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李牧--抗秦五年】</p><p class="ql-block"> 李牧(?-前229年26),又名李繓,嬴姓,柏仁(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中国战国末期赵国著名将领。</p><p class="ql-block"> 李牧先是长驻代、雁门,保卫赵国北部边境,被称为良将。他于边境采取坚壁清野、养精蓄锐、伺机反击的方针,使匈奴掳掠无所得,而赵军战斗力得以增强。待时机成熟时,选拔近二十万人加紧战前训练,以部分人畜为饵,诱匈奴深入赵地,以两翼包抄战法出其不意歼灭匈奴十余万骑,乘胜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p><p class="ql-block"> 赵悼襄王二年(前243年),率军进攻燕国,攻克武遂、方城。赵王迁三年(前233年),在肥之战中大破秦将桓齮部,次年又在番吾之战中击败秦军,因功获封武安君。赵王迁七年(前229年),秦国在灭韩后北上攻赵,奉命与司马尚抵御秦军攻势。后来,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派人夺取李牧的兵权。不久后李牧被杀害(一说被赐自尽)。次年,赵都邯郸为秦军所破。</p><p class="ql-block"> 李牧一生“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彊(强)秦,南支韩、魏”,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34年,秦王嬴政派遣桓齮提兵十五万,征讨赵国。当时,赵国各地兵马以李牧手中的备边军和镇守邯郸的常备军最强。可是,赵迁、郭开、庞煖等人都比较看好扈辄,将十万常备军放置在他的麾下。</p><p class="ql-block"> 然而,扈辄根本不是桓齮的对手。东武城一战,桓齮斩杀十万赵军,连大将扈辄也命丧当场。此战是长平之战后,赵军损失最大的一场战役,桓齮还因此获得了“小白起”的称呼。</p> <p class="ql-block"> 不久后,桓齮效仿白起当年分割韩国的做法,绕过邯郸,自北上党攻打赵国中部。赵国危在旦夕,赵迁再也顾不得个人喜好,急忙将李牧调回,委任他为大将,阻挡桓齮的攻势。而此前,李牧指挥的30万备边军连续抽调了20余万,只留下七万六千余人供李牧驱使。</p><p class="ql-block"> 在李牧南下之前,赵国常备军已损失殆尽,他只好统领六万三千余名备边将士,迎战桓齮。李牧抵达肥累后,又玩起了坚守不出的战术,无论秦军如何叫骂,始终不为所动。</p> <p class="ql-block"> 在得知李牧仅有六万余人后,桓齮果断分兵,亲提一半兵马,直捣甘泉城,一步步逼向邯郸,迫使李牧与他决战。</p><p class="ql-block"> 桓齮的做法不可谓不精妙,可他还是低估了李牧。在雁门与匈奴交战数十年,李牧深知骑兵的厉害。桓齮刚走不久,李牧就对秦军大营发动了攻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秦兵。即使百战名将桓齮,也万万想不到,他手中的骄悍秦兵,在李牧面前竟如此不堪一击。因此,匆匆回援,幻想左右夹击李牧的桓齮直接掉进了赵军的包围圈,死伤惨重。</p><p class="ql-block"> 此战过后,李牧因功受封“武安君”。</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32年,秦军又大举进攻赵国。这是第三次攻赵。其兵力部署是:南路军推进邺邑平阳,从南面威胁赵国首都邯郸,北路军推进太原,经太行山进攻番吾要地。</p><p class="ql-block"> 面对秦军的来势汹汹,李牧决定先集中兵力打击北面来犯的秦军,取胜后再攻南面之敌。激战在赵国境内一片开阔的地上开始了。李牧临阵不惊,指挥若定,先给番吾秦军以沉重的打击,接着跟踪追击,驱逐秦军退出赵境。尔后,李牧立即回师南进,锐不可当。漳河沿岸的秦军闻讯,不战而走,上党等地的秦军也纷纷撤退,不敢应战,秦军第三次进攻宣告失败。赵军击溃秦军。</p><p class="ql-block"> 番吾之战,为赵国赢得喘息时间,获得短暂的稳定。但由于在肥之战及此战中损失惨重,赵国军事实力丧失殆尽,已无力组织远程追击及反攻,仅能退守邯郸,暂时自保。所以此战仅为击溃战,未能围攻歼秦军。这是秦、赵两国交战中,赵国最后一次取得重大胜利。</p><p class="ql-block"> 番吾之战中秦军战败的消息传来,秦王政大吃一惊,他万万没有想到赵军竟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29年,秦王嬴政在灭亡韩国后,大举兴兵伐赵。秦军分三路进军:王翦作为战役统帅,率上地(即上党)之师,越太行山,下井陉(今河北井陉)塞,攻赵国的中部;杨端和率河内之师北上,临漳、邺,由邺进围邯郸,羌廆也进攻邯郸周围,这是南路军;李信出云中、太原,攻赵的代郡一带,作为北路军。 </p><p class="ql-block"> 赵王迁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倾全军抵抗入侵秦军。据《战国策》记载,李牧数次击退秦军进攻。</p> <p class="ql-block"> 秦军主将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军在战场上不能速胜,遂禀告秦王,再行反间故计,派奸细入赵国都城邯郸,用重金收买了赵王迁的近臣郭开,让郭开散布流言蜚语,说李牧、司马尚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赵王迁一听到这些谣言,不加调查证实,立即委派宗室赵葱和齐人投奔过来的颜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马尚。李牧拒不受命,赵王迁暗中布置圈套捕获李牧,并将他杀害,司马尚则被废弃不用。</p><p class="ql-block"> 李牧死后第二年,王翦乘势发起急攻,大败赵军,平定东阳(约今河北邢台地区)地区,赵葱战死,颜聚逃亡。秦军攻下邯郸后,俘赵王迁及颜聚。赵公子嘉率其宗族几百人逃到赵的代郡,自立为代王。至秦王政二十五年,代王嘉六年(前222年)秦将王贲带兵灭燕后,虏代王嘉,赵国自此灭亡。</p> <p class="ql-block">【王翦--灭楚之战】</p><p class="ql-block"> 王翦(生卒年不详),频阳东乡(今陕西渭南)人,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军事家,秦统一六国的具体实施者。也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王翦自幼习兵略,为将持重,老谋深算。</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36年率兵攻赵,攻克九城,公元前228年,再次率兵攻打赵国,赵王投降。公元前226年,率兵攻下燕国都城,燕王逃往辽东郡。公元前223年,王翦率六十万大军攻楚,击败楚将项燕,攻克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俘虏楚王负刍。次年,平定楚国江南地区,楚国亡。王翦善于用兵,与其子王贲在辅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除韩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26年,秦王嬴政召集群臣,商议灭楚大计,王翦认为“非六十万人不可”,李信则认为“不过二十万人”便可打败楚国,秦王嬴政大喜,认为王翦老不堪用,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万,南下伐楚,楚将项燕以四十万楚军应对二十万秦军。王翦称病辞朝,回归故里。</p><p class="ql-block"> 不久,楚军故意示弱,且战且退,保留精锐部队从后突袭李信,大破秦军两营兵力,斩杀秦军七个都尉,是为秦灭六国期间少有的败仗之一。</p> <p class="ql-block"> 秦王嬴政听到这个消息,大为震怒,亲自乘快车奔往频阳,见到王翦道歉说:“我由于没采用您的计策,李信果然使秦军蒙受了耻辱。现在听说楚军每天都在向西挺进,将军虽然染病,难道忍心抛弃我不管吗?”王翦推辞说:“老臣病弱疲乏,昏聩无能,希望大王另择良将。”秦王嬴政再次表示歉意说:“好了,将军不要再说什么了!”王翦说:“大王非要任用我,非六十万人不可。”秦王嬴政说:“就听从将军的建议。”</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24年,王翦率领着六十万大军出发了,秦王嬴政亲自到灞上送行。王翦临出发时,请求赐予许多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等。秦始皇说:“将军尽管上路好了,何必担忧家里日子不好过呢?”王翦说:“替大王带兵,即使有功劳也终究难以得到封侯赐爵,所以趁着大王特别器重我的时候,我也得及时请求大王赐予园林池苑来给子孙后代置份家产吧。”秦始皇听了哈哈大笑起来。王翦出发后到了函谷关,又连续五次派使者回朝廷请求赐予良田。有人说:“将军请求赐予家业,也太过分了吧。”王翦说:“这么说不对。秦王性情粗暴对人多疑。现在大王把全国的精锐武装都抽调给我指挥,我不用多多请求赏赐田宅给子孙们置份家产来表示自己出征的坚定意志,难道反过来要让秦王怀疑我吗?”</p> <p class="ql-block"> 楚王得知王翦增兵而来,就竭尽全国军队来抗拒秦兵。王翦抵达战场,构筑坚固的营垒采取守势,不肯出兵交战。楚军屡次挑战,秦军始终坚守不出。楚军因秦军不肯应战,就领兵向东去了。王翦趁机发兵追击他们,派健壮力战的兵丁实施强击,大败楚军。追到蕲南,杀了他们的将军项燕,楚军最后败逃。秦军乘胜追击,攻占了楚国的城邑。一天后,俘虏了楚王负刍,最后平定了楚国各地设为郡县。又乘势向南征伐百越国王。与此同时,王翦的儿子王贲,与李信攻陷平定了燕国和齐国各地,兼并了所有的诸侯国,统一了天下。</p> <p class="ql-block"> 王翦一生征战无数,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谋,在当时杀戮无度的战国时代显得极为可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