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仙境

天马

<p class="ql-block">九华山,古称九子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西南,世界地质公园,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景区规划面积120平方公里,保护面积174平方公里,是以佛教文化和自然与人文胜景为特色的山岳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p><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18日(农历二月十九)是观音菩萨诞辰日,今日阳光普照,我一早登顶九华,拜观音,祝祈福,自修行,求消灾,为解难,增财转运保平安🙏</p> <p class="ql-block">九华山古称九子山,旧称“方园二百(华)里”。唐天宝年间,诗人李白来游,睹此山秀异,九峰如莲花,与友人唱和,写下了“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的诗名。自此,九子山更名为九华山。</p> <p class="ql-block">九华山古刹林立,现存寺庙99座,其中全国重点寺庙9座,省重点寺庙30座,历代保存下来的佛像1万余尊,九华山因此获得了“莲花佛国”的美誉。晋唐以来,陶渊明、李白、苏东坡、王安石等文坛大儒游历于此,并留有数首传世诗篇。九华山现存文物2000多件,历代名人雅士的诗词歌赋500多篇,书院、书堂遗址20多处,其中唐代贝叶经、明代大藏经、血经,明万历皇帝圣旨和清康熙、乾隆墨迹等堪称稀世珍宝。九华山风景名胜区属中山地貌,山体以花岗岩为主,土壤为山地黄棕壤,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景区由九十九座山峰及众多的溪流、瀑布、幽洞、奇松、怪石构成,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有1460多种植物和216种珍稀野生动物。基于生态的多样性和完整性,九华山季节分明,四时之景不同。</p> <p class="ql-block">截至2023年10月,九华山存有文物200余件,有明神宗圣旨、贝叶真经、大藏经、血经、清康乾二、皇帝御书、真迹等,其中明神宗圣旨、明代高僧血经为一级藏品。</p> <p class="ql-block">九华山大愿文化园景区位于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世界公认的地藏菩萨道场~九华山风景区北麓柯村。景区由99米地藏菩萨圣像及配套景点和服务设施组成,占地1500余亩。大愿文化园中的建筑主要包括殿堂厅馆、亭桥廊榭、塔台楼阁等。夜晚,此处还有大型佛教文化主题演出《大愿如愿》。</p> <p class="ql-block">九华山是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并存的宗教圣地</p><p class="ql-block">道教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本土宗教,始于东汉末年的顺帝(公元125-144年)时期。[73] 最早在九华山进行宗教活动的是道教。九华山位列道教的“七十二福地”之中,居第三十九位。九华山道教在唐代处于兴盛时期,唐开元年间(713-741年),朝廷特许道教信众在九华山营建开元观,并诏以馆元真。</p><p class="ql-block">九华山的民间道教宗教习俗,仍保留着一些传统。如春秋两季,九华山种田人会邀一个班子到附近土地庙上供,祈求一年内人寿年丰,称为 “土地会”。在春社、秋社之日,种田人会到附近社公庙上供,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称为 “社公会”。</p><p class="ql-block">佛教文化。汉明帝(公元58年-74年)始有佛教传入中国,经过了汉化过程,在中国内地成为有别于喇嘛教等藏传佛教的宗教文化。[73] 九华山佛教起源于5世纪初,唐中期成为地藏菩萨道场,中经唐末五代及宋元时期的曲折发展,至明清时形成为中国佛教重要传播中心之一,与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并列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九华山佛教在文化特质上表现为地藏信仰、禅净兼修和三教交融的同时并存。</p> <p class="ql-block">九华山祇园寺,原名祇树庵,又名祇园禅寺,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九华山东崖西麓的迎仙桥东,建筑面积约6600平方米,是明朝至民国时期的建筑遗存。</p><p class="ql-block">九华山祇园寺始建于明代,清代多次重修和增建。九华山祇园寺与甘露寺、百岁宫和东崖禅林合称九华山四大丛林,为禅宗法系。整个建筑依山就势,鳞次栉比,布局紧凑,层次分明。九华山祇园寺是九华山宫殿式与民居式组合规模最大的寺院,由灵官殿、弥勒殿、大雄宝殿、客堂、斋堂、库院、退居寮、方丈寮、光明讲堂及藏经楼等10座单体建筑组成。九华山祇园寺寺院全部建筑分布在四层台基上。第一层台基高五米,坐落着灵官殿、弥勒殿、客堂、齐堂和退居寮;第二层台基高二米,筑大雄宝殿;第三层台基高六米,有方丈寮和库院;第四层台基高三米,为敞厅两层楼的光明讲堂。九华山祇园寺建筑群布局、空间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对当下提倡的低碳设计和自然设计理念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九华山以佛教寺庙建筑丰富而有典型地方特色见长的组群形态与审美,为建筑设计、环境设计的多元化和多样性提供了参考。</p><p class="ql-block">2013年3月5日,九华山祇园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刹里的摇钱树</p> <p class="ql-block">肉身宝殿,原名金地藏塔,俗称“老爷顶”。位于九华街西神光岭头,始建于唐代贞元年间,金地藏晚年以此为南台读经,其圆寂三年后,仍颜面如生,正是菩萨降世应化之兆,遂在此建三层石塔安葬其肉身,即肉身塔,又称地藏坟。因基塔之地曾现“圆光”,故后人名其地为神光岭。肉身殿周围古木参天,浓荫蔽空。殿宇高15米,山门西南,红墙森严,巍峨雄壮。入殿须登八十一级台阶。南门厅上方有两块横额:上额书“肉身宝殿”四字;下额书“东南第一山”五字。1983年,该殿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p> <p class="ql-block">众信徒排着长长的队伍趴在井台边往黢黑的井下看自己的前世,有些人看了后会痛哭流涕,而大多数人看了半天却什么也没看到。</p> <p class="ql-block">百岁宫位于九华山摩空岭(又名“插霄峰”)上,初名“摘星庵”,又名“万年禅寺”,与祗园寺、东崖寺、甘露寺同为九华山“四大丛林”。百岁宫作为九华山第二座肉身殿,供无瑕禅师肉身,其是一座典型的皖西民居寺院。五层高楼融山门、大殿、肉身殿、库房、齐堂、僧舍、客房和东司(厕所)这一整体,没有单体建筑的配置。百岁宫充分利用由南向北下跌的坡势,楼层由低爬高,层层上升,形成曲折幽深、恢宏多变的迷宫。从正门下面看大殿,它是一层楼,而大殿东侧的厢房是两层楼,通高只有10米,但从它的后门看,东侧墙高达55米,为五层楼。而层顶只是一个完整的皖南民居式有天井的四落水顶。</p> <p class="ql-block">登顶百岁宫可以看到九华山知名的“天然睡佛”🙏</p> <p class="ql-block">九华天台非人间,中天世界即成佛🙏</p> <p class="ql-block">天台寺又名“地藏寺”“地藏禅寺”,位于九华山的天台峰顶,海拔1306米,为九华山位置最高的寺院。在九华山天台峰捧日亭北。该寺始建于明,清光绪间重修。依山势高低构成楼阁,上下五层,有万佛楼、地藏殿等,内供释迦牟尼、金地藏、弥勒等佛像,梁壁间悬木雕小佛多尊。</p> <p class="ql-block">古拜经台又名大愿庵,位于天台峰西侧平台。释地藏曾在此处拜经,岩石上尚留有其一双凹痕足迹。庵始建于清代,雄居于天台峰谷峭崖之间,以大雄宝殿为主体。大殿坐东朝西,双层重檐翘角,气势雄伟。北侧为地藏殿;东为3层徽派建筑~万佛楼;南为上下5层民居史寮房。整个建筑古朴典雅,风格协调。周围有“大鹏听经石”“金龟朝北斗”“观音飘海”“十王朝圣”“仙人打鼓”等奇景怪石。另外,拜经台为闵园至天台的索道终点站。</p> <p class="ql-block">平安锁🔒来山游人和香客到天台及海拔高处,同行购买一锁或举家购买一锁,将铁锁锁在护拦铁链上,然后将钥匙抛向崖底,祈求平安,故谓之“平安锁”。</p> <p class="ql-block">地藏菩萨修行洞</p> <p class="ql-block">天台景点为九华山高山游览区。作为传统的精华景区,区内奇峰突兀,危崖层叠怪石嶙峋,以“雄、奇、特、神”为主要特征,又称天台正顶,海拔1306米,在九华山的九十九峰之中仅低于十王峰、七贤峰。坐落在峰顶的地藏寺,古名天台寺。该区域的主要景点有十王峰、蜡烛峰、天台峰、一线天、大鹏听经石、道僧洞、吊桥庵、观音峰上院、古拜经台、天台寺等。游客可以在凤凰松乘索道至天台寺,全程约10分钟;或沿登山台阶步行上山,全程约4小时。</p> <p class="ql-block">花台景区是九华山核心景区之一,是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的核心地段,位于九华山中部,面积10平方公里。景区内风光壮美,以奇峰怪石、云海雾凇、花的海洋而著称,素有“灵山九华,美在花台”的说法。奇特的地质地貌构成了九华山知名的“天然睡佛”奇观。另外,花台正顶是景区内最高峰,登临花台顶,可以一览九华全景。</p> <p class="ql-block">九华山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既有自然之美,又有人文之胜,为中国名山圣地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作为佛教名山,寺院、胜迹众多,独特的民居式和组合式寺院反映了皖南民居的风格,体现了宗教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具有突出的历史和美学价值。现存广泛的佛教寺院是九华山重要的风景资源之一,化城寺、肉身宝殿、百岁宫、甘露寺、祗园寺、天台寺、旃檀林、慧居寺和上禅堂等全国重点寺院是其典型代表。另外,九华山生态环境优越、自然美学价值突出。山岳险峰、怪石幽谷、飞瀑流泉,是中国传统山水审美文化的代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