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走进烂缦胡同

白开水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月二十七日下午四点左右,我离开了法源寺。顺道又逛了逛旁边的烂漫胡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烂缦胡同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牛街街道辖域东部,整体呈南北走向。原北起广安门内大街,南至南横西街,东侧与红罗巷相交,西侧与醋章胡同、莲花胡同、七井胡同相交。参照1980年资料,全长637米,均宽5米。现在是不规则拐棍形走向,北起莲花胡同,南至南横西街,西侧与七井胡同相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世纪后期,烂缦胡同北段已拆除,南段尚存,属法源寺社区。现在的“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由这里开始,成为文保区最具宣南特色的重要街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位于烂缦胡同南口的宣南书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宣南书店是一座四合院——青砖黛瓦、木质窗框,透着古朴;红色棉门帘、新春装饰,满是喜庆;月亮门、落地窗,相当有设计感。是一座24小时不打烊的书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几乎每一位来到宣南书店门口的人,都会被落地窗上的水幕惊艳到——水流如同瀑布一般,顺着玻璃潺潺而下,光影交错,如梦如幻……撩开月亮门上的红帘,眼前出现的是售卖咖啡等饮品的前台,往右边拐,再过一道门,就到了书店内部,顶天立地放置的书架,把氛围感拉满,让人很容易产生阅读的欲望。屋子中间和窗边,摆了10多张桌子,客流量大的时候经常“一座难求”。书店还有个屋顶露台,方便读者俯瞰法源寺片区的灰瓦屋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室内由书籍陈列架和若干小桌、吧台组成,还有一个阁楼,吧台正对瀑布玻璃窗,台子上摆放了各种花卉,在此读书拍照太出片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露台的景色最佳,可以看到法源寺街区的屋脊,天气好的时候在这里晒着太阳看书,将是身心的一次绝佳的放松方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紫玉兰即将绽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历史上烂缦胡同也称为“烂面胡同”“乱面胡同”“懒眠胡同”。清《光绪顺天府志》记载:“烂面胡同又作懒眠。”其实,烂缦胡同形成于明朝,初名“烂面胡同”,属宣南坊。光听名字,就会让人觉得这条胡同脏乱差。据居住在胡同里的一位谢姓老人称,烂缦胡同曾经是明代丞相府的后花园。它的东边是半截胡同,半截胡同的东边是丞相胡同。传说在贫富急剧分化的朝代,灾民食不果腹,而丞相府后花园中的面都烂掉了,所以这条胡同就被叫作“烂面胡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据清朝乾隆年间的《日下旧闻考》记载:“京师二月淘沟,秽气触人,南城烂面胡同尤甚,深广各二丈,开时不通车马,此地在悯忠寺东,唐碑称寺在燕城东南隅,疑为幽州节度使故壕也。”文中烂面胡同指的就是烂缦胡同。为什么“秽气触人”呢?因为这里是唐幽州甚至更早时期,此后一直到辽南京时期,历经几百年来的幽州城东边城墙外的护城河,各种杂物积压形成秽气。据《宣南鸿雪图志》记载,烂面就是指沟中烂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最南头的就是由常熟会馆改建的花韵·丁香酒店。宾馆名字的由来,大抵是借离这里不远的法源寺的丁香吧。一栋三层高的楼房掩映在翠竹之中。一进入宾馆大门,装修得古色古香,颇得苏州园林之美。有有迎客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胡同里有许多会馆和历史建筑,变成了文化交流的场所。胡同南北走向,北口通往菜市口,中间往西拐就是法源寺。菜市口在历史上是明朝、明清时代的交通要道,好多会馆分布在这一带的胡同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春日的烂缦胡同,春花烂漫,古朴的建筑与多姿多彩的鲜花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融汇成一幅美丽市井文化画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继续前行来到一扇大红门前,大红门的上方写着“红色会客厅”。旁边的介绍牌清晰地介绍了这里的历史。在嘉庆年间曾是上江两邑会馆的一部分——江宁郡馆。院子的布局比较规整,是标准的二进式四合院,结构形式是明清风格的抬梁式,传统砖木结构,规划了党建展厅、城市更新展厅、多功能厅和阅读空间四大功能分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湖南会馆。1920年,毛主席领导的湖南运动,请愿来北京,曾经在这里召开过“驱张大会”,而且还住过一段时间。鲁迅先生常去他家乡的绍兴会馆。还有曾国藩创造的湘湘会馆。</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近年来的整治更新让胡同焕发新生:曾经狭窄拥挤、私搭乱建的街巷,如今变得整洁开阔,架空线入地、雨污分流等工程解决了民生痛点,更融入了智慧元素<span class="ql-cursor"></span>。同时,更新中巧妙保留了老北京的烟火气——鸽舍老人延续着养鸽传统,鸽哨声依旧在屋檐下回荡;街角的咖啡店、花店与青砖灰瓦相映成趣,文艺范儿十足的宣南书店成为居民与游客的休憩地,24小时营业的模式让书香与胡同的静谧相得益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春日走进烂漫胡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仿佛在会馆遗址中触摸历史的棱角,在更新后的街巷里感受城市的温度,在居民的日常中看见胡同的灵魂。</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