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猫说”😸

@紫云霓天

<p class="ql-block">  读书是一个人就可以解决的慰藉心灵的方式。第二种方式就需要两个人了,叫作倾诉。倾诉有一定的风险,就是你对别人倾诉的话,有可能被公开,所以你要选择对的人倾诉,以及选择倾诉到什么程度。</p><p class="ql-block"> 当你憋着一件很不痛快的事,一旦说出去,心里就会舒畅很多。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心理需求。女人比男人还好点儿,女人爱哭,哭一场就舒服了。而男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内心比较“硬”,这也是文化问题。所有的男孩子请记住,如果有女孩子在你面前大哭一场就是喜欢你,不然她哭啥?</p><p class="ql-block">倾诉是个很好的途径,让你能够跟社会相容。从朋友的角度讲,倾听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方式,帮助别人解脱。如果有朋友来找你倾诉,你要安慰他,一定不要让负面情绪叠加。比如他说“我最恨张三了”,你不能说“我比你还恨”。即便你真是这么想的,也要另找一个出口去宣泄。</p> <p class="ql-block">  第三种慰藉心灵的方式,就是撸猫。我从小喜欢动物,年轻的时候特别喜欢狗,为什么呢?我觉得自己就是一条狗,跟狗的精力特别匹配。现在我的精力不如狗,狗天天要出门,要跟你商量散步,受不了,所以就喜欢猫了。</p><p class="ql-block"> 猫跟人的关系特别好,若即若离,它有独立的尊严。今天,全世界都存在心理问题,不分国度不分种族不分文化,所以宠物经济是一种全球经济。很多年前,中央电视台公布过一组数据:中国有五千万人养猫,五千万人养狗,总共一个亿,直接影响三亿人。今天这个数字更是大幅度增加。</p> <p class="ql-block">  很多工薪族,一个人在异地打工,家里有一个猫,回去能说说话,撸一撸。猫的毛发是我们人类不具备的,人的皮肤无论怎么肤如凝脂,也不如猫那一身毛,摸着很舒服。所以撸猫就成了一种社会现象。</p><p class="ql-block"> 这种现象是工业化革命以后才存在的。我们今天生活在工业革命的成果之下,又赶上了信息和智能革命。人类的文明走向又一次被改变,未来五十年,我们在座的人都不能预测。</p><p class="ql-block"> 所以,很多人都感到惶恐,我也惶恐。我们就希望做点儿什么,来解决一些自己的问题。于是我们养猫。为什么养猫呢,猫的寿命一般在 15-20年,你能看着它从生到死,见证一个完整的生命轮回。我们人类看不了自己的轮回,中国人的平均寿命现在不到八十岁,你怎么看人家轮回呢?你还没看完人家呢,人家先看完你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们既要对这个世界负责,也希望能在世界上找到关爱。不管是人与人之间还是人与动物之间,都应表达这种关爱。所以今天全世界都在探讨动物福利,它表明人类作为最高级的物种,对所有弱小动物都应施以关爱。什么是弱小动物?大象是,老虎也是。我本人是“野生救援公益大使”,最著名的口号是“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p><p class="ql-block"> 我们每个人都要肩负起社会责任。作为这个地球上“貌似的主宰”—其实随时可能被自然干掉—我们要关爱同类,关爱他类。一般人家养宠物,都没有姓,黄狗就叫“黄黄”,黑狗就叫“黑黑”。我们观复博物馆的猫都是有名有姓的。</p> <p class="ql-block">  2003 年“非典”期间,我的一个朋友说,他家门口有一只大黑猫,在外面周游好几天了,挺可怜的,你养不养?我问,什么色儿的?他说,黑的。我说,有杂毛吗?他说,一根杂毛没有。我就派人把它领回来了。到了办公室打开箱子一看,明明是一只大花猫,一根黑毛没有。</p><p class="ql-block"> 但这只猫特别懂事。来的那天,我正在写一篇文章。它就趴在桌上看着我写,直到我把文章写完。于是我在文章结尾把它也写进去了:北京风雨大作、电闪雷鸣,新来的大肥猫趴在桌上看着我,屋里一片祥和气氛……</p><p class="ql-block"> 这只猫姓花,叫花肥肥,在我们博物馆待了十五六年。来的时候就是成年猫,大家都特别喜欢它。花肥肥走的时候已经很老了,我还给它写了一篇祭文,很多人哭得泣不成声。</p><p class="ql-block"> 看起来是我们在救助猫,实际上是猫在救助我们。我不是在劝大家都去养猫,只是通过养猫这件事,来说明人类所处的环境,来说明当我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时候,要知道排遣的方法。养猫、撸猫只是我举的例子,养狗也行,养鱼也行,养老鼠也行——就是猫不太高兴。</p><p class="ql-block">——《人的一生都是有命数的!》马未都</p> <p class="ql-block">马未都:人生哲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的一生应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趋利,追求物质上的温饱;第二重是趋名,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和寄托;第三重是安放灵魂,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大部分人到了名利阶段就走不动了。我不希望我这个年龄,还在为钱做事。”</p><p class="ql-block">“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消耗身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