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我眼里的中英街

潘晓阳

<p class="ql-block"> 1990年8月,我第一次到了深圳沙头角的中英街,时隔一年,1991年9月,我又第二次到了中英街,虽然时间只隔了一年,但我看见的中英街却有很大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先说说我第一次到中英街时的情景吧!</p> <p class="ql-block">1990年8月,我因合川服装厂劳务输出,带队到珠海洽谈相关事宜,照片中间一位是作者。</p><p class="ql-block">这件事的经过,我已经在第二十六章“第一次知道自己很穷”有了详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事情办结后,离开深圳前一天,我们一行五人跟着重庆嘉陵公司经理张庆新到了“一街两制”的沙头角中英街,这是我很希望能去看看的地方,因为当时流行一句话,叫 “没到过中英街,就不算去过深圳”。</p> <p class="ql-block">这次有机会到珠海到深圳,不去看看中英街岂不会终身遗憾?</p><p class="ql-block">虽然沙头角距中英街只有三十分钟车程,但不是你想去看就能去看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虽然深圳已经是中国的“经济特区”,但中英街是特区中的“特区”,要进入中英街,不论是内地来深旅客还是深圳居民,都要经过各种审查,还要办理由公安部门签发的“前往边防禁区特许通行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特许通行证指标有限,不是谁都可以办理的。所以,张庆新经理提前几天就让专人为我们跑手续,我们临离开深圳头一天,手持“通行证”,终于有机会去看看中英街。</p> <p class="ql-block">当年沙头角农民在田里耕作,后来就变成一条街。</p><p class="ql-block">   一路上,张庆新经理在车上为我们讲解中英街的大致情况,说中英街很早以前叫“鸬鹚径”,以前沙头角一带河道干涸淤积,形成陆地,几经沧桑,人们搭棚建屋,在此立脚,逐渐形成村落。</p><p class="ql-block">  有人问,中英街以前叫什么名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张庆新说,以前没有名字,因为那里太小了,叫中英街,还是租给英国后才叫的。</p> <p class="ql-block">1899年3月,中英勘界人员在沙头角勘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中英街是怎么来的?国人都知道,那是19世纪末,英国与清政府签订条约,英国租借了九龙半岛界线街以北地区为“新界”,租期99年而来的。</p> <p class="ql-block">深圳河作为界河,将深港两地分隔开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英国勘界后不久,大陆和香港原住民在该淤积河床两侧搭建房屋,陆续出现了摆摊做生意的乡民,因为双方不越界,各自在各自那边活动,井水不犯河水,所以,多年相安无事,后来逐渐形成了一条小街,它就是中英街的前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张庆新说,签订协议不久,英国就在协议范围内立了八个花岗石墩作为界碑,划定了“新界”范围,那时的中英街没有像样的建筑,更没有形成街。</p> <p class="ql-block">只是界碑以东,属中方,为华界沙头角,界碑以西,属英方,为英界沙头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当然,1997年7月,香港租期到期,香港回归后,以前的国界变成深港边界,东侧属深圳,西侧属香港。</p> <p class="ql-block">街心以花岗石界碑为界,居住在同一条街两边的居民,除鸡鸭和狗不受限制在两边跑来跑去,人却只能生活在截然不同的两种制度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张庆新笑笑,这种一条小街两个世界的状况,世上少有。</p> <p class="ql-block">张庆新又说,改革开放前,“中英街”是中方和英方冷战对峙最前沿地区,双方军警都荷枪实弹,随时准备战斗,气氛异常紧张。</p><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东德与西德之间有柏林墙,朝鲜与韩国之间有板门店,北越与南越之间有贤良桥,中国与英国之间有中英街。这四个地方,是“冷战”时期全世界最具象征意义的对峙点,中英街是其中的对峙点之一,但它只是一条很窄很短的一条小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中英街小到什么程度?原住民只有四百多户,两千多人,所谓的街,也只是一条长不足0.5公里,宽不到4米的小街。</p> <p class="ql-block">我不禁瞪大眼睛,听张庆新说,别看它小,它的重要性却是中英两国,乃至全世界都不可小觑的,为了维护两国的安全,现在都还重兵把守,没人敢越雷池一步!</p><p class="ql-block">有人好奇问,住在中英街两侧的居民平日是怎么生活的?</p><p class="ql-block">有人自以为是抢先回答,各自在各自的国家生活呗!你只要不越界就行。</p><p class="ql-block">张庆新到过中英街多次,他对中英街的情况,不说了如指掌,也是非常熟悉的,他说,虽说一街两制,实际上两边居民都是中国人,而且有许多人还是亲戚,他们遵守规矩也没有那么严格,特别是婚配,街的两边就有不少人是中国或香港对方家的女婿或者儿媳,女婿或儿媳以及亲家之间走动走动,也是比较自由的。</p><p class="ql-block">我想象不出中英街两边居民生活的场景,不过,这种“一街两治”的奇观,在世界范围内肯定是独一无二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一边听着张庆新介绍中英街情况,一边认真看着从车窗外一闪而过的景物。</p> <p class="ql-block">我眼前突然一黑,原来是汽车钻入一条隧道,隧道没怎么装饰,虽然是双车道,却显得并不是很宽,洞内光线比较暗,司机打开车灯,不时有对面的车呼啸而过。</p><p class="ql-block">汽车在隧道里行驶,越走我越感吃惊,没想到隧道如此之长,足有2.3公里!</p><p class="ql-block">我以前经过的隧道,最长只有几百米,后来经过很多隧道,最长的足有30多公里,但再长,也没有像这次一样,给我留下的印象如此深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只听张庆新在光线昏暗的车里说,这条隧道是沙头角梧桐山公路隧道,才建好通车两年,以前我们到沙头角有点费劲,现在打通了隧道,到沙头角就轻松多了。</p> <p class="ql-block">后来我知道了,沙头角梧桐山隧道确实是1988年才通车的,而我们到沙头角的时候,这隧道刚通车两年。</p><p class="ql-block">我想象着,如果没有这隧道,就会像张庆新说的那样,到沙头角很费劲,至于怎么费劲,不得而知,现在有了隧道,我们算是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眼前又是一亮,汽车钻出隧道,立马就有人惊呼了一声,指着车外不远处一座山,说山上有铁丝网,有碉堡,还有士兵把守!</p> <p class="ql-block">我顺着那人手指的方向看,果真,不远处一座不高的山,从山脚到山顶,立着一道高高的铁丝网,隔一段距离还有一座碉堡,碉堡上有荷枪实弹的兵士站岗,铁丝网不远处,还能看见一队兵士在巡逻。</p><p class="ql-block">我不禁倒吸一口冷气,心情不由得紧张起来。</p><p class="ql-block">张庆新告诫我们,到了中英街不要乱跑!一不小心到了香港地界,容易被当做越境不法之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们都不作声,张庆新说,站岗的人不仅有香港军警,也有中方的解放军。</p> <p class="ql-block">解放初期,英方军警与中方解放军战士在中英街交谈时的图片。</p><p class="ql-block">我在中英街看见了执勤的兵士,谁是英方的,谁是中方的,一眼就能将他们区别开来,因为他们的面部样貌不同,身上穿着的军装也是不同的。</p><p class="ql-block">汽车很快到了中英街,因我们出发很早,连早饭都没吃,但边防检查站外面已经排起了长队,还有很多人,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窃窃私语。</p><p class="ql-block">中英街边防检查站外停车场停满了各种型号的车,除了小车外,还有很多小型皮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张庆新带我们在检查站外大排档吃了早餐,有人先为我们排了队,我们越过排队的人流,验证后,顺利进入中英街。</p> <p class="ql-block">看见的第一个景物,是一块写有“中英街界碑”的石碑,这块长方形石碑立在进入中英街的前方,这就是深圳和香港的分界线。</p><p class="ql-block">张庆新在分界线停下,告诉我们,街上人很多,你们自己分散去看,反正街很小,走不丢的,看了,买了东西就回到这里来集合即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们都点头说知道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果真,一进入街道我们就走不动路了,人们摩肩接踵跟着前面的人一步一挪,到处人挤人,说挤得水泄不通不是夸大其词,各个门店里全部挤满了人,连进店去看看都很费劲。</p> <p class="ql-block">这几年,每年有两千多万人到中英街观光购物,平均每天达到十万人左右,十万人同时聚集到一个地方,地方面积大根本无所谓,但中英街太小,从街头走到街尾只有短短几百米,几百米内却要容纳十万人!可想而知,那人不得重重叠叠才能容下?所以,有人吐槽,到中英街别说购物,就是跟着走,也要走2个小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不过,这种拥挤只限于街的东侧,我眼前出现的奇观,既然与沙头角的太阳光线一样,显得如此泾渭分明。</p> <p class="ql-block">上午的太阳出来了,就像这张图片的街镇,东侧商铺屋脊挡住了阳光,东侧就很阴凉,人们都在东侧慢慢挪动,或站在东侧屋檐下,两眼贪婪的看着西侧商铺;西侧距东侧距离不足4米,西侧商铺里的各种商品被太阳光一照射,显得更加清晰明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由此,中英街就出现一道奇观,这道奇观是被明亮的太阳光分隔开的一条线,东侧阴凉,人们挤得水泄不通,西侧炙热,商铺门可罗雀。</p> <p class="ql-block">难道是人们都怕晒太阳躲在东侧?非也!这与太阳无关。</p><p class="ql-block">街中间虽然没有铁丝网,却立着几块花岗石界碑,这界碑就是国界!中方的解放军战士和英方军警都荷枪实弹立在界碑两边,他们威严的神情仿佛在警告人们,谁敢越雷池一步,格杀勿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如果街中间没有界碑,没有军警,西侧哪怕有10个太阳同时出现,也挡不住人们越界购物的欲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一边跟着人流在东侧慢慢挪动步子,一边仔细看看西侧香港商铺,香港商铺多为单间,而且低矮、狭窄,好几个商铺白天都开着灯,这些商铺的广告和店招用语都是繁体字。香港店铺以卖金银器、手工艺品、照相机、手表等轻工商品为最多,而东侧店铺大多是卖服装等日用品。</p> <p class="ql-block">人们也像我一样,身在东侧,眼睛却贪婪的看着西侧的商铺,因为内地来的游客到中英街购物,除了中英街的商品物美价廉,品种多样,但都想在香港店铺买东西,不过大家都知道,买东西只能在沙头角的商铺买,如果跑到街对面买,就等于过了国界到了香港,那是不允许的。</p><p class="ql-block">不过,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人为了满足自己购外国货的欲望,许多游客并不按照不允许跨界购物的规定,铤而走险的人仍然很多。</p><p class="ql-block">怎么能既满足自己买到外国货的欲望,又不会被英方军警抓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街道实在太窄,站在东侧街的中间,就可以对西侧香港商铺里的商品一目了然,所以,很多人就站在街的中间,看准了对面店里的商品,问好价,准备好不找零钱的钞票,然后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跑到对面商铺,或者对面商铺的售货员跑到买家面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拿到商品就迅速回到各自应该待的一边。</p> <p class="ql-block">那场面像极了接力赛时交接棒时的场景。</p><p class="ql-block">这种购物现象显然已经无法控制,东侧顾客想买西侧商铺的东西,西侧商铺的人想卖东西,只要买卖双方行为不过分,两边军警就装着没看见,有时也会吆喝两声,警告一下而已。</p><p class="ql-block">所以,就有很多在街的东西两侧迅速跑来跑去购物的游客,这种景象又是另外一番奇特景观!</p><p class="ql-block">我不好意思跨出国界购物,只在沙头角这边的商铺里买点东西。给我自己买了一件套裙,给丈夫买了一件白色衬衣,给儿子买了一件玩具,一共用了二百多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与我随行的另外几个人都在西侧商铺买了一两样东西。</p> <p class="ql-block">我买了东西,到街头街尾走走看看,只见一株高大挺拔的古榕树,树的旁边有一块石碑,石碑的根部划定在沙头角,但这树却长成了一株“歪脖子”,树干苍劲,枝繁叶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由于树根长在沙头角一方,而枝叶却覆盖在香港一方,所以有人说,这是“根在祖国,叶覆香港”,当然,也有人戏称这树是“吃里扒外”。</p> <p class="ql-block">距古榕树不远,见到一块招牌,招牌上写着“边境界线,凡持特许证人员,一律不准越界,违反者处罚。”落款是沙头角公安分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既然已经到了边界,我就自觉折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张庆新已经在中英街界碑旁边等我们了,人聚齐后,我们又排队出境,出境速度比进海关速度慢得多,为何?因为出境的人都需要开包检查所购物品的合法性,而每一个出境的人都大包小包的装满了东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另外一边,也有一支队伍在排队,不远处有一块醒目的标语牌,上面写着“走私需担责,三次要入刑”和“替人带货不合法,莫要轻信路边人”字样,看来这些标语是有针对性的。在这里排队的人,一看他们的穿着打扮和长相,就知道是中英街当地居民,他们进出中英街,不需要“特别通行证”,而是靠自己的边民证即可。</p> <p class="ql-block">这支队伍的人虽然没有游客多,但这些人个个都扛着大包小包的东西,边防人员检查他们的物品速度则很快。</p><p class="ql-block">后来我知道了,内地很多人通过在中英街大量购物进行交易,如果是游客,只能带出少量商品,但让中英街原住民购物,则能带出大量东西,这些原住民一天要进出中英街多趟,以此赚取差价或劳务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由于买卖双方交易轻车熟路,这些边民出了边防站,到指定地点,将货物交给购买人,购买人验货后,直接将货款和佣金交给边民就算货款两清。</p> <p class="ql-block">这种交易,不用签合同,不用赊账,非常简单,但很便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这时才恍然大悟,边防停车场为何会停着有那么多小型皮卡车。</p> <p class="ql-block">前来购物的游客,也是大包小包提着各种物品在边防站排队接受检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们好不容易排到了检查站,我又被惊愕了,原来中英街卖的物品,有很多是不能购买的。</p> <p class="ql-block">我们有人买了又大又新鲜的李子,被边防检查站查到了,二话不说,将李子连包装一并丢进了一个大垃圾桶里;有人买了8个录像带,他将录像带分开藏匿,结果被搜出2个,检查站的人也是二话不说,将录像带丢进了垃圾桶里...。</p><p class="ql-block">我买的东西中规中矩,安全过关。</p><p class="ql-block">回到重庆后很久了,买李子的和买录像带的两人,都还在为他们被丢弃的物品心痛不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再说说我第二次到中英街时的状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91年9月,我带队参加重庆市政府在深圳举办的经贸展销会。</p> <p class="ql-block">期间我带着几个参会人员再次到了中英街。照片从左至右第三位是作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因为去年曾经到过中英街,时隔仅一年,但我对中英街的管理和其他变化则很是震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虽然梧桐山的铁丝网和碉堡还在,但双方都已经没有兵士站岗和巡逻了;虽然街中间的界碑还在,但购物的人不用再像交接接力棒一样,在东西侧商铺两边跑来跑去了;虽然出站仍然要经过边防站的检查,但他们的检查也没那么严格了,除了枪支弹药毒品之类的违禁物品,街上商铺能卖的,几乎都能带走。</p> <p class="ql-block">我这次再没买任何日用商品,而是给自己买了一条金项链。金价每克60元,加工费40元,一条金项链总共671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为何买金项链?那是因为中英街的金店太多,几乎人人都在买,我为何不买!</p> <p class="ql-block">这是1991年中英街一个明显的变化,去年东西侧商铺主要卖日用百货,当然也有金店,但今年突然出现很多卖黄金饰品的店铺。</p><p class="ql-block">听说这两年,中英街每天平均有3家金店同时开张,很短时间内,小小一条街就发展到89家,成为全国有名的黄金一条街。</p><p class="ql-block">中英街黄金销售最高峰时,每天销售的黄金量有多少?5吨以上!金铺日营业额有多少?百万港币以上!销售额有多少?几十亿元以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小小的一个中英街,既然有5家银行开设支行对外营业,可想而知,这些银行的业务量有多大!</p> <p class="ql-block">我国最早(第一套人民币)的100元面值是1980版,但是面向民众发行的实际年份却是1988年,所以,人们手里的百元大钞很少,很多生意人都只能用麻袋装钱,一麻袋一麻袋地扛着钱来中英街金店进货。</p><p class="ql-block">中英街没变的,仍然是房屋和街面的破旧,不过,已经看得见有地方在拆建整修房子了;仍然是游客很多,不过,办证的手续简化了;仍然是东侧属于中方,西侧属于香港,不过,再也看不见两边军警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了.....。</p><p class="ql-block">我两次到中英街,中间只相距一年,我看见的中英街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查阅了一些资料,没有专门的说明,只能自行脑补:90年代初期,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深入阶段,中英政府可能对中英街的管理政策进行了调整,减少了武装巡逻,转而采用更为灵活和现代化的管理方式。</p> <p class="ql-block">不管中国和英国的政策如何调整,中英街仍然按照它自己的步伐不断变化,直到1997年香港回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香港回归后,虽然中英街仍然叫中英街,但改革在深入,各地经济都在迅猛发展,现在的中英街已经萧条,购物天堂亦不复存在,而历史的车轮仍然在继续向前。</p> <p class="ql-block">后来看了《大逃港》这本书,才知道从1957年到1979年,中国发生过四次大规模的民众逃港风潮,一百多万人相继由深圳越境逃往香港,逃港演绎千百万人的悲剧,也成为催生中国改革开放的动因,中国经济发展了,逃港现象很快消失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现在不仅再没人逃港,昔日演绎悲剧的地方成为内地人游览的天堂。</p> <p class="ql-block">在深圳,再没有一条街,有过小小的中英街那样丰富多变的角色转换,像中英街那样承载了沧海桑田的变迁,它见证了旧中国积贫积弱的屈辱历史,也见证了冷战岁月的剑拔弩张,它浓缩的是中国近现代的百年历史,街道的每个角落,都写着一篇篇令人沉思和警醒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现在的中英街,又回归了它原先的面貌,其实它就是一条普通的街道,只是位置有些不普通而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