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后土庙,又称万荣后土祠,古称汾阴后土祠,位于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北200米, 西、北两面紧临黄河、汾河,依山傍水,地势开阔,占地面积25335.62平方米。 万荣后土祠是中华神州大地上最古老的祭祀后土(地母)的祠庙,被誉为“中华祖祠”和“海内祠庙之冠”。1996年11月20日,万荣后土庙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25年3月23日下午,我随丽华携程旅游团来到了这里。 后土,这一古老的神祇,源自《尚书》中的“皇天后土”。皇天和后土并立,皇天代表上天主神,而后土则是大地主神。祭祀皇天和后土是皇帝的特权。皇天的祭祀在泰山举行,而后土的祭祀则是在万荣进行。 资料显示:后土祠始建于汉文帝时期,汉文帝后元元年(前163年)建汾阴庙,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建后土祠,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扩建并定为国家祠庙,成为皇家祭祀的重要场所。因黄河泛滥,后土祠多次被毁并重建。清康熙二年(1663年)移建至庙前村北,清同治九年(1870年)再次重建于高崖上,留存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自轩辕黄帝在此“扫地为坛祭后土”至宋真宗,先后有9位皇帝24次在此祭祀。 万荣后土庙,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祭祀女娲的神庙, [8]其琉璃饰件光彩夺目,木雕、砖雕结构的秋风楼平和而立、崇峻壮观,楼内藏有元至元八年(1271年)捐刻汉武帝《秋风辞》碑,另有宋真宗御书《汾阴二圣配飨铭》(萧墙碑)及金代《后土祠庙貌》碑,是了解宋代帝王封禅祀土事宜及宋金时期后土庙貌规制的珍贵史料,在书法、文学和学术方面独具价值。 后土祠山门始建于元代,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历经多次重建和修缮,至今仍保留着其原始的建筑风格和历史痕迹。山门的设计融合了宫廷礼制与晋南的民居风格,布局严谨,体现了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和礼制要求山门作为进入祠庙的第一道门户,不仅具有实际的通行功能,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历代帝王曾在此祭祀,汉武帝更是六次亲临此地,留下了著名的《秋风辞》。这座山门见证了古代帝王对后土圣母的崇敬和祭祀活动,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从山门走进一进院落。 后土祠过亭台又名过路戏台,位于后土祠山门的背面,是 “品” 字戏台中的 “前一” 戏台。其平时作为山门使用,远看如城门楼,雄伟壮观;卸掉台板后,人们可以直接穿过,方便初一、十五祭拜;而在庙会唱戏时,搭上台板,便成为戏台,可同时满足台上唱戏、台下过人的需求。过亭台为重檐歇山顶过街戏台,建筑结构精巧。从建筑布局来看,它与后面的两座戏台(二连戏台)形成 “品” 字格局,这种布局在全国古戏台中极为罕见,是后土祠特有的建筑形式。 过亭台的台柱上刻有一副对联 “游哉悠哉,头上生旦净丑;演也艳也,脚下士农工商”,生动地反映了后土祠不仅是皇家祭祀后土的地方,也是民间各行人士聚居之地,体现了当地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由于后土祠位于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的地方,在庙会或祭祀时,过亭台一般演唱豫剧,与道家台演唱的蒲剧、佛家台演唱的秦腔,三台戏同时表演,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 日月旗杆为清咸丰三年的建筑,是原来老庙的物件,曾被黄河冲毁,后被后人打捞上来。每根旗杆原有三截,现展出的只是实际长度的三分之一,直插云霄。旗杆上刻有对联 “调元德普神恩远,保赤功巍惠泽流”,“调元” 意为后土圣母在天地混沌之初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保赤” 是说后土圣母有保佑人类的小孩平安降生之功,旨在歌颂后土圣母的功德。日月旗杆代表着古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也体现了后土祠作为祭祀场所的神圣地位。在古代,文官见到此旗杆要下轿,武官要下马,显示出其崇高的象征意义。 万荣后土祠钟鼓楼位于后土祠山门沿中轴线向北方向的两侧,与山门、戏台等建筑相互呼应,严格按照中轴线左右对称的中国传统皇家建筑形式布局,体现了古建筑布局的严谨性。钟鼓楼在古代主要用于报时,为周边居民和祠内活动提供时间参考。同时,钟楼的钟声和鼓楼的鼓声在祭祀等活动中也具有烘托气氛、增强仪式感的作用,使祭祀活动更加庄重肃穆。钟鼓楼为仿古建筑,采用传统的砖木结构,屋顶形式多为歇山顶,飞檐翘角,造型优美。钟鼓楼的建筑装饰精美,木雕、砖雕等工艺运用其中,体现了山西地区传统的建筑装饰风格。 <p class="ql-block"> 从此门走进二进院落。</p> 佛家台是后土祠二连戏台中的西台,与东面的道家台一字排开,屋顶相连,中间为通道,成 “品” 字戏台。台顶正中挂有 “歌舞楼” 匾额,台柱楹联为 “空即色色即空我闻如是;画中人人中画于意云何”。额枋及额枋以上的木雕采用透雕技法,刀工精湛,线条流畅,造型优美,彩绘人物像依稀可见。在后土祠庙会期间,佛家台靠近陕西,一般会表演秦腔。 龙凤柏位于正殿前方,是后土祠 “六绝” 之一,工修剪,却自然生成独特形态,树冠如云,枝叶茂盛,呈龙腾、凤舞之势,巧妙地构成了一幅龙凤呈祥图。龙凤柏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寓意,传说龙柏是远古时期天皇伏羲氏的化身,凤柏是地皇后土女娲氏的化身,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繁衍和人类文明的诞生。 万荣后土祠的五虎殿分为东五虎殿和西五虎殿。东五虎殿位于后土祠献殿前方东侧,肃穆庄严,华表龙腾。内奉五尊大神,即华夏五岳大帝,第一位是东岳大帝黄飞虎,第二位是南岳大帝崇黑虎,第三位是中岳大帝文聘,第四位是北岳大帝崔英,第五位是西岳大帝蒋雄。殿堂楹联为 “岳府称大帝;脽宫为御林”。西五虎殿位于后土祠献殿前方西侧,堂内供奉着三国时期蜀国的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门联是 “在世扶蜀五虎将;归天护脽一殿神”。 献殿位于后土祠中轴线,处于戏台和香亭、正殿之间,是祭祀仪式的重要场所。其建筑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斗拱古朴,梁枋彩绘精美,体现清代建筑风格,整体庄重典雅,气势恢宏。 献殿内保存有金代所刻的宋代 “后土祠庙貌碑” 石刻,其摹本入选《中国古代建筑史》教科书,对研究古代建筑史和后土祠历史变迁意义重大。 献殿的木雕、石雕、砖雕工艺精湛。木雕图案丰富,如花卉、人物、瑞兽等,刀法细腻;石雕集中于柱础,采用浮雕、圆雕、平雕等技法,造型生动。 正殿上方有四层镂空木雕,雕刻的人物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殿外的砖雕、铁艺工艺绝妙,与木雕、琉璃瓦顶等共同构成了祠内建筑精华。屋顶的琉璃饰件光彩夺目,极为珍贵。 万荣后土祠的正殿是整个祠庙的核心建筑,其面宽五间,进深六椽,五架梁前后搭牵,悬山顶,屋顶琉璃剪边。殿内正中塑后土娘娘真身,两侧为其化身,东为送子娘娘,西为施药娘娘。 秋风楼位于万荣县后土祠正殿后,因楼上藏有汉武帝《秋风辞》碑而得名,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秋风楼因汉武帝刘彻的《秋风辞》而得名,这座楼始建于汉武帝时期,因黄河淹没,曾于清代康熙、同治年间重修,现存建筑为清代同治九年(1870 年)重建。秋风楼高32.6米,主体为三层,面阔五间,四周围廊,十字歇山顶。东门雕有“瞻鲁”两字,西门雕有“望秦”,寓意深远。<br><br> 秋风楼全楼斗拱密布,造型美观大方。下部筑以高大的台基,南北穿通,周围砖砌花栏,横跨于一条东西贯通的深沟古道上。主体为三层楼,面阔五间,四周围廊,十字歇山顶。一二层四面各凸出龟须座一间,上筑瓦顶,山花向前;二三层廊下置斗拱或平座。 秋风楼两侧下方有精雕的吊柱,共 28 根,代表汉武帝的云台 28 将;上层是十字歇山顶,共有 36 个挑角,象征隋末瓦岗寨三十六兄弟;每个玻璃挑角上都装有彩色琉璃武将形象,共 108 个,象征梁山一百单八将。 风楼下的古道是张仪古道,相传是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游历列国时的必经之路,历史上曾是车马官道,可以并排通过两辆大车。张仪古道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历史上共有9位皇帝20次亲临后土祠祭拜,包括唐玄宗、宋真宗等。此外,古道还见证了重要历史事件,如汉元帝时期王昭君出塞、1937年八路军东渡黄河等。 资料介绍,楼内二层、三层内各藏汉武帝《秋风辞》碑一块。位于三层的碑高 0.58 米,宽 0.73 米,行草阳刻,笔画凝重,体态端庄,系元至元八年(1271 年)所建,现已破裂,缺左上角,用木架镶嵌竖于楼内;位于二层的碑高 0.82 米,长 1.87 米,篆体阴刻,嵌在楼内北壁上,碑体完整,系清同治十三年(1874 年)八月立。遗憾的我们来时二层没有开放。 五色坛位于清风楼的北侧,是源于古人对土地的崇拜,是我国古代用于祭祀社稷的祭坛。,坛中的五色,取自于中华大地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的青、红、黄、白、黑物种不同颜色的土壤。是“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标志性建筑。 此次参观万荣后土祠,对我而言是一场深刻的文化洗礼。回头再望后土祠,让我对这片土地的历史有了更深厚的情感和更深刻的认知,倍感的厚重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深感对古人留下的精神财富的珍重。衷心祝愿万荣后土祠能够得到妥善的保护与传承,继续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希望更多的人能走进这里,领略后土祠独特的魅力,感受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愿这座古老的庙宇,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庇佑一方土地风调雨顺,百姓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