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云之语</p><p class="ql-block">闽南往事——福建陆军干部学校始末:</p><p class="ql-block">1926年底前,国民革命军东路军攻克漳州之前,漳州一带是北洋军阀、福建陆军第一师张毅部所驻辖。1925年8月,张贞、许卓然、许显时三人向蒋介石陈述北洋军阀在福建的军情和革命势力活动情况,提请张贞在汕头成立独立团,任命张贞为团长;同时派许显时招集在诏安县辖境的靖国军残部,编为福建靖国军警卫总队,许任总队长。这时诏安县已成为张贞、许显时所控制的地区,与驻防于平和、云霄等县的张毅辖下第二旅田宝銮部对峙。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从广东分三路进军,由东路军攻取福建。7月24日,何应钦被委任为第一军军长兼东路军总指挥。为培养军事干部,何应钦在潮州设立黄埔军校潮州分校,自第四期起招生。这时张贞独立团已划归该军指挥,驻防于饶平县辖黄冈。为配合东路军入闽而加紧地方军事干部培养,遂在诏安县城创立福建靖国军干部学校,由独立团团长张贞兼校长、福建靖国军警卫总队队长许显时教育长。干部学校编制如下:校本部主任:先后由林叔向、刘友濂等充任;政治部主任:樊渊博(中共党员,北伐军进漳后曾任漳州农工讲习所副所长);政治教官:秦望山、康绍周、陈祖康、陈尚友(即陈伯达);军事教官:魏道宏、余作器等;中队长:第一中队庄又洪、第二中队王××、第三中队陈祖虞(该中队是迁往福州时招生增编);区队长:沈向奎、林春甫、许金连、李养时、叶金泰等。第一中队学员,抽调独立团排班长和总队分队长参学;第二中队学生多数招收闽西南青年学生和部分汕头市员警;第三中队在福州招收闽南、闽东和闽北青年学生。每中队人数约120人左右。学校约于七月间正式开学,在学校进行政治教育和军事学术科训练。九月间,学校全体师生奉令以演习夜行军为名,由诏安出发,沿黄岗、澄海,历时三日抵达汕头。到达后次日,校长张贞到校训勉说:学校开拔到汕头来,这是为了爱护学生给你们有机会担负后方的治安和警卫工作。学校将改称“福建陆军干部学校”,这是为了北伐军入闽时,能为福建省培养一批地方军事于部,希望大家认真接受军事训练,担任勤务。过了一天,全体师生集合于东路军总指挥部门前的广场上,总指挥何应钦、党代表江董琴亲临讲话,他们阐述了当时革命军北伐节节取得胜利的大好形势,并训勉大家要服从命令,遵守纪律,做个革命的军人等。当时干校校本部和第一、第二中队部驻于崎景区要塞司令部内,组织军警联合巡逻队维护汕头市区治安,另派一个区队驻于海口达壕山上草棚内,维护布雷队,防守汕头海口航线。学校在汕头驻防约两个月,和各界团结相处,调离时受到各界人士热烈欢送。</p><p class="ql-block">当时福建军阀周荫人部兵败松口后撤,而东路军即将攻入福建时,独立团和警卫总队已合并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四师,张贞任师长,许显时先任该师第三团团长,后调任师部参谋长,仍划归第一军指挥,序列为先头部队,配合该军攻打张毅所部,并随其胜利前进。东路军于同年11月8日攻克漳州后,继续追击张毅残部向泉州、福州挺进时,学校师生由汕头搭乘小轮船在海澄县浮宫镇登陆,然后步行到达漳州。学生在受训同时,还在政治部主任樊渊博动员下,组织宣传队,向当地人民群众讲解革命形势和打倒列强除军阀的重要意义等。后来还派一个中队驻防于海澄县海门岛上,维护漳厦海上交通安全。1927年春,学校师生又由漳州步行到海澄县浮宫镇,搭乘轮船经马尾抵达福州,驻于福州讲武堂内(和独立第四师司令部、福州警备司令部相隔邻)。这时学校又招收第三中队学生,全校合计约400人,因人多地小,没有教室和场地可以上课和操练,学生时常闹事。接任的教育长王祖清,原是师部军需处长,不能在职务上发挥什么作用,只看到他穿着漂亮的军装和皮靴出入于学校,大部分学生鄙视他说:“好看不中用”。在当时革命形势下,学生每周常整队外出游行示威一两次,先是在打倒帝国主义的浪潮中,参加反对教会藉收养孤儿而加以杀害罪行的声讨;“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前后,校内已形成倾向左或右两派暗斗,因此又参与福州工会派别斗争的示威游行。“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发生后,学校几名教官和学生突然出走,这时校长张贞集合全体师生训话,他说:本校人员逃亡,系因某种政治问题,希望大家不再和他们来往,以免受累。大家要认真学习做个好学生。但在校内却有“南京密电师长兼福州警备司令张贞扣留共产党人员”的传闻。之后王祖清示意其亲近人员侦查那些逃亡者的“同路人”,在这情况下,学生在政治上有左或右分岐之外,又因地区和语言不同而逐渐形成说闽南话的和说福州话的两派明争暗斗:闽南学生是反对王祖清,而闽东闽北学生拥护王祖清。1927年6月间,由苏南接任教育长。不久,由他率领留校师生约300多人前往苏州,经考试后分别并入南京中央军校第五、第六两期。但事前部分闽南学生约数十人,擅自离开学校加入独立第四师。学校自创办到归并中央军校,为时未及一年(1926年7月至1927年6月),在学校中走出去的人物有:在闽北卢兴邦师任职的吴一苇、黄某等,在闽南张贞师(独立第四师、第四十九师)任职的沈向奎、汤秉衡、许乾兴、胡游、戴仲玉、黄光羲、余建华、汤涛、郭崇山等;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歼敌而牺牲于古田大湖战役中的郭志雄(第十三补训处中校副团长):临解放时起义的闽西李玉(原省保安第四团团长)、闽南郭崇山(325师上校附员)、黄光羲(原任华安县长);汤涛(原云霄县长)等;而在台湾任要职者,有戴仲玉、谢肇珍等。福建省黄埔军校第五、六期同学,多数是由福建陆军干校转来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