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史学研究:历史不能忘却张謇——中国近代化的探路者与理想主义者</p><p class="ql-block">张謇(1853-1926)作为清末状元转身实业巨擘的传奇人物,在近代中国转型史上书写了独特篇章。他既非传统士大夫,亦非纯粹资本家,而是以儒家经世理念为根基,在长江三角洲构建起实业、教育、慈善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实验田。其历史价值不仅在于开创"状元办厂"的先河,更在于探索出一条立足本土、融合中西的渐进式现代化路径,为当代留下深刻启示。</p><p class="ql-block"> 一、实业报国:长江口的现代性播种 </p><p class="ql-block">**1. 大生纱厂体系(1895-1926)** </p><p class="ql-block">- **技术革新**:首引进英国纺纱机(1899),实现"棉纱日产量从40包跃至120包"; </p><p class="ql-block">- **产业链整合**:配套创办垦牧公司(1901)、资生铁厂(1906)、大达轮船公司(1904),形成"棉-铁-船"产业闭环; </p><p class="ql-block">- **劳工保障**:1903年设立"大生同仁泰"养老基金,早于《工厂法》三十年。 </p><p class="ql-block">**2. 南通模式建构** </p><p class="ql-block">- **城市规划**:修建唐闸工业区、天生港码头,设计中国首个现代城市规划《南通建设计划》; </p><p class="ql-block">- **基础设施**:建造中国最早民办气象台(1906)、自来水厂(1917); </p><p class="ql-block">- **农村改造**:推行"公司+农户"模式,带动苏北植棉面积从1895年5万亩增至1920年300万亩。</p><p class="ql-block">**3. 经济思想突破** </p><p class="ql-block">- 提出"棉铁主义"战略,主张"以棉纺织立国,以钢铁强国"; </p><p class="ql-block">- 实践"绅领商办",将儒家义利观注入现代企业管理; </p><p class="ql-block">- 首创"官商合办"股份制,大生纱厂原始股中官府资金仅占25%。</p><p class="ql-block">二、教育维新:现代公民的塑造者 </p><p class="ql-block">**1. 教育体系奠基** </p><p class="ql-block">- **师范教育**:通州师范学校(1902)开中国民办师范先河,至1926年培养师资3,200人; </p><p class="ql-block">- **职业教育**:创办纺织专门学校(1912)、河海工程专门学校(1915),首创"校厂一体"实训模式; </p><p class="ql-block">- **特殊教育**:设立聋哑学校(1916)、育婴堂(1906),践行"有教无类"。</p><p class="ql-block">**2. 文化启蒙工程** </p><p class="ql-block">- 建中国首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1905),藏品达29,700件; </p><p class="ql-block">- 创办《通海新报》(1908),传播科学知识与地方自治理念; </p><p class="ql-block">- 支持梅兰芳戏剧改革,推动传统艺术现代转型。</p><p class="ql-block">**3. 人才培育网络** </p><p class="ql-block">- 资助留学生:1903-1911年选派318人赴日学习实业技术; </p><p class="ql-block">- 延揽专家:聘请荷兰水利工程师特莱克治理长江水患; </p><p class="ql-block">- 提携后进:培养出李升伯(纺织专家)、沈燕谋(化工先驱)等专业人才。</p><p class="ql-block"> 三、社会改造:儒家理想的现代实践 </p><p class="ql-block">**1. 地方自治试验** </p><p class="ql-block">- 构建"一城三镇"空间格局,实现工业区、教育区、居住区功能分离; </p><p class="ql-block">- 设立南通自治会(1909),试行预算公开与议事决策制度; </p><p class="ql-block">- 推行警政改革,1905年建立现代警察制度,犯罪率下降47%。</p><p class="ql-block">**2. 慈善事业体系** </p><p class="ql-block">- 创办养老院(1904)、残废院(1913)、栖流所(1909)等23所慈善机构; </p><p class="ql-block">- 建立中国首个现代气象灾害预警系统(1909); </p><p class="ql-block">- 实施"工赈结合",灾年以工代赈修建水利工程。</p><p class="ql-block">**3. 乡村建设运动** </p><p class="ql-block">- 推行"垦牧-教育-自治"三位一体乡村改造,建立370个垦殖合作社; </p><p class="ql-block">- 改良棉种、推广轮作制,使苏北农村人均收入从1895年8两增至1920年35两; </p><p class="ql-block">- 建立农业试验场(1901),引进美棉、荷兰奶牛等新品种。</p><p class="ql-block">四、历史启示:未竟的理想与永恒的价值 </p><p class="ql-block">**1. 时代局限与历史困境** </p><p class="ql-block">- 1922年大生纱厂债务危机,暴露民族资本在外资挤压下的脆弱性; </p><p class="ql-block">- 地方自治受制于军阀混战,1924年南通遭孙传芳部队劫掠; </p><p class="ql-block">- "绅权自治"未能突破国家制度框架,1927年国民党政权终结南通模式。</p><p class="ql-block">**2. 精神遗产的当代回响** </p><p class="ql-block">- **实业报国**:张謇企业家精神入选2020年中国企业家峰会核心议题; </p><p class="ql-block">- **教育理念**:南通师范"知行合一"校训被列为教育部师德建设案例; </p><p class="ql-block">- **城乡融合**:2019年"张謇式乡村振兴"写入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p><p class="ql-block">**3. 全球视野下的再发现** </p><p class="ql-block">- 日本学者滨下武志称其为"东亚内生现代性的典范"; </p><p class="ql-block">- 美国汉学家柯伟林将南通模式与曼彻斯特工业革命类比; </p><p class="ql-block">-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1年将南通博物苑列为"工业遗产活化利用典范"。</p><p class="ql-block">结语:江海之滨的现代性火种 </p><p class="ql-block">张謇的历史意义,在于他证明了传统士人能够创造性转化自身文化基因,在乡土中国孕育现代文明。他既未全盘西化,也未固守旧制,而是以"父教育,母实业"的智慧,在长江入海口点燃了渐进式现代化的星火。尽管最终"南通梦"碎于时代巨轮之下,但其留下的教育体系、产业基础、城市格局,至今仍在滋养这片土地。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碰撞的今天,重读张謇,不仅是对一位先贤的致敬,更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源流的探寻——他提醒我们:真正的现代化从来不是外来模式的简单移植,而是立足本土的创造性生长。正如其自题:"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张謇之事业,早已超越草木枯荣,成为民族精神的不灭火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