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工文化科技主题馆25.3.29

宏忠

<p class="ql-block">  3月28日,备受瞩目的中国军工文化科技主题展在临潼度假区芷阳广场开启试营业,为度假区增添了一抹科技与文化亮色。</p><p class="ql-block"> 该项目占地约12400平方米,场馆共设立九个区域。馆内通过丰富多样的展品、详实珍贵的资料以及先进的多媒体展示手段,全方位呈现了中国军工事业从起步到腾飞的艰辛历程与辉煌成就。现场游客纷纷表示,中国军工文化科技主题展不仅让人们深入了解中国军工的强大实力,更激发了内心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p><p class="ql-block"> 此次中国军工文化科技馆的试营业,是度假区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一步。它不仅为度假区带来了新的旅游增长点,也成为传播军工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助力度假区在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上迈向新高度。</p> <p class="ql-block">  探索启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世界上航天技术出现重大突破,与国家战略、国防实深度绑定,成为大国地位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在国际上,没有核心技术的优势就没有政治上的强势。中国成立之初的底子较为薄弱,尤其是重工业基础"一穷二白",要想搞成导弹、火箭、卫星,开启自己的太空时代,难度极大,挑战极大。新中国深知发展航天事业的重要性,1955年1月,毛泽东在中南海主持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时,听取李四光、钱三强等著名科学家的报告,作出中国要发展核工业、搞原子弹的战略决策。伴随着周边的战火硝烟,顶住了西方的严密封锁,中国航天事业承载着保卫国防安全的神圣使命,迈出了最初的步伐。一位位心怀故土的科学家克服了重重险阻从海外回归祖国的怀抱,一批批志存高远的年轻人满怀着赤胆忠心从全国各地加入航天的队伍。他们白手起家、从头干起,在新中国"穷二白"的薄弱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开创性、奠基性工作,在短期内就建立了比较配套的科研生产体系,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探索启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航天馆</p> <p class="ql-block">  飞天之路,航天发射场是进行航天任务的重要基础设施,其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完成运载火箭和航天器的装配、测试和发射;二是对飞行中的运载火箭及航天器进行跟踪测量,获取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三是对运载火箭及航天器进行监视和安全控制,完成检测和发射的后勤保障等。</p><p class="ql-block"> 我国已有四大航天发射场,它们选址不同、各具特色,共同支撑着我国的航天发射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戮力前行。包括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及文昌航天发射场,形成了沿海内陆相结合、高低维度相结合、各种射向范围相结合的格局。</p><p class="ql-block"> 航天发射场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是国家航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可体现出国家科技方面的实力以及国际方面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行星探测,2020年4月24日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之际,国家航天局宣布,将我国行星探测任务正式命名为"天间",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作为我国行星探测的第一步,同时公布了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标识"揽星九天"。</p><p class="ql-block">"天问"来自中国伟大诗人屈原的长诗,是屈原对于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的发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于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p><p class="ql-block">中国行星探测工程以"揽星九天"作为工程的图形标识。"揽星九天"图案表现了太阳系八大行星依次排开,表达了宇宙的五彩缤纷以及科学发现的丰富多彩,开放的椭圆轨道整体倾斜向上,展示了字母" C "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  舱外航天服 "飞天"舱外航天服是中国自主研制的航天装备,用于保障航天员出舱作业的生命安全和工作效率。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航天员翟志刚首次穿着"飞天"舱外航天服成功出舱,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具备独立研发、制作舱外航天服技术的国家。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在原有白色基础上,增添了国旗红、天空蓝和五角星黄3种颜色,使用寿命为3年15次,单次可支持工作时间为8小时。2021年7月4日11时02分,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在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首次亮相,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身着"飞天"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p> <p class="ql-block">  海军装备与军工产业是国家综合实力和科技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维护海洋权益、保障国家安全的核心支柱。随着中国海洋战略的深入推进,人民海军正以空前的速度迈向现代化,从近海防御到远洋作战,从单一兵种到多维度协同,中国海军的装备体系和技术能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航母、驱逐舰、核潜艇等现代化舰艇的列装,以及导弹、雷达、电子战系统等尖端武器的研发,标志着中国海军已跻身世界一流海军行列。军工产业作为海军装备发展的基石,近年来在技术创新、产业链完善和国际合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从自主研发到智能制造,从传统制造到信息化、智能化转型,中国军工企业不仅为海军提供了先进的武器装备,还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与此同时,军民融合战略的深入实施,进一步促进了军工技术与民用技术的双向转化,为海军装备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能。</p> <p class="ql-block">  洋务运动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由独立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为抗击西方列强侵略和封建压迫,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在激荡的时局变化中,中国军事艰难地完成了由冷兵器与火器并用向近代火器、由旧式操练向新式教育训练、由传统战法向近代作战方式、由单一营制向诸兵种合成军队、由传统军事思想向广泛吸收西方军事理论的过渡,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亦告终结。</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