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依依

幸福特刊

<p class="ql-block">3.27小鱼死掉了…</p> <p class="ql-block">分享谈话话环节,依依简短的告诉我:“小鱼是因为没有食物饿死了。”</p> <p class="ql-block">绘画表征主题过程中,她用“○”代表小鱼的头,三条短线条是小鱼的尾巴,一条大鱼和一条小鱼,在小池塘里游来游去。</p> <p class="ql-block">教师思考:依依的表述体现出对生命现象的朴素认知(理解生物生存需求),并尝试用符号进行具象化表达(用图形组合表征物体)。其绘画中“○与线条”的简洁造型符合小班幼儿前图式期特点,但细节简化反映出观察的局部性和动作控制局限。对“鱼死亡”的解释展现了因果逻辑的萌芽,但归因单一,需扩展科学经验。 </p><p class="ql-block">支持策略: </p><p class="ql-block">1. 情境追问:蹲下平视追问“你怎么发现小鱼饿了呢?池塘里还能有什么帮助它生存?”(引发深度思考) </p><p class="ql-block">2. 观察支架:请幼儿再次观察池塘里的小鱼,提问引导其对比观察:“真鱼的尾巴和你画的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 </p><p class="ql-block">3. 符号升级:在绘画时平行示范动态线条:“试试这样抖抖笔画水波纹,小鱼就有游动的家了”。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