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卧蚕纹顾名思义就是其纹饰犹如躺卧的春蚕,是战汉时期玉器上的一种装饰纹样,通常以浅浮雕的方法雕琢而成。玉器上的卧蚕纹在战国晚期至西汉早中期最为流行,其精美有序的排列,柔秀厚实的风格和刚劲婉转的线条,展示出强烈的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根据图录和相关资料,卧蚕纹始于春秋时期,是当时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在玉雕艺术上的体现。卧蚕纹的出现充分反映了在奴隶制向封建制度的转化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从重视神权和王权开始逐渐重视民生和民权方面的问题。玉器上卧蚕纹和谷纹、蒲纹一样,表达了封建社会初期统治者对农桑业的重视,将吃、穿等基本民生问题与王权的礼玉相结合,表达了民生地位在封建社会里得以提升。下图是一件某博物馆展示的春秋时期的卧蚕纹双龙首玉环,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图中所示的卧蚕纹,两端内勾,形状如卧躺的春蚕。这种纹饰是以减地浅浮雕的方式呈现,线条婉转流畅,增添了玉器的观赏性和文化内涵。下图是汉代玉璜上的卧蚕纹,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从放大图来看,卧蚕纹上饰有阴刻的细线,这也是汉代玉器上卧蚕纹的特征之一(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汉代玉器上的卧蚕纹也有和谷纹相似的,不同点是谷纹的尾巴细长,由阴刻线所致,而卧蚕纹尾巴粗短,无阴刻线(见下图所示的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的汉代玉璜整体和局部图)。</p> <p class="ql-block">从图中可以知道,玉器上的卧蚕纹形式多样,因器形不同略有差异,大多是以减地法使蚕纹凸起,如上面的玉器图所示,也有少数用粗阴线或细阴线勾勒,映衬出卧蚕纹的形象(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图中可以看出,玉器上有很多粗阴线雕琢的卧蚕纹,也有少数细阴刻线勾勒的卧蚕纹。这些表现手法的运用,表明汉代玉器上的卧蚕纹装饰的技法已经达到了非常成熟的水平。</p><p class="ql-block">随着“丝绸之路”在汉代的开通,卧蚕纹玉器在汉代有着重要的地位,使用范围广,许多玉器都饰有卧蚕纹,下图为饰卧蚕纹的玉剑饰。</p> <p class="ql-block">在汉代的一些玉器上,卧蚕纹经常和其他纹饰搭配组合在一起,更富有装饰效果。下图所示的汉代玉佩饰是卧蚕纹与兽面纹搭配组合的例子。</p> <p class="ql-block">以上饰有卧蚕纹的玉器具有满密充实,敦厚圆润的艺术之美,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还反映了当时玉器制作的高超工艺和强烈的艺术表现力。</p><p class="ql-block">卧蚕纹在古代玉器上的使用,反映了蚕桑事业在古人心中的地位,特别对于统治阶级来说,他们是蚕桑生产的直接享受者。据考古发现,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我国便开始了养蚕、取丝、织绸的活动。相传,黄帝的妻子嫘祖偶然发现了蚕茧,经过不断尝试,发明了养蚕缫丝的方法,从而开启了桑蚕养殖与丝织工艺的历史。</p><p class="ql-block">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养蚕织丝的国家,在棉花传入到我国前,蚕丝是我国贵族阶层最主要的衣被原料之一,是贵族追捧的奢侈品。统治阶层十分重视养蚕业,早在商周时期种桑养蚕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诗经·魏风·十亩之间》里记载了当时采桑养蚕的情景:“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这首诗描绘了采桑女在桑园里劳作后,轻松愉快的归家场景,从中可知当时的养蚕规模之大。</p><p class="ql-block">汉武帝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我国的丝绸大量出口到欧洲和中亚等地区,养蚕事业也随之不断发展,养蚕业在我国各地广泛普及。在古代农业生产中,种桑养蚕是仅次于粮食的生产项目,因此,卧蚕纹在玉器上的出现是顺理成章的事情。</p><p class="ql-block">谷纹、蒲纹、勾连云纹和卧蚕纹在玉器上的使用突破了战汉之前传统玉器的装饰模式和审美取向,开创了新传统、新风范,为后世玉器朝民俗化方向的发展趋势作出了积极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