得名“倒虹吸”。该工程建成后,在引蓄水和灌溉农田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记忆犹新的是,1970年和1975年版的河北省地方粮票上,就采用了这一水利工程的画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四次遇见大运河是在1983年秋天,我调任南皮县刘八里乡武装部工作,组织全乡民兵进行打靶训练。靶场选在了紧挨着大运河的十二里口村南面,那里地域开阔,运河东侧堤坝最高,我们利用运河堤坝作为靶挡。打靶期间,运河堤岸禁止行人通行。时隔9年后的1992年,我第二次调任刘八里乡政府,负责全面工作,工作重点是搞好乡镇企业和邻近运河的3个村的农业开发。首先,我们在紧靠104国道的付庄村建立了工业开发区,并在邻近运河的十二里村、前七里村和后七里村建立了农业开发示范村。经过历届乡党委政府的努力工作,如今南皮县付庄工贸园区总规划面积已达1.4平方公里,已发展成为汽车模具和机械铸造的专业园区。而紧靠运河畔的十二里村、前七里村、后七里村,目前则是南皮县大运河绿色廊道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的核心区。初秋时节走进园区,仿佛走进了果树的世界:晚熟的桃子白里透红,早熟的苹果散发着清香,已经过了果期的桑树伸展着浓绿的叶片……低矮的果树外围,是高大的杨树林带,三个相连的村庄被重重绿树所包围。村边大运河的水静静地流淌,环境清幽宜人。30年前打过靶的地方,现在已变身为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春天可以在这里登高眺望千树万树桃花开的盛景,夏秋又可以在运河畔采摘品尝时令水果,已成为采摘、游玩、休闲的绝佳去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五次与大运河相遇是在1995年出差至杭州时,我有幸登上了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拱宸桥,它作为运河南端的标志性建筑,意义非凡。这座位于杭州运河上最高且最长的古桥,每一砖一瓦都镌刻着杭州这座城市的历史故事,承载着运河与杭州人民深厚的记忆与情感,见证了杭州的沧桑巨变。该桥始建于明朝,后经清朝三次修缮,得以保存至今。漫步在运河边,远望拱宸桥,它高大巍峨,气势恢宏,宛如一位优雅的舞者,在运河上轻盈起舞。站在拱宸桥上俯瞰,运河两岸景色截然不同:一侧保留着白墙黛瓦的古朴建筑,另一侧则矗立着现代城市的高楼大厦,仿佛置身于历史与现代的交汇点。古拱宸桥下的古建筑已焕然一新,从昔日的“通益公纱厂”到如今的“杭州一棉”,这座百年老厂的发展演变,让我们得以触摸到运河近代工业发展的脉搏。向左望去,可见旧厂房如何被改造成新的地标建筑;向右望去,则是依运河而兴的古镇街道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站在桥上,我深切感受到运河水利工程正焕发出新的活力,桥下流淌的河水,依旧保留着运河独有的韵味。</p><p class="ql-block"> 望着远去的运河,我不禁想起了沧州吴桥的“杂技大世界”、东光的“大雄宝殿”、泊头的“清真寺”以及沧州的“清风楼”,这些运河沿岸的文化瑰宝,同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4年,因工作需要,我调至沧州市检察院,第六次与大运河相遇,恰逢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在沧州市区,我与运河朝夕相伴。</p><p class="ql-block"> 2022年9月2日,沧州中心城区段实现旅游通航的次日,我前往运河南川古运码头,乘坐“南川号”游船,饱览运河风光。坐在游船上,运河两岸的景色令人难以忘怀。九河桥上,漫步于初秋之中,风光旖旎;南湖岸边,古风盎然,清风楼、朗吟楼、南川楼阁重现三足鼎立之风采,各具特色。河道两侧,荷花争艳,芦苇茂盛,翠绿欲滴,点缀着运河的原始风貌。王希鲁闸以青砖红木构建,复古而恢宏,仿佛将人拉回了漕运纤夫的历史画卷中。运河沧州中心城区段,九曲十八弯,处处皆是风景,景观桥矗立于城市精彩的中轴线上,桥下运河水蜿蜒流淌,宛如一条玉带。南川楼文化街区,店铺鳞次栉比,沧州名吃随处可见。武术、杂技、曲艺、舞狮等群众文体活动接连上演,游人络绎不绝,热闹非凡,每一个角落都洋溢着生活的气息和文化的韵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相遇,是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的不期而遇,是人与事物或场景之间的美妙邂逅。运河水长流三千里,杨柳依依,连接京杭,它承载着人类古老的文明,留存着宝贵的文化记忆。与运河相遇,是机遇与缘分的交织,是命运的巧妙安排。我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大多与运河沿岸紧密相连,细细想来,这并非刻意为之,一切都是机缘巧合。人生中,总有些缘分,让人不得不相信命运的奇妙。与运河的每一次相遇,都仿佛是偶遇,而人生最大的快乐往往源自于未知。缘能生情,情能生缘,二者相辅相成。与运河的每一次相遇,都让我对这条古老的运河有了更深的了解和热爱。这条流淌不息的河流,见证了中国的崛起与辉煌,也承载着我们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希望。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已成为中华民族永恒的骄傲和象征。</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28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作者简介:杨兰举</b>,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市纪委监委退休干部,爱好文学,作品曾在《检察日报》、《沧州日报》等报刊和部分网络发表。</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