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文:上御极九年滇匪李短达合蓝大顺擅入叙州府 上犍邑生民遭害殆不胜 计尔时避兵灾唯有掘穴 一法尔予踟踌四顾乃 采得锅圈湾深堀一穴徙 家中处聊以避时之凶害 云尔东山李氏 咸丰十一年孟冬月 <h3>咸丰九年,川南大地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恶魔之手拖入了无间地狱,恐惧与混乱如汹涌的潮水,将这片土地紧紧攥住,令人窒息。</h3></br><h3>云南悍匪李短达与蓝大顺,率领着一群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恶徒,恰似一群饥饿的恶狼,张牙舞爪地闯进叙州府。</h3></br><h3>刹那间,熊熊烈火肆意蔓延,映红了半边苍穹,百姓们绝望的哭号声、苦苦的求饶声交织在一起,响彻云霄,那场景犹如人间炼狱,惨不忍睹。</h3></br><h3>视频来自:沐川万物生</h3></br><h3>而这群毫无人性的匪寇,在洗劫叙州后,又将贪婪的目光投向犍为县,气势汹汹地扑了过去,一路之上,烧杀奸淫,所到之处,生灵涂炭,百姓所遭受的苦难,简直难以用世间任何言语来形容。</h3></br><h3>在川南的一个宁静小村庄里,生活着东山李氏的族人李大山一家。曾经,这里的日子如缓缓流淌的溪流,宁静而祥和,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邻里间互帮互助,充满了温馨。</h3></br><h3>然而,随着匪军的步步紧逼,这份安宁被无情地碾得粉碎。李大山站在自家院子里,望着远处那滚滚升起、遮天蔽日的浓烟,心中犹如有千万只蚂蚁在啃噬,心急如焚。</h3></br><h3>他深知,村子里这些用泥土和木头搭建的普通房舍,在如狼似虎、武装到牙齿的匪军面前,脆弱得如同风中摇曳的烛火,根本无法抵御哪怕片刻。</h3></br><h3>为了让家人能够从这场灭顶之灾中逃脱,寻得一线生机,必须尽快找到一个隐蔽且安全的容身之所。</h3></br><h3>李大山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寻找避难之地的艰难征程。</h3></br><h3>他背着干粮,手持木棍,翻山越岭,披荆斩棘,不放过任何一处可能的角落。每一座山峰,他都奋力攀登;每一条沟壑,他都仔细探寻。</h3></br><h3>烈日高悬,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顺着脸颊不停地流淌,滴落在脚下干涸的土地上,瞬间消失不见;风雨交加时,他蜷缩在山洞中,听着外面呼啸的风声和噼里啪啦的雨声,心中的紧迫感却丝毫未减。</h3></br><h3>终于,在历经数日的艰苦寻觅后,在锅圈湾,他发现了一处仿若世外桃源般的绝佳之地。此地四面环山,山峰高耸入云,仿佛是大自然为其筑起的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h3></br><h3>山间地势险要,道路崎岖难行,若非有人刻意引领或是仔细寻找,根本难以发现。李大山站在这片土地上,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当下便暗自下定决心,要在此深挖一个洞穴,当作家人躲避灾难的坚固堡垒。</h3></br><h3>回到家中,李大山将自己的发现和想法,郑重地跟家人一一诉说。</h3></br><h3>家人们听闻后,脸上虽都露出了为难之色,毕竟挖掘洞穴绝非易事,且这意味着要离开熟悉的家园,去往一个未知之地。</h3></br><h3>但在这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他们深知李大山的决定关乎全家人的性命,于是都默默地点头,选择听从他的安排。</h3></br><h3>次日清晨,天还未亮,李大山便带着家人,扛着锄头、铁锹等工具,来到锅圈湾。白日里,烈日高悬,酷热难耐,阳光毫无保留地照射在他们身上,仿佛要将他们烤干。</h3></br><h3>他们挥动着手中沉重的锄头,一锄头一锄头地奋力刨着坚硬的土地。每一下挖掘,都需要用尽全身的力气,土地扬起的尘土呛得他们咳嗽不止,但他们没有丝毫停歇。</h3></br><h3>到了夜晚,明月高悬,清冷的月光洒在大地上,他们借着那朦胧的月光,仍在不知疲倦地劳作。</h3></br><h3>时间一天天过去,他们的手上磨出了一个个血泡,血泡被锄头磨破后,又结成了厚厚的茧子。</h3></br><h3>但面对这一切,他们没有一个人抱怨,没有一个人退缩。就这样,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艰苦努力,终于,在咸丰十一年农历十月,一个宽敞且能容纳全家人的洞穴,在他们的汗水与坚持下,挖掘完成了。</h3></br><h3>洞穴挖好后,李大山一刻也不敢耽搁,赶忙带着家人,将家中仅有的一些生活用品和粮食,小心翼翼地搬进洞穴。</h3></br><h3>洞穴里阴暗潮湿,弥漫着一股刺鼻的霉味,空间也十分狭窄,一家人在里面只能勉强活动。然而,在这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动荡时期,这里却成为了他们的避风港,成为了他们活下去的希望。</h3></br><h3>一家人躲在洞穴里,大气都不敢出,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恐惧与不安。整日里,他们提心吊胆,每一分每一秒都过得煎熬难耐。</h3></br><h3>外面时不时传来的喊杀声、枪炮声,就像恶魔的吼叫,不断地冲击着他们脆弱的神经,让他们满心恐惧与担忧。</h3></br> <h3>每一声巨响传来,都仿佛是一把重锤,狠狠地砸在他们的心上,震得他们浑身颤抖。他们只能紧紧地依偎在一起,互相安慰,互相鼓励,在黑暗中,满心期盼着这场可怕的灾难能早日结束。</h3></br><h3>就这样,李大山一家在这狭小而潮湿的洞穴里,熬过了漫长又艰难的无数个日夜。</h3></br><h3>终于,在某一天,外面的嘈杂声渐渐消失,四周陷入了一片诡异的寂静。李大山一家人心惊胆战地在洞穴里又等了许久,确定外面真的没有了危险,才小心翼翼地走出洞穴。</h3></br><h3>眼前的景象让他们痛心不已,曾经熟悉的家园已被战火摧残得面目全非,一片断壁残垣,满目疮痍。</h3></br><h3>房屋倒塌,田地荒芜,曾经的欢声笑语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死一般的寂静。但幸运的是,一家人都安然无恙,这让他们在悲痛之余,心中又涌起一丝欣慰。</h3></br><h3>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如同深深的烙印,永远地刻在了东山李氏家族的记忆深处,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都无法将其抹去。</h3></br><h3>它时刻警醒着族人们,和平的生活是多么珍贵,多么来之不易。从那以后,东山李氏家族的人更加珍惜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大家齐心协力,互帮互助,共同守护着这份历经千难万险才换来的安宁。</h3></br><h3>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重建家园,将那份对和平的热爱与珍惜,融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代代相传。</h3></br><h3>历史百科:蓝大顺又名蓝朝璧,云南昭通牛皮寨人。生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咸丰九年(1859年)与其弟蓝二顺和李短鞑一道,在家乡结盟起义称帝,建元顺天。之后,帅军进入四川,占领自贡盐场及附近州县,声势始盛,人数曾达三十余万,活动地区达五十余州县。</h3></br><h3>川督骆秉章帅湘军进剿,李短鞑、蓝二顺先后战死。同治元年(1862年),蓝大顺率余部北上入陕南,占领洋县,次年,联合西北太平军陈得才部抗清,连克汉中、城固等地,太平天国被其封为文王。11月率军取盩厔,以窥西安。</h3></br><h3>同治3年(1864年)4月,盩厔失守,率军退往陕南,被汉阴地主民团杀害。蓝大顺死后,首级被官府割下示众,其部下无法背回全尸,只砍下一只脚背回乡。据说蓝大顺“脚板坟”在潼南县灌坝村口,痕迹宛然。</h3></br><h3>“蜀燹自张献忠后,当以蓝、李为最酷。献忠之乱,纪其事者有《蜀碧》《滟囊》诸作,迄今班班可考,而蓝、李之乱,纪述阙如,常引以为憾。兹搜得金堂余澜阁(余鸿观字)先生所撰《蜀燹述略》一书,虽志在表彰死难诸贤,而于蓝、李扰蜀之迹,亦可得其一鳞一爪。爰将其中与蓝、李事迹有关者删存少许,而附以骆文忠公事略及奏疏,命之曰《蜀燹死事者略传》,当亦留心掌故者所心许与。”</h3></br><h3>历史真相:清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土匪横行,云南四川等很多地方都种植大烟,所以有很多烟商,来往云云南四川之间,蓝大顺最开始就是组织了几个人,帮烟商押运大烟。</h3></br><h3>当时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清政府为了镇压太平天国,横征暴敛湊军费,压榨云南、四川的老百姓,简直是民不聊生,这日子没法过了,当时有个昭通人叫李永和,人称李短大大,他带领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准备反抗官府,蓝大顺听说后,喊起自己的兄弟蓝二顺,带起那些背生意的苦力,一起加入进来。</h3></br><h3>1859年10月,他们打出不交租不纳娘打富济贫的旗号,正式发动起义。</h3></br><h3>大家推举李永和为顺天王,蓝大顺为主帅,他兄弟蓝二顺为富帅。举起顺天大旗,把辫子剪掉,准备反抗朝廷。</h3></br><h3>历史上称为“李蓝”起义。</h3></br><h3>顺天军当天就攻下盐津的老鸦摊,攻入四川,一路势如破竹,包围了叙州,占领了犍为、乐山,吸引了大批贫苦老百姓加入,队伍很快扩大到10多万人。</h3></br><h3>古崖居研究</h3></br><strong>《纪录片丨 <地理中国> 绝壁奇屋》</strong>:介绍了在四川乐山犍为县一处幽深僻静的峡谷里,有一处高达 270 多米、长 200 多米的山崖,在险峻陡峭的山崖顶部,一座巨大空旷的石屋赫然出现,石屋里至今还残存着灶台等旧物,虽然未明确指出是锅圈湾,但同为犍为县的古崖居类遗迹,具有一定参考价值。<h3>地方史志</h3></br><strong>《犍为县志》</strong>:可能会有关于锅圈湾地区的历史沿革、人口迁徙、重大事件等记载,虽然不一定直接提及绝壁人家,但能为了解该地区的整体历史背景提供线索,可尝试从中查找相关蛛丝马迹。<h3>民间传说与故事</h3></br>当地民间可能流传着与锅圈湾绝壁人家有关的传说、故事等,虽然这些内容可能未被正式记载,但通过走访当地老人、民间文化研究者等,也许能获取到一些有价值的口头资料,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方向。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YPA6skkjwPh-8i18U5Ymt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