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庙位于苏州市阊门内下塘街250号,为纪念古公父(周太王)长子泰伯而建,其历史可追溯至东汉永兴二年(154年), 为江南地区第一座奉祀吴地开发始祖泰伯的庙宇。 至德桥,又名泰伯庙桥,始建于宋乾道元年,位于阊门内下塘街泰伯庙前。 “中市河”历史悠久,在古代承担着重要的运输功能,是姑苏阊门繁华水运网络的一部分。从至德桥上,虽说枕河人家的房舍翻了新,调了向,但沿河两岸的石阶依旧,仿佛当年枕河人家淘米、洗衣的情景依然还在眼前。 “至德坊”是泰伯庙的重要建筑之一,位于泰伯庙正南方向的至德桥北,正对着桥,起到标识和引导作用,是游人进入泰伯庙的显著标志。 至德坊是一座四柱三间冲天式石坊,柱端雕有卷云纹,横额镌有“至德坊”三字,为清光绪二年(1876 年)巡抚吴元炳所书。 泰伯庙仪门前广场东西两侧的墙壁上镶嵌着“阊门十景”砖雕图案。 “艺圃”位于阊门内天库前文衙弄5号,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是一座颇具明代艺术特色的小型园林。2000年,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阊门饭店”原为谢宅,是上海德商瑞记洋行总账房谢莘如故居。这是一座典型的西班牙风格的三层洋房,占地达4000平方米,园中有园,是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五峰园”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占地约2.5亩,面积不大,但景致精妙,堪称袖珍经典园林。 “武安会馆”位于阊门内天库前10号,系清光绪十二年(1886 年)河南武安(今属河北省)旅苏绸缎业集资创建,1982 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泰伯庙”位于阊门内下塘街250号,在历史上经历过多次重修和扩建。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专诸巷”位于苏州城区阊门内,南北走向,长约 560 米,宽 3.15 - 5 米,以春秋时刺杀吴王僚的勇士专诸得名。 “西中市”位于苏州城区阊门内,东西走向,全长约453 - 480米,宽14米。这里商贸繁荣、古迹众多。 “阊门城楼”乃苏州古城之西门,是苏州城八门之一,位于城西北,通往虎丘方向。阊门被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誉为“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北码头”位于阊门外北侧的外城河东岸,是“苏州三关六码头”之一。明清两代,阊门商业繁荣,水运发达,北码头对当地商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如今,北码头已摇身一变成为民国风情街,全长约500米。 “周王庙”位于苏州阊门内周王庙弄28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庙宇,主要供奉周宣灵王,作为江南民间祭祀的司风雨神。 仪门。两侧抱柱联“让三固足周天下 第一初开吴世家”是对泰伯的赞美和纪念。上联“让三固足周天下”指的是泰伯为了让位给季历(周文王的祖父),三次放弃王位,最终巩固了周朝的基业。下联“第一初开吴世家”则是指泰伯在江南地区建立了吴国,成为吴地文化的开创者和吴姓的始祖。 走进仪门,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十分宽敞的长方形院落。<br> 甬道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御碑亭。东侧是汉桓帝的御碑亭。 内立“汉桓帝敕封奉祀侯吴允承制”御碑。碑文记载了东汉第一次建泰伯庙的史实。东汉永兴二年(154年),汉桓帝在泰伯庙建设方面有重要举措,同年10月,泰伯四十一世孙灌阳侯吴如胜向东汉桓帝进呈家乘世系,桓帝很高兴并有所赞叹,这与御碑所记载的历史背景可能密切相关。 西侧是乾隆皇帝的御碑亭。再往外,就是一溜九间的东庑和西庑。 内立“乾隆十六年皇上谕祭文”碑。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南巡时来到苏州泰伯庙,并在此举行了祭祀仪式。石碑上所刻便是乾隆皇帝的谕祭文。此碑是泰伯庙的重要文物之一。 “至德殿”是泰伯庙中的主体建筑,面阔三间,灰瓦覆顶,硬山式风格。门两旁柱子上的楹联为:“肃肃清祀烝烝孝思让此丕基虔诚在兹 昭昭至德奕奕流芳神祈蚤降祝嘏陈辞”。 至德殿,即祭祀大殿,供奉的是吴氏先祖先贤。正中为吴泰伯,是周太王古亶父的长子,也是吴地文化的开拓者,他为了让位于贤能的弟弟季历(后来的王季)和季历的儿子昌(后来的周文王),毅然带领二弟仲雍从关中逃至荆蛮,开创了勾吴国,并一直不称王只称伯,且不留下后代,体现了他的高尚品德和无私精神。 左为仲雍。仲雍是吴泰伯的弟弟,他追随泰伯一同奔吴,帮助泰伯治理国家,为吴地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泰伯去世后,仲雍继承了他的事业,继续领导吴国。左边立柱上楹联(上)为“奔走勾吴王业滋兴百世荆蛮开礼乐”。 <p class="ql-block">右为季札。季札是仲雍的第十九世孙,吴王梦寿的第四子。季札效法先祖泰伯,数次让位,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右边立柱上楹联(下)为“逊避天下至德无称千秋俎豆有余”。</p> 吴氏先祖像前的立柱上有一副大篆抱柱联。上联为“至诚之让三吴云烟世变沧海社稷”。 下联为“德义所归百代俎豆道启鸿蒙江南”。这副对联不仅是对泰伯个人品德和功绩的赞美,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谦让、德义等价值观的推崇。 《至德无名》匾额是康熙御题。《三让高踪》匾额是乾隆御题。 大殿里还有孔子、司马迁等先贤对泰伯的赞辞、评价。 泰伯的伟大,不仅在于他“三以天下让”,开创勾吴国。而且他以谦让的风范和宽阔的胸怀溶于荆蛮习俗之中,并将黄河流域较具优势的礼仪和生产技术加以糅合与交融,使原来的荆蛮文化的文明价值提升了一大步,最终形成影响至今的“吴文化”。孔子赞叹“可谓至德也已矣”,司马迁《史记》列他为“世家第一”。宋代范仲淹诗赞:“至德本无名,宣尼以此评。能将天下让,知有圣人生。”<br> 东庑。面阔三间,采用灰瓦覆顶,整体呈现硬山式风格,与泰伯庙其他建筑风格相协调,共同营造出古朴庄重的氛围。 东庑一楼陈列的是从泰伯到夫差吴国二十五代君王的画像碑。 因为泰伯无子,直接把王位传给了弟弟仲雍,确切地说,泰伯仲雍之后的君王都是仲雍的后代。 吴国历经650年,25位君主与江南人民共创的文明,毁于越军之手,许多地方,成了司马迁笔下的“吴墟”。但是,吴氏子孙,并不因此而一蹶不振,他们继承泰伯精神,继续开拓进取,历朝历代,英才辈出,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今,吴氏后裔,已近三四千万之众,遍居全国及世界各地,是名副其实的望族。 东庑二楼主要通过实物书本模型的形式,展示了史书上记载的关于历代修复泰伯庙的情况以及历代泰伯庙祭祀的盛况。 南北两头展示的内容是古代文人大家所书写的有关赞美泰伯的诗篇及文章。 泰伯是周朝祖先古公亶父的长子,他的两个弟弟依次为仲雍和季历,季历的儿子为姬昌。相传周太王预见到姬昌有圣德,想打破长子继承王位的惯例,把君位通过季历传给姬昌。为了实现父亲的意愿,泰伯与仲雍一起出走到荆蛮之地(今江苏一带),自号为勾吴,成为后来吴国的始祖。周太王死后,季历继承王位,后来传给姬昌,便是周文王。泰伯在荆蛮之地不仅自号为勾吴,还建立了吴国,成为吴国的始祖 泰伯不仅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而且在德行上也堪称典范。他三次让出天下,体现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德。此外,泰伯还将中原先进的农业技术传到江南,并兴修水利,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泰伯被后世视为德行高尚的典范,他的事迹和精神一直被人们传颂和学习。 孔子在《论语·泰伯篇》中对泰伯有着极高的评价。孔子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这句话的意思是,泰伯可以称得上是最有德行的人了,他三次让出天下,百姓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赞美他。孔子认为,泰伯的这种行为是至高无上的品德,因为历史上能够做到让出天下的人寥寥无几,而大多数人则是争夺权力,不惜一切代价。 泰伯以其高尚的品德、无私的行为和卓越的贡献,赢得了圣贤们的高度评价和赞美。孔子在《论语》中对泰伯的赞美,不仅是对其个人行为的认可,更是对一种理想人格的推崇。泰伯的事迹和精神,至今仍然对后人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西庑。与东庑相对应,同样建制。硬山式建筑风格是中国传统建筑中较为常见的形式,特点是屋顶两端与山墙墙面齐平,造型较为规整、质朴,体现出传统庙宇建筑的庄严肃穆。 西庑一楼以泰伯三让、泰伯奔吴、历代帝王褒崇泰伯等内容为展陈点,突出泰伯的至高德风以及对吴地的深远影响。用铜版画的形式展示了泰伯三让王位的故事,将青铜器作为这个展室的主体视觉元素,强调吴国与中原周王朝之间的血脉关系以及中原文化与荆蛮文化的交融。<font color="#ed2308">泰伯一让:“入山採药,避立长嗣。”</font>当时的王位承袭惯例是由长及幼,为了遂父亲的心愿,泰伯和二弟仲雍放弃了王位继承权。他们托辞去衡山采药,离开了周原。这是他们第一次避让王位,以实际行动表明不参与王位的争夺。 <font color="#ed2308">泰伯二让:“奔丧至孝,奔吴让位。”</font>后来亶父病逝,泰伯和仲雍赶回奔丧。季历与众臣请求泰伯即位,但泰伯不受。丧毕,他携二弟仲雍再次离开周原,前往长江以南的无锡梅里避居下来。 <font color="#ed2308">泰伯三让:“断发文身,示不可用。”</font>不久后,季历被商暗害而死,泰伯又返岐山奔丧。群臣与侄昌再次请求泰伯即位,泰伯仍然不受,最终由其侄昌继承了王位。此后,泰伯与仲雍又返回江南梅里。 泰伯家族世系表。 泰伯南奔:“中原文化与荆蛮文化的交融”。 勾吴文化与江南远古文化的衔接。勾吴文化与江南远古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融合、经济发展等因素共同促成了两者之间的衔接,使得江南文化在继承和发展吴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江南吴文化。 泰伯圣德。汉桓帝、唐太宗、宋太宗、宋哲宗、宋徽宗、元成宗、明清时期诸多帝王,对泰伯多有褒崇。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帝南巡时,御书“至德无名”匾额,赐庙供奉。乾隆三年(1738年),乾隆帝南巡时为庙御书“三让高踪”匾额。后来乾隆帝多次南巡,均遣官员祭泰伯。 西庑二楼围绕吴国之源、吴国之强、吴国之城、吴国之器四个主题展开,生动诠释了吴国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在视觉元素方面,选用“城墙”元素,雄浑大气,沉淀着文明的厚重。 吴国之源。泰伯是吴国开创者,苏州泰伯庙作为吴地祭祀泰伯的首座庙宇,是吴国源头文化的重要象征。泰伯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文化,促进了当地的发展,“吴国之源”的展出可让人们了解吴国最初的起源和发展脉络,感受泰伯开拓进取的精神以及他为吴地带来的文明曙光。 吴国之强。吴国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强大,尤其在吴王阖闾、夫差时期,国力达到鼎盛。这一阶段吴国军事力量强大,伍子胥、孙武等人才辈出,军事成就显著。“吴国之强”的展出可以展示吴国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成就,让观众明白吴国是如何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地区发展成为一方强国的,体会到其崛起背后的原因和动力。 吴国之城。苏州城的建设与吴国历史紧密相关。吴王阖闾命伍子胥扩建都城,为苏州两千五百多年的建城史奠定了基础。苏州城南的盘门等都是历史的见证。“吴国之城”的展出能够呈现吴国城市建设的风貌,包括城市规划、建筑特色等,让人们了解古代吴国城市的发展水平和文化特色,感受吴国城市文明的独特魅力。 吴国之器。吴国的青铜器等器物制作工艺精湛,具有独特的风格。如吴王夫差剑等,不仅是实用的器具,更是吴国文化和技术的载体。“吴国之器”的展出可以展示吴国在手工业方面的成就,通过这些精美的器物,观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吴国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 阊门泰伯庙相对较小,游客不多,整体氛围宁静闲适。漫步庙中,远离城市的喧嚣,让人的心灵得到一份宁静,能更好地沉浸在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中,感受岁月的静好。 <h3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THE END—</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