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由诗而圣:杜甫的一生》在记录杜甫一生的行止踪迹时,以其诗歌与生平事迹相结合,笔端有情感,文中有艺术。</p><p class="ql-block"> 该书共有8章,前7章(共30节,其中出现了500多首杜诗)是杜甫一生经历。读后感到一条线贯穿其中——这是杜甫用流动的血、跳动的心凝聚于诗中的忧民忧国之情与著书者韩成武先生对杜甫的敬意之情交织而成的线。</p><p class="ql-block"> 顺着这条线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活生生的“诗圣”杜甫。</p><p class="ql-block"> “活生生的杜甫”是为本书作序的张忠纲教授总结出来的。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活生生”之含义——书中的杜甫有血有肉,其鲜活的形象就像我们身边的父兄、亲友、师长。</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活生生”不只是指生命生理,更体现在情志上。《由诗而圣:杜甫的一生》中讲述了杜甫对妻对子的深情,对兄对妹的真情,对邻人的淳情,对朋友的挚情,对弱者的同情,还有他自己的情怀和志向。情情多见于事中,事事多由诗而来。</p> <p class="ql-block"> 在介绍杜甫时,作者摸准了他的诗脉,且依据史实,还原了一个原本本的杜甫。在分析杜甫的《月夜》时,针对“有些人说,杜甫明明是自已思念妻子,却从妻子如何思念自己方面下笔,手法高妙”,作者写道:“我以为与其说是手法高妙,不如说是杜甫的精神高尚,因为他一向为别人着想得多。在战乱的年月,在那个荒僻的小山村,妻子携儿带女,日子多么艰难!中秋之夜,她夜不成寐,望月思夫,当属必然。善于体量人情的杜甫,此时体量妻子的苦衷,也是自然之事,用不着从艺术角度构思经营。过于从艺术手法上着眼读杜诗,只怕会减弱对杜甫精神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由诗而圣:杜甫的一生》让我们从杜甫诗中看到杜甫由凡人成为圣者的轨迹。杜甫之躯、之声、之行及其生活的家、邻里等均已无痕,但杜甫的音容、性情、心地在诗中活灵活现,至情至性,亲切自然。</p><p class="ql-block"> 《大雨》是久旱的蜀中终降大雨,解除早情时所作的诗。此诗“以农民盼望下雨的苦情开始,又以农民雨后出耕的喜悦结束”,“至于个人方面,只是茅屋被大雨浇漏而已”,“敢辞茅苇漏?已喜黍豆高!”可见杜甫“宁苦己而利人”,喜为农民而喜,忧为农民而忧。</p><p class="ql-block"> “三吏三别”组诗中跳动着杜甫“一颗痛苦的矛盾的心……”他的人民性和爱国主义精神在其中得到了强烈地体现。</p><p class="ql-block"> 《由诗而圣:杜甫的一生》的作者站在高点上解读杜甫的诗,不仅通过他的纪实诗来告诉读者杜甫的行止踪迹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发生的事件,还通过杜甫的写景诗解读景语,深味景中之情,解读其思想感情。“老杜有两副笔墨,其叙事诗密切贴近生活实际,可做史料来读;其抒情诗揭示心灵感受,每每动用夸张。”</p><p class="ql-block"> 杜甫登上岳阳楼,动荡的洞庭湖水触动心弦,写下《登岳阳楼》。对此诗,诸家皆赞颔联,能状洞庭之阔景:有从写景壮阔的角度赞之,有从写景闳放赞之,而对杜甫写此阔景的用意则未能顾及。《由诗而圣:杜甫的一生》中写道:“老杜此联仅以景类物取胜吗?绝不是。抒情诗中的景物描写,实质上是抒情的一种方式……成功的抒情诗绝无游离于情感之外的景物描写。作者总是围绕所抒的情感而布置景物,解诗者亦须根据一篇之情感去触摸景物内蕴,方能得其真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之前,我只知杜甫有两首《望岳》,而未深谙之,尤其是对于七律《望岳》。《由诗而圣:杜甫的一生》中写道:“华山位于华州东南60里,杜甫在华州时,每每翘首眺望,但此时的心情与早年眺望泰山时毕竟不同”,《望岳》的“首联想象奇特,把华山的主峰喻为老人,其他较矮的山峰喻为儿孙,这种想象固然贴切,但仔细品味,其中不乏诙谐风趣,这是杜甫在饱受精神重压之际,为寻求轻松的心态而发出的一声逗笑。这与望泰山的那首起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末了’的气势磅礴完全不同。诗中虽然也表现了‘凌绝顶’的心愿,但目的迥然不同,他不再是‘一览众山小’了,而是‘寻求白帝问真源’……”</p><p class="ql-block"> 人物传记通常只写人物的行止踪迹,而此书中有不少处对其诗进行赏析。这不仅让我们知道了杜甫生活的原原本本,感情的真真切切,还让我们看到了杜甫的文采。其文采不是用辞藻堆砌出来的,而是表情达意时恰当地巧妙地运用了身边之事物,眼中之景物。他善于造材与剪裁,诗风沉郁顿挫。</p><p class="ql-block"> 韩成武先生在研究杜诗上倾注了真情,并站在时代的高度去领会杜诗,于是他走进杜甫时代,走进杜甫的心,仿佛站在杜甫对面与之交谈。</p><p class="ql-block"> 许是因之,韩成武先生才撰写出这部与他人不同的杜甫传记:《由诗而圣:杜甫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b>说明:</b></p><p class="ql-block"> 《由诗而圣:杜甫的一生》,由河北教育出版社2024年出版,这是一本再版书,原版书名是《诗圣:忧患世界中的杜甫》,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原版问世后,韩国著名汉学家梨花女子大学金宜贞教授征得作者同意后,将此书翻译成韩文,于2007年在韩国出版,书名是《杜甫评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由诗而圣:杜甫的一生》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 韩成武,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省书画诗词研究院院士。致力于唐代文学研究,在杜诗研究上有建树。出版专著15部,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获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