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铸的繁华之二:粤军第一军军长余汉谋在大余的功过是非

如境

<p class="ql-block"><b>三、滴血钨金:刺刀见红的资源掠夺</b></p><p class="ql-block">大余县矿产资源丰富,唐宋时已有开采锡矿的记载。清光绪年间,始知有钨。1905年,德籍传教士乌礼亨盗买西华山,激起了大余人民的愤慨。之后,在清政府的斡旋下,于1908年冬才赎回主权。1918年,西华山正式开采,因其品位高,产量多,遂有世界钨都之称。</p><p class="ql-block"><b>敲骨吸髓啃黑金</b></p><p class="ql-block">在余汉谋眼中,德国正野心勃勃发展军工觊觎欧洲,高价进口钨矿石,蒋介石下放来的西华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数万粤军的衣食父母。为了让这黑乎乎的石头变成白花花的银子像章江河水一样流进口袋,粤军对西华山实施了“官督民办”军管采矿制度。每个采矿者都必须到军部办事处依规登记纳税,否则严肃处理。</p><p class="ql-block">为了扩大产量和攫取利益,粤军对大余钨矿掠夺的手段令人咋舌。</p><p class="ql-block">一方面加大了对矿区的军事控制防止偷采。由后勤处在西华山成立“钨业管理处”下设13个“民窿管理站”每站配有武装巡逻队,对整个山区矿场实行管控全覆盖;</p><p class="ql-block">一方面延长了矿工的工作时间。每个民窿子都指定了把头管理矿工,实行“两班倒”工作制,矿工上厕所都需持“出恭牌”;</p><p class="ql-block">另一方面更是成立了军办收砂公司统一压价。余汉谋将广聚安、双田、大信等10家矿业收购商统到粤军名下约定分成,又在青菜街设立赣南矿税稽征局征收税款,每年仅税收就高达50万银元。</p><p class="ql-block">自己则私用军车走私钨砂谋取暴利。先把收来的矿石经庾雄公路运至韶关,换上“美孚煤油”标识的油桶,经北江水路直抵香港太古仓出口。据英国海关档案显示,1932-1934年间从香港转口的中国钨砂,有63%源自余汉谋控制区。</p><p class="ql-block">这种掠夺式抢劫给大余县留下深远的创伤,矿工们每天工作12小时,月工资仅够买三十斤糙米,而同期国际市场每吨钨砂价格相当于两千银元。初步测算,余汉谋率领的粤军四年间攫取的钨矿利润,足够建设好几个广州市。</p><p class="ql-block">二十多年后,新中国接管西华山矿区时,在众多废弃的矿洞深处仍然可见印在岩壁上的累累血痕,似乎在控诉着那年的血泪故事。</p><p class="ql-block"><b>血腥镇压不留情</b></p><p class="ql-block">有压迫就有反抗,有剥削就有斗争。西华山之前就在共产党党员罗贵波的指导下成立了党支部,吴朝贵任支部书记,他的孪生兄弟吴朝仁任赤色工会委员长,他俩兄弟都是自小随母亲刘金秀从南康三江乡高山村逃难来挖矿的。在他们发动下,西华山工人们开展了浩大的反“包办”斗争,高举“打包办威震山岳,争自由刻不容缓”旗帜,在工人自卫队带领下,3000多名矿工直捣矿部,砸毁沿途的收砂站点。</p> <p class="ql-block">在工人的强大声势下,狡猾的粤军代表表面答应工人条件,暗中通知军部。余汉谋闻讯后,亲率警卫营星夜驰援,次日正当工人们放松警惕,趁吴氏兄弟和自卫队员等17人上班不备时立马抓捕并加以酷刑,当场枪决。西华山钨矿的枪声,揭开了余汉谋统治下最血腥的篇章,是对大余工人运动史上最残暴的镇压。据目击棚工口述:“那些广东兵把两兄弟捆在地上,当着所有人的面用汽车去压。吴朝仁的双腿被碾碎时,余汉谋就冷冷地站在二十步外抽雪茄。还把17名殉难烈士抬到矿部示众。”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余汉谋在镇压当日宣布在矿区新建“惠民诊所”方便矿工就医,把收矿价每担提高2元,试图用糖衣笼络工人掩盖镇压的血腥。</p><p class="ql-block"><b>官兵入伙做生意</b></p><p class="ql-block">余汉谋在官场混了多年,信奉曹雪芹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深知所带基层官兵心理,在部队推广发行钨矿股票,自愿认购,按月付利息。</p><p class="ql-block">众多官兵当兵吃饷还能赚取外快,对余汉谋更是忠心耿耿,言听计从,誓死效忠军长。</p> <p class="ql-block"><b>四、军事铁幕:清乡与反清乡的生死博弈</b></p><p class="ql-block">在新城镇东门的斑驳墙面上,至今残留着粤军范德星独立旅李子武营留下的弹孔。</p><p class="ql-block"><b>实施保甲制度与龟缩战术</b></p><p class="ql-block">国民党中央军几年都胜不了红军,加上粤军初入赣南就折了李子武营,让余汉谋不得不慎重考虑和红军作战的战术战法。</p><p class="ql-block">看着参谋们挂在墙上的作战地图,图上的山川、河流、村落在余汉谋眼中栩栩如生,宛若就在实地。</p><p class="ql-block">他想起400多年前,明朝正德年间巡抚王守仁(字阳明)也是奉圣上旨令从京城来南安剿灭农民起义军谢志山、陈日能,他觉得王阳明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在于保甲连坐法、固守战略要地、封锁各类物资进入匪区运用得当。</p><p class="ql-block">通过通宵达旦的思考,和参谋部军参谋处处长赵濂会商后,他决定命令全军以三招不变应万变。</p><p class="ql-block">第一招是实行王阳明剿匪古法——保甲连坐制度。</p><p class="ql-block">严密清查户口和流动人员,把山区百姓迁回县城居住,坚壁清野。以共存、共荣切断群众和红军的联系,保甲组织的基本工作是实施“管、教、养、卫”。“管”包括清查户口,查验枪支,实行连坐切结等。“教”包括办理保学,训练壮丁等。“养”包括创立所谓合作社,测量土地等。“卫”,包括设立地方团练,实行巡查、警戒等。对私通红军共匪者格杀勿论,全家连坐。</p><p class="ql-block">第二招是以龟缩法阵地战防御红军攻击,构筑以碉堡、战壕、护城河为主的大庾城防工事。</p><p class="ql-block">锉红军锐气,以图阵地战、消耗战后反冲锋打红军个措手不及。结合大庾山区山高林密,道路不畅特点,为提高部队的机动性和火力,余汉谋创造性的组建了配备自行车的花机关枪连,以自行车提高行军速度,以德国“博格曼”mp18花机关枪提升火力。</p><p class="ql-block">第三招是进行经济封锁,杜绝战略物资进入匪区,争取围死、困死红军。</p><p class="ql-block">粤军花机关枪自行车连</p> <p class="ql-block">天亮后,余汉谋兵力部署为:以第一师李振球部快速急行军进驻赣州及其附近地区,接替罗卓英部队防地。</p><p class="ql-block">第二师叶肇部驻信丰及其附近九渡水、大小窝等地区。军司令部及直属教导团、特务营、炮、工兵连等驻大余南安,其他师驻守粤北南雄、韶关等大后方坐机动侧应。</p><p class="ql-block">余汉谋在部队初步驻定后,随后几个月中立刻落实各种绥靖防共措施:首先是扩充团队,补充实力,除令赣南各县成立“铲共”团地方武装外,成立赣南警备团,完全按照正规部队编制。经费则由赣南地方财政税收负担,第一任团长由军参谋处处长赵濂调任,后由李卓元继任。</p><p class="ql-block">第二是招抚惯匪周文山回大余任保安团团长。士兵装备全新汉阳造八八式步枪、捷克zQ轻机枪、短促突击机关枪,排以上官职全配德国造驳壳枪。利用土匪对山区地形熟悉和擅长山地战优势,训练各连山区作战法术。</p><p class="ql-block">第三是实施对苏区经济封锁政策。禁运食盐、药材、粮食等战略物资进入苏区。为应对红军突袭“短、平、快”的特点,每个营组建了手枪队,穿便衣四处侦查,发现红军来袭,则以游击战应付游击战。</p><p class="ql-block">余汉谋召集大余县县长庄孟雄,商会会长赵伯勋和工商界巨头粮油业大佬永和隆、制糖业大佬梁广昌、制纸业大佬黄同昌、制烟业大佬陈悦兴、板鸭业大佬黄大利等开会约法三章:</p><p class="ql-block">一是对大庾工商业给予保护,鼓励各界与粤军合作互通有无,价格从优。</p><p class="ql-block">二是对市场物资根据其用分为1、2、3类管制,确保粮食品、食盐、药品、布匹等物资不流入匪区。</p><p class="ql-block">配备德制驳壳枪的 粤军手枪连</p> <p class="ql-block">这三大招下去,不敢说能打胜战,但至少没有危险。进可围攻苏区,退可撤回广东。</p><p class="ql-block">余汉谋在碉堡中得意的抽着雪茄,远晀着远方高耸的西华山一一他心目中的金山银山…</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