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面铜质挂花钱。最长处77.6mm,宽55.3mm厚4mm,币文饰高1.2mm,重87.56克。</p> <p class="ql-block"> 正面刻有“香山水月观音现,紫竹林中色更鲜”诗句。另一面右边是一支长竹,中部有一人,似戴有宋元明时期文人所戴两耳两边有平行垂条的帽子,着胸中锈有圆形图案的宽大衣裳,手作佛拜状,坐在一莲花状垫子上。</p> <p class="ql-block"> 人物左侧似有一木架,顶部有烛类物及燃烧的火苗。挂牌底部是九朵多圆环状云。挂牌顶部似有两展翅在飞的鸟状物。古挂牌。材质似铜质。击声斯亚,声音频低沉,无颤音。说明音铜牌较厚或含其他金属。</p> <p class="ql-block"> 正面诗曰:</p><p class="ql-block"> “香山水月观音现,紫竹林中色更鲜”。明显与佛教有关,特别是观音信仰。这类诗句常见于民俗钱或宗教器物,吉语钱和厌胜钱上。</p><p class="ql-block"> 背面的图案有文人冠垂带帽、有竹、烛台、云纹和飞鸟。 </p><p class="ql-block"> 这些花饰元素需结合历史背景来解读。如人物戴的是宋元明时期的宋代文人或官服饰,垂带帽是他们的典型装束。</p><p class="ql-block"> 同时,诗文花钱也有类似文人元素。烛台和云纹可能象征光明与吉祥,而莲花垫则是佛教中的常见符号,在类似的镇库钱和吉语钱中的常常使用这些佛教元素。</p><p class="ql-block"> 挂牌底部的九朵云纹可能与道教或民间信仰中的九霄天宫有关。如山鬼花钱中的道教元素。</p><p class="ql-block"> 顶部的飞鸟可能代表吉祥或灵魂的升华,如用于法事的符咒钱。</p><p class="ql-block"> 材质方面,铜质低沉的声音估计是黄铜或青铜,这在清代宫钱多用精制黄铜,可能属于清代或更早的制品。</p><p class="ql-block"> 其收藏价值与藏品保存状况和稀有性有关。此牌尺寸不小,图案复杂,可能属于特殊用途的花钱,如镇宅或辟邪,厌胜钱。</p><p class="ql-block"> 现结合历史背景与搜索结果,分析如下:</p><p class="ql-block"><b>一、纹饰与文化内涵</b></p><p class="ql-block"> <b>1、正面诗句与佛教意象</b></p><p class="ql-block"> “香山水月观音现,紫竹林中色更鲜”直接关联佛教观音信仰。香山、紫竹林为观音经典道场,诗句可能源自寺院题刻或文人创作,体现佛教在宋元明时期的世俗化传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类似语境可见于清代宫钱(如“天下太平”吉语钱)或道教符咒钱(如“山鬼花钱”),兼具祈福与装饰功能。</p><p class="ql-block"> <b>2、背面纹饰的多元融合</b></p><p class="ql-block"> ①文人垂带帽与服饰</p><p class="ql-block"> 宋元明文人服饰的垂带帽(如《清明上河图》中常见)与胸中圆形纹饰的袍衣质地一定不差。宋时男士戴的帽子有多种。其中有一种就与挂牌中极为相似的“跷脚幞头”。这种“幞头”早就因太宗李世民喜戴幞头,在唐代就之逐渐盛行。</p> <p class="ql-block"> 如阎立本《步辇图》中,唐太宗坐在步辇上,头戴黑纱幞头,画中其他官员也都戴幞头。唐代韩滉有一幅画名为《文苑图》,画中四个文人头戴幞头、身着袍服,神态各异,若有所思,可见幞头也是唐代文人日常穿戴的。</p> <p class="ql-block"> 而在宋代袍衣分布襕、锦袍、宫锦袍、布袍、绨袍、纱袍、罗袍和絁袍八种。布襕,以苎麻为原料,常用于群臣的服饰。锦袍,色彩斑斓,常作为朝廷的赏赐之物。宫锦袍,由宫锦制成,彰显达官贵人的身份。此牌中人物着之袍,胸锈圆形物,一定是丝绸绫罗上有刺锈之锦袍或官锦袍,暗示铜牌可能与士大夫阶层,有钱,地位的人士有相关,或表达文人对佛教哲理的追求。宋朝是一个在重文轻武的社会,文人如烧香拜佛,定有所求。</p><p class="ql-block"> ②烛台与莲花垫:</p><p class="ql-block"> 烛台象征智慧光明(佛教“长明灯”传统),莲花垫为观音坐骑,两者结合体现“以佛智照亮尘世”的隐喻。</p><p class="ql-block"> ③九朵云纹与飞鸟:</p><p class="ql-block"> 云纹多见于道教或民间信仰(如“九霄云纹”),象征吉祥与升腾;飞鸟可能代表灵魂升华或神灵护佑,类似符咒钱的宗教功能。</p><p class="ql-block"><b>二、工艺与年代推测</b></p><p class="ql-block"> 1、材质与工艺特征</p><p class="ql-block"> 铜质击声低沉,材质可能是青铜或黄铜合金,结合纹饰复杂度(如帽沿垂带、多层云纹),铜牌轮边修锉痕明显,推测为手工铸造,符合宋元至明清时期民间作坊工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 类似工艺可见于清代“诗文挂花”(如“贤孝传家”花钱)或明代道教符咒钱(如“山鬼雷霆”铜牌)。</p><p class="ql-block"> 2、年代范围推论</p><p class="ql-block"> 宋元时期:垂带帽与文人服饰风格盛行于宋代,结合佛教世俗化趋势,可能为南宋至元代作品。</p><p class="ql-block"> 明代中期:纹饰中融合道教云纹与佛教元素,符合明代三教合流的文化背景(如道教厌胜钱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上述推论可能与有泉友推论是古代妓院“宿月阁”名妓腰牌的虚构背景有驳。</p><p class="ql-block"><b>三、功能与用途</b></p><p class="ql-block"> 此牌中有诗云,“香山水月”“紫竹林”均为佛教经典意象,分别对应《妙法莲华经》中观音菩萨的慈悲化身与《华严经》中观音道场的记载。</p><p class="ql-block"> 紫竹林是观音修行的圣地,象征清净无染;香山则与唐代妙善公主传说相关,强化了观音的救世形象。</p><p class="ql-block"> 背面图案中人物“右手作佛拜状,坐莲垫”进一步呼应观音信仰,莲座为佛教经典元素,象征超脱尘世。</p><p class="ql-block"> 上述图案表现出“世俗与宗教的融合”人物戴“跷脚幞头”,身着宫锦袍,手做拜佛状,可能体现“儒释结合”的文化特征。“跷脚幞头”身着宫锦袍,暗示世俗身份(如官员或文人),而烛台(或香炉)与云纹则象征宗教仪式或祈福功能,反映民间对观音信仰的实用化诠释。</p><p class="ql-block"> 类似设计多见于清代民俗类花钱或腰牌,如清代“诗文挂花”,推测为身份标识或祈福器物。所以,推测其用途如下:</p><p class="ql-block"> ①烛台、云纹与飞鸟可能用于镇宅或驱邪,类似“山鬼花钱”的厌胜功能。</p><p class="ql-block"> ②观音形象则强化其祈福属性,可能作为寺庙供品或信众护身符。</p><p class="ql-block"> ③文人雅玩或身份标识</p><p class="ql-block"> 垂带帽与诗句设计可能为文人定制,类似清代“诗文花钱”(如“四君子诗文钱”),兼具装饰与哲思,如被说是某地下组织的“会员证”。</p><p class="ql-block"> ④悬挂于书房或厅堂,或作为文人社交信物。</p><p class="ql-block"> ⑤民间还有以“香山水月”“紫竹林”为背景,述此牌是某妓院的“名妓号牌”的。 </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个故事,说在互联网“北方网”2008年8月28日报道过一个消息。</p><p class="ql-block"> 一位民间古玩收藏爱好者龚先生述,他在2006年夏,他在三峡泰古广场古玩市场溜达,无意中看到此牌,爱不释手。后来,他以不菲的价钱拿到手上。他说,从铜质及锈迹看,该牌属黄铜,应出于清代早期。“可归属于‘花钱牌’,即相当于现代的‘纪念币’之类。挂配人群,可能是当时的名妓牌上诗句可能为当时的风流才子所作。</p><p class="ql-block"> 但经“三峡博物馆”专家唐冶泽介绍,妓女腰牌大多记录有店名字号、号码、姓名、花名等,并有官府颁准等字样;一般很少有图,多为文字,即使有图也多为几何纹,用于装饰边框。若由此判断,题诗铜牌不太像是妓女腰牌,可能是古人在寺庙里求的祈福牌。</p><p class="ql-block"><b>四、收藏价值与鉴定建议</b></p><p class="ql-block"> 1、市场参考</p><p class="ql-block"> 类似铜牌(如清代鎏金诗文花钱)在拍卖中可达数万元(如“贤孝传家”成交价272万元),但需结合品相与稀有性。</p><p class="ql-block"> 2、若为宋元真品,其历史价值更高;若为明代制品,市场估值约数万至数十万元。</p><p class="ql-block"> 3、鉴定要点</p><p class="ql-block"> 有条件时可通过X射线荧光分析确定铜合金成分,排除现代仿品。</p><p class="ql-block"> 4、纹饰比对:</p><p class="ql-block"> 参考博物馆藏品(如高州馆藏铜花钱)或古泉社区案例,确认时代特征。</p><p class="ql-block"> 5、锈蚀痕迹:</p><p class="ql-block"> 此牌地章锈层为黑褐色和朱(棕)红色,有颗粒状斑痕。表面似有鎏金,尚可在币文及花饰表面见到泛金光泽,也才令挂牌整体腐蚀状态不严重。根据宋元铜器多呈黑褐色氧化层,明代则可能有绿色锈斑之特征又结合“胸中锈有圆形图案”分析,此牌极有可能是宋元时期的铸品。</p><p class="ql-block"><b>五、学术研究意义</b></p><p class="ql-block"> 1、文化符号的跨阶层传播</p><p class="ql-block"> 铜牌将佛教圣像、文人服饰与道教云纹结合,反映宋元明时期宗教与世俗文化的深度融合,推测是宋元时期的铸品,可为研究民间信仰与士大夫精神世界提供实物例证。</p><p class="ql-block"> 2、工艺史的补充</p><p class="ql-block"> 此牌原铸母似为手雕而成。其雕刻技法是典型的浮雕深雕工艺。用雕母做范铸造成形。民间发现多同样的铜牌问世。在诗文面左侧还留有印章状铭文(篆书,因磨损严重,铭文不可识),可为宋元金属工艺研究提供新视角,尤其对民间工匠的创作手法具有史料价值。</p><p class="ql-block"> <b>结论</b></p><p class="ql-block"> 此铜牌极可能为宋元至明代文人定制的宗教与艺术结合器物,兼具辟邪、祈福与身份象征功能。其文化独特性在学术与收藏领域均具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29日撰稿于成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