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之行——昆明篇

时光宝贝

<p class="ql-block">  位于翠湖公园西畔的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在秋阳的照拂下,灼灼其光,秋日的一抹黄应和在黄色的墙体上,散发出岁月之光。位于翠湖公园东畔的云南起义纪念馆,掩映在一片绿荫之中。一池湖畔,见证了云南百年来风起云涌的革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讲武学校操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云南陆军讲武堂 </b></p><p class="ql-block"> 1907年9月,讲武堂正式开学上课,招收在职军官86名。但由于仓促开办,毫无固定章程,加之军官调动频繁,导致学员流失较大,最后结业者仅余41人。后又因革命人在河口发动起义,云南当局忙于镇压,无暇顾及讲武堂的办学,首批学员于1908年2月结业后,就停办了。</p><p class="ql-block"> 1909年9月中秋月正圆,讲武堂又重新开学,此时的军事教官几乎清一色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讲武堂脱胎换骨于从前,向着正规军校迈进。</p><p class="ql-block"> “坚韧刻苦”是讲武堂的校训。</p><p class="ql-block"> “风潮滚滚,感觉他黄狮一梦醒。同胞四万万,互相奋起作长城。神州大陆奇男子,携手去从军……哪怕它欧风美雨,来势颇凶狠……枕戈待旦,奔赴疆场,保家卫国,壮烈牺牲……”是讲武堂的校歌。</p> <p class="ql-block">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云南陆军讲武堂改名为云南陆军讲武学校继续办学,先后经历了蔡锷时期、唐继尧时期、顾品珍时期和龙云时期。云南陆军讲武学校,不仅是有着“国之劲旅”之称的滇军的重要支柱,还与北洋政府所办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国民政府所办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又称黄埔军校)以及东北三省所办的东北陆军讲武堂并称为“民国四大军校”。</p><p class="ql-block"> 云南陆军讲武堂,从清代的云南陆军讲武堂,到民国的云南陆军讲武学校,从1907年创办,到1935年止,历时28年,学员遍布全国,蒋帅辈出。据不完全统计,清代云南讲武堂军事教官30多人中,有27名将军,毕业学员582名中,约86名成为将军;云南陆军讲武学校任职教官700名左右,先后有69名成为将军。百年军校,将帅摇篮。</p> <p class="ql-block"><b>(1)学员朱德</b></p><p class="ql-block"> 1909年,23岁的朱德成为云南陆军讲武堂的一名学员,在这里,他加入了同盟会,从此,踏上救国图存之路,直至成为新中国十大元帅之首。</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朱德当年的参军之路,是与同乡挚友敬镕一起,在春寒料峭之际,穿着草鞋,挑着货郎担,摇着“崩龙鼓”,一起徒步从成都出发,经乐山、宜宾进入滇境,再经昭通、东川,长途跋涉70多天,最终抵达昆明。青年时期的朱德,就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锤炼,日后创下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惊世之举,也就不足为奇了!凡能堪大任者,大抵都如此!</p><p class="ql-block"><b>(2)学员叶剑英</b></p><p class="ql-block"> 1917年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派人到南洋招生,时任马来西亚怡保明德小学国文教师的叶剑英报考并被录取。</p><p class="ql-block"> “当今天下混乱,乃英雄吐气之时,有胆识,有军事技能者为前驱,有文才,有谋略者为后盾。”这是叶帅从军的初衷。</p><p class="ql-block"><b>(3)熟悉的部分著名教官</b></p><p class="ql-block"> 云南陆军讲武堂时期:蔡锷,唐继尧,李烈钧,顾品珍</p><p class="ql-block"> 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时期:</p><p class="ql-block"> 何应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一期步兵科毕业,1921年3月被滇军总司令顾品珍聘为高等军事顾问,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教育长。</p><p class="ql-block"> 杨森,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毕业,1915年任云南陆军讲武学校第八期队长。</p> <p class="ql-block"><b>(4)重九起义</b></p><p class="ql-block"> 1911年10月30日,滇军将领蔡锷、唐继尧等人在昆明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清王朝在云南的统治。这一天恰好是农历九月初九,因此又称重九起义。起义前参加五次秘密会议的18人中,就有14人是讲武堂教官或学员。</p><p class="ql-block"><b>(5)“大重九”烟标</b></p><p class="ql-block"> 同盟会员、云南陆军讲武堂军事教官庾恩旸,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与蔡锷等策动重九起义,是民国光复英雄、护国将军。1918年,庾恩旸遇刺身亡。其弟庾恩赐在1922年创建了云南省第一家卷烟厂实业救国,为纪念其兄庾恩旸曾领导云南辛亥重九起义,以“重九”为名创立云南名烟牌号。1949年6月,“重九”卷烟更名为“大重九”。</p><p class="ql-block"> 庾恩赐的孙子就是台湾曾红极一时的歌手庾澄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云南起义纪念馆</b></p><p class="ql-block"> 云南起义纪念馆,原为民国时期云南省政府主席卢汉先生的私人园林式住所,建于20世纪30年代,典型的法式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 1949年12月9日,卢汉在自己的公馆将国民党第八军军长李弥,第二十六军军长余程万,军统云南站站长沈醉等人扣押,当日午夜卢汉宣布起义。2019年,卢汉公馆被改建为云南起义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翠湖公园的秋色</b></p><p class="ql-block"> “十里春风青豆角,一湾秋水白茭牙。”这是翠湖公园西门上的一副对联。春风,青豆角,秋水,白茭牙,春风拂过豆田的生机,秋水映照一湾的宁静!翠湖,曾是滇池中的一个湖湾,水浅时人们会在湖中种植水生蔬菜,那时的翠湖被称为“菜海子”。</p> <p class="ql-block">  清晨,迎着第一缕晨曦来到位于昆明市区的翠湖公园,11月的昆明,依旧天空采蓝,白云独闲。晨曦给翠湖披上了一层薄纱,晨练的人们早已在公园沐着秋光。从公园的南门进入,过定西桥,来到一道红色门廊,正中悬挂“霞燦鸥翔”门额,两侧对联“海上千枝光照水,城西十里暖烘霞”,出自明代才子杨慎之词。霞光璀璨,日暖滇城,鸥鸟翔集,相约翠湖。</p> <p class="ql-block">  门廊进去,是一道月洞门,门前摆放着一盆黑松盆景,松枝俊俏,态若天然。</p><p class="ql-block"> 穿过月洞门,是供游人喝茶休闲之地。花园里,繁英缀树,鸟语不止;廊道上,有人听曲吊嗓,有人舞剑练身。</p><p class="ql-block"> 游廊迂回,来到海心亭。海心亭,一座四方重檐,琉璃碧瓦的建筑,康熙年间建成。亭上有楹联:“百亩碧漪经雨洗,四堤绿柳任风梳。”绿柳婆娑,拂堤掩映下的海心亭,碧波环绕,涟漪荡漾,至胜至美!</p> <p class="ql-block">  继续往前,来到一处三门开的门廊,正中悬有“荷静风恬”的匾额,左侧小字落款周钟岳。周钟岳,云南剑川人,民国时期历任政府高职,出生世代书香,家学渊源的浸润,练得一手雄浑有力的书法,南京的“总统府”和云南的“石林”,皆为其作,可见其墨宝品极!此处门廊上有楹联:“城市别开仙佛界,楼台妙在水云乡。”跨进门廊,左右都连着游廊,一侧游廊进去是莲花禅院,另一侧游廊进去是观鱼楼,中间湖水相隔。</p><p class="ql-block"> 观鱼楼为二层小楼,楼上正中悬“观鱼楼”匾额,楼下正中悬“春醉蓬莱”匾额。外楹联:“翠竹不沾花外雨,红鱼划破水中天”。内楹联:“有亭翼然,占绿水十分之一;何时闲了,与明月对饮而三”,内楹联分别取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峰回路转,有亭翼然”,李白的《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游廊前方有六角小亭,中悬“晚香”匾,书写楹联:“赤鲤跃碧波吞却三分明月,红莲开翠海托来一瓣馨香”。赤鲤红莲,碧波翠海,明月馨香,独酌悠然,怎一个“惬”字了得!</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遇见一片满地盛开的小雏菊,簇拥着一座钢铸雕塑:一颗心捧着两只展翅欲飞的和平鸽。这是专为纪念昆明与澳大利亚瓦加瓦加市缔结友好城市而塑,友谊,和平,发展的象征意义不言而喻。</p> <p class="ql-block">  来到竹林岛,红底绿字的匾额醒目耀眼,“半园梧竹秋先到,一榻琴书梦亦清”的楹联更是蕴含清风雅静之意。茂竹森森,高耸入云,俨然一道绿色屏障。嫩绿的竹叶儿,在秋阳的照耀下,竞是那般的青翠欲滴。竹林深处,踏着林间洒下的碎碎光影,仿佛有一种与世隔绝的幽静和深邃之感。曲经通幽处,有清风小亭,少憩片刻,光风入圃囿,幽事在林泉。竹林岛,处处都透着一个“幽”字!</p> <p class="ql-block">  游走在公园里,满目秋光明媚,秋和景明,秋意盎然,枫叶红了,海桐黄了,银杏黄了,一瀑一瀑垂挂的绿柳更绿了,就连那满湖的莲荷,虽已枝残荷尽,没有了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盛夏之美,但在盈盈秋光的照拂下,也别有一番深秋之韵;湖中的野鸭,也是十分享受这一缕和煦的秋光,舔舔毛发,梳理梳理,自由自在划水,觅食;还有,到处和着音乐节拍,不慌不忙锻炼的人们……温和从容,时光静好,一份翠湖独有的静和之美!</p><p class="ql-block"> 翠湖,被视为镶嵌在昆明城中的“绿宝石”,水翠,竹翠,柳翠,荷翠,构成了翠湖的四季之翠。</p><p class="ql-block"> 翠湖又是昆明的眼睛,整座城市都绕着翠湖一圈圈拓出去。从翠湖向西走不多远,便是大观河,再走便是滇池。“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走进西南联大</b></p><p class="ql-block"> 秋阳下,西南联大那一栋栋低矮的茅草房,仿佛正散发着历史之味,让每一位走近他的人,嗅着这个味道,思绪一下子拉回到八十多年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七·七事变后,平津陷落,北大、清华、南开三所高等学府几乎同时被迫举校南迁,九月,在湘江湖畔,三所大学决定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联合办学,于是,师生们纷纷奔向岳麓山下,11月,正式复课。</p><p class="ql-block"> 复课不久,炮火不断,仅仅三个月后,学校被迫再次西迁,其中的一路西迁师生,由11位老师带队,共284名学生,全程徒步,历时68天,由湖南西部经贵州进云南,长途跋涉3500公里,最后抵达昆明,堪称中国教育史上的“长征”。闻一多先生就在这11位老师之列。学校落户昆明后,正式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p> <p class="ql-block">  刚到昆明,没有那么大的校舍安顿,学校只能到处租借民房、中学、会馆等,校点非常分散。后来,学校在昆明城西北购得124亩荒地,筹建自己的校舍。联大的新校舍,大多出自梁思成、林徽因大师之笔,抗战下时力维艰,经费匮乏,物资短缺,即使是建筑大师,也只能因陋就简。房舍一应土坯墙,教室是铁皮顶,宿舍是茅草顶,只能图书馆和食堂是瓦屋顶。为了节省经费并最大化使用空间,联大还设计发明了一种简朴实用的两用桌椅,被称为“火腿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火腿椅</b></p> <p class="ql-block">  结茅立舍,共克时难,如此简陋的条件下,西南联大却能大星云集,师资豪华:朱自清、沈从文、闻一多、陈寅恪、钱穆、钱钟书、金岳霖、冯友兰、华罗庚、费孝通……这些,个个都是振聋发聩的名字!八年的弦歌不辍,文脉不断,西南联大先后毕业了3882名学生,更是走出诺贝尔获奖者杨振宁、李政道,“两弹一星”功勋郭永怀、陈芳允、屠守锷、朱光亚、邓稼先、王希季,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以及近百位两院院士……</p> <p class="ql-block">  在西南联大的旧址上,矗立着一块醒目的石碑,石碑正面镌刻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的篆额,由大师冯友兰撰文: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石碑的背面镌刻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以来从军学生题名”的篆额,上面镌刻着832个鲜活的名字,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是一个年轻而炙热的生命。自抗战以来,西南联大成为抗战时期从军人数最多的一所大学。</p><p class="ql-block"> “刚毅坚卓”,是联大的校训。</p><p class="ql-block">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这是《满江红·国立西南联大校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镌刻834名抗战学生的名字</b></p> <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三校北上回迁,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整建制留在了昆明,清华校长梅贻琦亲题的“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纪念碑柱,就立在联大纪念碑之侧,永作铭记!就是今天云南师范大学的前身。</p><p class="ql-block"> 从1938年5月4日开课,到1946年7月31日结束,西南联大在云南办学八载,联大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始。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然我中华文脉却从未中断,嘉荫长留!</p><p class="ql-block"> 如今,遗迹静静地留在时光里,快走到一个世纪的年头了,但他们的故事,在中华文脉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世代当歌当颂!当铭当记!</p> <p class="ql-block"><b>“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b></p> <p class="ql-block"><b>黄钰先生为国立昆明联合师范大学首任校长,也是云南师范大学的开山鼻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大观楼</b></p><p class="ql-block"> 一座三重檐攒尖顶云南传统古建筑,兴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增建于道光八年,咸丰七年毁于兵燹,同治五年重建,复遭大水,光绪九年再修。</p><p class="ql-block"> 乾隆年间名士孙髯翁,登临大观楼,作大观长联。全联共180个字,被称为“天下第一长联”。</p><p class="ql-block">上联</p><p class="ql-block"><b>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b></p><p class="ql-block">下联</p><p class="ql-block"><b>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重九走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海埂大坝</b></p><p class="ql-block"> 波光粼粼的滇池,灵动翻飞的红嘴鸥,昆明人与鸥鸟每年如期而至的相约……</p><p class="ql-block"><b>《七律·滇池红嘴鸥》</b></p><p class="ql-block"><b>江天一色起微澜,涌动人潮亦壮观。</b></p><p class="ql-block"><b>​红嘴海鸥滇南汇,翻飞展翅舞翩跹。</b></p><p class="ql-block"><b>​昆池秋水年年望,只盼鸥来尽馀欢。</b></p><p class="ql-block"><b>​鹤发垂髫都是喜,似逢旧友与谁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赴一场斗南花市之约</b></p><p class="ql-block"> 乘上一趟开往花都的班车,来到亚洲最大的鲜花交易市场——斗南花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市场里,买花的,卖花的,赏花的,拍花的……人声鼎沸,都为着赴一场盛大的花市。</p><p class="ql-block">这里的花,以各种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从一粒种子,到根,到枝,再到花;还有从一朵花开始的漫游:各色花茶,各色精油,各色精油皂,各色香水,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这里的花,被装扮成一枝,一束,一捆,一盆,一筐,开的尽情开,苞的尽情苞。乱花渐欲迷人眼!看似乱花,却又井然有序,看啰,这边一片金灿灿的向日癸,那边一片各色的小雏菊,这边又一片紫色的凤尾,那边又一片绯红的澳洲腊梅,这边一片灵动欲飞的蝴蝶兰,那边又一片香远益清的百合花……凤尾状如奔放,垫针式如绒毛,红掌大气,兰花清秀,转过去是月季花,转过来是康乃馨,徜徉花海,花拥凡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亲临这满眼芬芳之地,很难不拥有一颗萌动的花心,所以,到处是头戴鲜花织就花环的人们,感觉只有这样才是最不辜负这一番四季花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那开往花都的班车,从车厢到站台,从扶梯到广告墙,无不被装饰得繁花似锦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来昆明,一定要赴一场花市之约,享受一种叫斗南的浪漫,因为,总有一朵鲜花为你而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云南省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 从晚中时期的古猿化石,到旧石器时期的多元文化并存,云南从远古走来。古滇国,南诏国,大理国,云南史上的几大变迁。晚熟早夭的云南青铜文化,滇人的祭祀礼仪,滇人的丧葬习俗,父子连名制等等……串起云南灿烂的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 云南省博物馆,丰富的馆藏,让你能进一步多维度了解彩云之南的前世今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牛虎铜案(战国)</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战争场面贮贝器盖(西汉)</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鎏金骑士贮贝器(西汉)</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杀人祭祀铜贮贝器(西汉)</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官渡古镇</b></p><p class="ql-block"> 官渡古镇历史悠久,是滇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南诏大理国时期,已是滇池东北岸一大集镇和交通要冲。宋以前设渡口,渔舟及过往的官船都在此停靠,又改坐轿或骑马过状员楼入昆明城。因此得名“官渡”。</p><p class="ql-block"> 官渡悠然云彩里,风来雨去已千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到古镇,品尝一锅云南特色美食——</span>乌鸡菌锅汤,是不二的选择!一锅油亮橙黄的乌鸡汤端上桌,然后依次放入金饵,竹荪,鸡松茸,奶浆菌,黄菌,红乳牛肝菌,青肝菌,鹿茸菇,野生香菇等与汤一起熬煮,待汤沸后,还得等上足足二十分钟,店员才给筷,食客才能开始品尝,这是放心安全享用鲜、香菌锅汤必须遵照的规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夜色中的妙湛寺金刚塔</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夜色中的妙湛寺东西二塔</b></p> <p class="ql-block"><b>  昆明,四季如春的春城,我会经常来!</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云南省大剧院</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云南文学艺术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云南民族村</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昆明老街</b></p> <p class="ql-block">2024-11-13~16游</p><p class="ql-block">闲瑕补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