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关于对职位升迁的看法,应该有这样的认知:职位上的升迁除了有一套“明规则”之外,还有另一套“潜规则”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 在社会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中,职位越高掌控的社会资源就越多,获得的利益也就越大,因而高一级职位永远是最稀缺的资源,竞争也就最激烈,甚至惨烈。所以,天下之人的那种时运不济、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遇明主等等的幽恨不平之气,如涛涛之江水,从古到今就一直奔湧不息!</p> <p class="ql-block"> 初唐诗人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不被起用、壮态难酬的不平之气,亘古而来,充塞于天地之间,个人又有什么办法呢,只不过“独怆然而涕下”罢了。面对这样境况,南朝宋文学家鲍照在《拟行路难》中无奈哀叹“人生亦有命”,“酌酒以自宽”也无济于事,最后也只能是“吞声踯躅不敢言”!于是,凡天下自以为有才而又有抱负的人,无不为升迁获得更好施展才华的平台却不得而忧愤不平,便成了内心隐秘而又难以言说的伤痛,痛苦愤懑之情终生都挥之不去,常伴于人生之左右,直到终老。</p> <p class="ql-block"> 在社会单位中、公司职场上、行政官场里的所有成员都渴望着自己的职务能不断的升迁,步步走高。但升迁是遵循一定规则的。谁能决定升迁呢?群众?组织?上级?还是直接领导?职位的升迁,个人努力和客观条件只是基础和前提,机遇与贵人的提携往往是决定性的因素。</p> <p class="ql-block"> 古语中“怀才不遇”的“不遇”指的就是没有遇到赏识自己的“才”干而提拔重用自己的人!如果有幸如同姜子牙遇周文王、诸葛亮遇刘备时,便就时来运转了!古语还有一句“士为知己者死”的话。这“知己者”就是提携你的“贵人”,而你则要全力去回报他的“提携”,甚至包括付出自己生命的代价。</p> <p class="ql-block"> 著名作家贾平凹在小说《废都》里引用了一句民间名言: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这个“说你行”的人就是你的“贵人”,决定着你的职位升迁和事业发展。在“百家讲坛”上一举成名的“学术超男”王立群教授则进一步阐发了这个规律:首先自己要行,然后大家要说你行,第三说你行的人要行,最后是你身体要行。王教授认为,欲职位升迁,除了“说你行”之外,还补充了“自己行”、“大家说行”、“身体行”三个必备条件。问题是这三个必备条件都具有的时候,还是不能够升迁,问题就出在没有“说你行的人”!</p> <p class="ql-block"> 杂文家陈仓先生曾以《三国演义》中魏延一生的命运遭遇写过一篇文章,核心的观点就是——你最主要的“群众基础”是领导。魏延投奔刘备集团时,诸葛亮就要杀他,而直接领导刘备则欣赏并信任他,不但保他的命,还重用他,后令其“总督兵马,守御东川”,负责蜀国北方汉中地区的防务,抵御曹操入侵汉中,其地位与负责荆州防务的关羽不相上下。这时的魏延并非才干异于往日,只是他的领导刘备信任他罢了,说他行他便行。刘备死后,诸葛亮执掌蜀国大权,魏延“兵出子午谷”的奇计不被采纳,征战时不被首先重用,不是他能力不行了,是他新的领导诸葛亮不信任他,说他不行他便不行,既使他行便也不行了。</p> <p class="ql-block"> 这说明,既使你能力强于别人,是否重用你,你的职位得到升迁,全取决于你的领导。<span style="font-size:18px;">能决定你职位升迁,改变你命运的“贵人”,主要还是你的直接领导,获得他的认同和认可,你才会有升迁的希望,这</span>就是职场上的升迁“潜规则”。那么,什么样的人又才能得到领导的肯定与支持、提拔与重用呢?就是那些既能干又听话的下属了。</p> <p class="ql-block"> 一个上位者,如同《西游记》里的唐长老,要完成取经的任务,身边需要边探路边能降除妖怪的,否则寸步难行;需要挑行李背自己的,否则无法前行;更需要拨弄是非制造冲突的,否则就无法行施权威、解决矛盾、掌控团队。你有才干是一回事,领导需要不同的人,又是另一回事,你的需求和领导的需求是不一致的!而这又恰恰是“怀才不遇”者们所忽视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网友中流传着一则“官场辩证法”,总结得很到位:好用的部属听话,有用的部属不听话,没用的部属是领导说啥就是啥;聪明的领导会用不听话的部属去做正事,用听话的部属去做私事,用没用的部属去做坏事;做正事的部属由于不听话常被领导找借口而放在次要位置,办私事的部属由于听话经常受到领导的奖赏与重用,办坏事的部属由于领导说啥就是啥常常会成为领导的替罪羊;做正事的部属常常为单位的建设而操心,办私事的部属常常为领导开心而用心,办坏事的部属常常怕领导下台而担心。</p> <p class="ql-block"> 这个“段子”还进一步总结道:领导对有用的部属是明升暗降又打又压磨掉你的锐气棱角,领导对好用的部属是软硬兼施恩威并用发扬你的傻气圆滑,领导对没用的部属是提拔重用处处照顾好让你奴气十足死心踏地;有用的部属不怕得罪领导敢于提意见,好用的部属害怕得罪领导不敢提意见,没用的部属是对领导点头哈腰没有意见;干正事的部属对领导经常是说实话真话,干私事的部属对领导经常是说谎话假话,干坏事的部属对领导经常是说违心话奉承话。</p> <p class="ql-block"> 领导的身边需要好用的、有用的、无用的三种人,就像唐僧身边有孙悟空降妖,有沙僧挑担,有白龙马背师傅,还必须有经常挑事、制造矛盾冲突的猪八戒一样,古今皆然,概莫例外。如果你不幸就是那“有用的”一种人,做正事,有极大的贡献却升职无望,不必郁闷生气,因为除了干正事之外,领导并不需要和喜欢你,为什么要提拔你呢。这也就是历史上,每逢改朝换代之时则人才辈出、群星灿烂,而和平安定之时却庸才居多、鲜有卓异者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 不明白职位升迁“潜规则”的“怀才不遇”者们,大有人在!网上还流传着某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的一则“十二傻”:默默奉献等提拔的;没有关系往上爬的;身体有病不去查的;经常加班不觉乏的;什么破事都管辖的;能退不退还挣扎的;当众对头特肉麻的;感情靠酒来表达的;…… 这前“八傻”说的就是不明职场升迁的“潜规则”而还在拼命努力向上爬、企盼职位升迁的人。</p> <p class="ql-block"> 说完了今人,再看古人。唐李白的诗才是冠绝古今的,才华自不用说,但这人却是千古以来最不明升职“潜规则”的那一个人!“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陵别儿童入京》</span>)抱怨“会稽愚妇”对自己的轻慢,自视还颇高,这是不明升迁“潜规则”前的自嗨!<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这是未经世事摔打、不知升迁艰难的无知之语!</span>“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有人赞李白不畏权贵,岂不知对唐天宝年间当时的“老大”你就不当回事,不说职位的升迁了,就连获得职位都是不可能的!果不其然,当玄宗李隆基将其赐金送还江湖时,李白这才觉得“<span style="font-size:18px;">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施展示自己才华与抱负的路在何方?这时才意识到“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依然还是不死心,还幻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却不明白得罪了直接领导,已经是绝无可能了!李白求职操作失败的惨痛教训,后人还没有认真的关注过!</span></p> <p class="ql-block"> 明白了职场升迁的“潜规则”,个人就应该不以升迁喜,亦不以不升迁悲,乐天知命,随遇而安,尽心做事,尽力而为,无愧于心即可。职场上,多做实事、善事,能走多远就走多远,不强求职位的高低,不计较名利的得失,不负自已的韶华青春就可以心安了。</p> <p class="ql-block"> 其实,从人生的终结处回观人生的过程,谋求职位升迁是否就一定是应该做的事?有“段子”说:正处、副处,最后都不知落在何处;正局、副局,最后都一样的结局;正部、副部,最后都在一起散步;总理、副总理,最后都是一个道理;主席、副主席,最后都会一样缺席。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换一种思路,走另一条道路,过另一种生活,也未尝不可。</p> <p class="ql-block"> 以上便是我在满五十岁这个年龄,在自然界(含人类社会和个人命运)一切事物的发展规律、法则的必然性认识上的一些点滴领悟。写下来,给不到五十岁的人看看,有所帮助岂不是更好。这样的感悟还有很多很多,不可能也不需要都一一写下来,谈谈个人认为最重要的这五点即可。</p> <p class="ql-block"> 正如生命是一个过程一样,梳理思想和思绪,写完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时,我已经过了五十一周岁的生日,成文整整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说明要“五十而知天命”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这次重新编发时,又进行了一些增补与修改,更加说明“五十而知天命”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提升的过程。(续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