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13日早上七点半在丹江口市宾馆吃完早餐,开车前往150公里外荆紫关古镇,沿水库景观244省道,3个小时到达荆紫关古镇。 </p><p class="ql-block"> 荆紫关古镇位于河南、湖北、陕西三省交界处,<span style="font-size:18px;">素有“一脚踏三省”和“鸡鸣三省荆紫关”之称。</span>还是南水北调的水源地。古镇依丹江东岸走势南北延伸2.5公里,700多间清代建筑风格的房舍沿街分布,古建筑林立。<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里的建筑大多是明清风格,如河南会馆、山陕会馆、平浪宫、万寿宫、禹王宫等典型建筑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 荆紫关镇形成于唐,兴盛于明清,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军事和商业价值。成语“朝秦暮楚”就源于此地,形容其在不同势力间的频繁更替。</p><p class="ql-block"> 古镇荆紫关也离不开丹江河的孕育。背倚猴山、面临丹江,西接秦晋、南通鄂渚。有史记载的名称,可追溯到五帝后期。大禹治水分天下为九州,荆紫关位于荆州和雍州的分界线上,成为荆雍二州的关口。</p><p class="ql-block"> 西周时,已在此修筑关城,春秋战国时此关“朝秦暮楚”即名扬天下。西汉时,已形成集镇雏形,水运有“丹江通道”,陆运有“商淤古道”,西接秦川,南通鄂渚,为南北交通之要塞。</p><p class="ql-block"> 唐代,最终形成集镇,南方许多物资都要通过此处运往长安;白居易、李商隐、元稹等大诗人,从长安南下也都曾路过这里。</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古镇发展进入鼎盛,《旧志》中记载了明朝前期荆紫关“康衢数里,巨室千家,码头上百艇接樯,千蹄接踵。”的繁荣景象。</p><p class="ql-block"> 清朝中期,古镇更是出现了“三大公司、八大帮会、十二家骡马店和二十四大商号”的异常繁华景象,遂成为豫、鄂、陕附近7省商贾云集之地,是南北贸易的枢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01年6月,荆紫关古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明清街道</p> <p class="ql-block">河南会馆</p><p class="ql-block"> 河南会馆位于荆紫关北街与中街的交界处,临街而建,确切建馆时间不详。会馆雕梁画栋、金装辉煌。花园、水池、假山、草台楼阁、花草树木,应有尽有。河南人为人本份,勤劳能干,做事讲究礼让有先,以和为贵。讲诚信。明猪一条街,不欺喜,不待人友中中、木耳、核桃。南会第在门程设计上采取了当时在没口比较流行的西津风格,线条优美流畅,简单的门头上曾镶嵌有一个很大的金大部分被数,现仅存门楼和前面临街门面房数同。物部门对其进行了修缮。</p> <p class="ql-block">山陕会馆</p><p class="ql-block"> 山陕会馆座落于古街中段,北与禹王宫相邻,座东向西。山陕会馆建于清朝道光13年,为山陕商人筹资兴建,故名山陕会馆。该馆一进四阶,有馆房29间和对称的钟鼓楼,规模较大,是荆紫关古建筑群中最大的一座,分前馆、中馆、后馆、过道房等。会馆门前一对雄狮对立,高约四尺,整个房舍地基全部由长方体石条铺成,墙体二尺多厚。</p> <p class="ql-block"> 紫荆关古关门位于荆紫关南街,古为守城之用。很早就有,屡建屡废,多废于战乱年间。现在的关门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门楼是小石雕叠错成花纹状,故称“花城门”。貌像石牌坊,二层级,单拱门,砖石结构,跨街而立。门额上嵌大理石横匾一块,上面刻有遒劲的“荆紫关”三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平浪宫</p><p class="ql-block"> 平浪宫位于荆紫关南街东侧面,始建于清代。当时荆紫关码头非常繁荣,船商们为了保障航行安全,组建了帮会,取“风平浪静”之意,筹建了平浪宫。这个宫坐东向西,面对丹江,现存大门楼、中宫、后宫等房舍2间,还有钟鼓楼各1座,都是硬山式建筑,面积约460平方米。大门楼面阔3间,进深2间,灰色瓦顶,门楣上方嵌有大理石匾额,横书“平浪宫”3字。门南侧面题“风”,北侧面“浪静”各2字。大门楼两侧各开一边门,边门外侧面是钟楼和鼓楼,为四角攒尖顶,三重檐,木结构,灰色瓦,砖雕花脊,顶部安有宝珠和塔刹,上书有“风调雨顺”4字。额楋上有木雕花草,梁架做工精致,结构完好,造型优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禹王宫</span></p><p class="ql-block"> 禹王宫又称湖广馆,位于古街中段东侧,北临山陕会馆,始建于乾隆五十四年。这里是清朝湖广(湖南湖北)的商人集资所建。<span style="font-size:18px;">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禹王宫南与马饮桥接壤,北与陕山会馆相邻。</span>禹王宫占地2716平方米,现存建筑分前宫、中宫、后宫三大部分。宫门上下都用石条砌成,门竖立着黑色大理石隔,上刻有“声律身度”和青石浮雕三个石字,门相上刻有四个大字。南侧的条幅上刻着“千古流芳”,歇山式建筑,檐柱有许多石刻木雕,中宫和后宫都是或花草、或鸟兽,造型奇特,惟妙惟肖。后门侧面有门楼,门楼上篆刻“万福”。<span style="font-size:18px;">最壮观的是宫门。宫门上下都用石条砌成。石条上多有雕刻精巧的石雕。门楣竖立着黑色大理石匾,匾上刻有“禹王宫”三个石字。宫门两侧门阙上的图案,每一侧均为两组。南侧上组是“梅挂古钟”,北侧上组是“喜鹊白鹤”。</span></p> <p class="ql-block">万寿宫</p><p class="ql-block"> 万寿宫座落于荆紫关古镇中街,始建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居于平浪宫北侧80米处。该宫俗称“江浙馆”,是江苏、浙江一带商人建的会馆。该宫座东向西,临街而建,具有古典风味。现存房舍十七间,宫门三间,暗楼式结构,门楣上竖有匾,题“万寿宫”三字。后宫三间,梁柱叠错,有木雕彩绘。房顶虽经维修改建,但仍维持原貌;侧宫三间,虽有破败之象,但原貌依存。宫门进去后到后宫房,两侧是对称厢房八间。</p> <p class="ql-block">府台衙门</p><p class="ql-block"> 府台衙门坐落于古街南段。明成化十年,荆紫关设有巡检司,营千总镇守。清时,设置副将都司。此地,当时建有宏大的衙门,有东西城楼、花城门、击鼓楼、奎星阁,及大堂、二堂、审衙、兵营等多项建筑。是一座清代多重衙门,即府台衙门、协镇署、副将署等。该衙占地百亩,原设有东城楼、花城门、击鼓楼、大堂、二堂、审衙、兵营等多项建筑。至今其中的大门楼、审衙、厢房等项建筑仍保持完好。</p> <p class="ql-block"> 荆紫关学堂从十九世纪末开始,这里兼办学堂,由小学到高中,到河大附中,已成百年老校。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河南大学为躲避日寇炮火,避难到此办学,在古镇人民的帮助下,河大师生渡过了历史上最艰难的时期。哲学大师冯友兰,教授陈子昂等亦在此从事教学活动。2001年河大为感谢患难时的朋友,专程来此慰问,并确定荆紫关高中为河大附中,即河南大学荆紫关附属高中。</p> <p class="ql-block">一脚踏三省碑界</p><p class="ql-block"> 一脚踏三省碑位于荆紫关镇西部白浪街中心,是豫、鄂、陕三省的交界点。1987年三省乡镇自发集资,在此建立了一座小巧玲珑的三棱大理石塔式碑。碑顶部似塔式,三根石柱支撑角檐及塔顶。碑身用绿黄大理石贴面,为锥状三面体新界碑</p> <p class="ql-block">三省界碑客栈</p> <p class="ql-block">荆紫关古镇三省友谊广场“纪念塔”</p> <p class="ql-block">荆紫关革命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为纪念荆紫关获得新生和在解放荆紫关战斗中牺牲的200多名烈士,1999年,中共淅川县委、县政府和荆紫关镇党委、政府联合建立纪念碑,以示纪念。为了传承红色基因,2003年4月,荆紫关镇党委、政府将地处古街中心地段的镇文化站搬出,建立起“荆紫关镇革命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我们游览完荆紫关古镇前往南水北调引丹会战纪念馆,沿丹江水库景观008乡道和244省道行程120公里,2个多小时到达南水北调引丹会战纪念馆,参观完南水北调引丹会战纪念馆返回丹江口市,晚上还入住丹江口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