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3.30大剧院美术馆版画展

yaoyao

<p class="ql-block">马松巍的作品《小城故事》从内容上看是一个场景主题的表现,包括节日、集市、会演等,具有很强的风俗特征,并在表现手段上也借用了民间色彩,即:该谱密默的风趣本质,提示着那些正在失去的乡愁,或对故乡小城的着恋。</p><p class="ql-block">但这件作品的形式上却有了新的语言,首先作品突破了画面边框,使画面人物走了出来,情节上戏台前后无主次的场景安排,让台上台下“演”与“观”处于同等被观看的位置,这个角度形成了“我们”的观型,突显出“戏”与“人生”的梦幻。</p><p class="ql-block">作品表现风格上以木刻语言介入,用丝网印刷呈现,既保持了木刻造型的简约,也体现了丝网色彩的丰富。跨版种应用是当代版画创作重要的表现语言。创作上的自由表述,不光体现在内容的选择上,更为关键的是表现过程的随性与自主。</p> <p class="ql-block">刘晓鑫的水印木刻作品《琉璃世界·旧石》虽然受到文学作品《红楼梦》的启发,却没有被作品的文学性的情景而影响。</p><p class="ql-block">画面精巧疏散的构图、诸调的兰色基调、跳跃的建筑与人物、细密的山石树木水纹可以看到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绘画中表现的思考。</p><p class="ql-block">作品突破了水印木刻常见平面化的语言。大块面和具体细节的处理融洽有序,清晰的线条,大面积结构的晕染,看出印制的难度。《琉璃世界·旧石》是一件具有东方韵味和现代绘画气息的优秀作品。</p> <p class="ql-block">何吉庆的《O》系列是一幅技法特别的木刻作品。貌似一样的人物形象,并置重叠在一起,作者似乎在暗示那些让我们熟悉又陌生的循环往复的日子。仔细观看,这些层层叠置在一起的人物形象又各不相同,微妙丰富的黑白灰层次,刻刀精工细作,简单中见复杂,印制技艺精致,让这幅作品传递出十分</p><p class="ql-block">丰富的精神内涵。</p><p class="ql-block">在日复一日的岁月里,何吉庆在建构相同又不同的形象中找寻生活的意义。艺术的创造性活动让我们的精神不至于虚无,一个艺术家在艺术行动中展示着自己独到的未来,经历着周而复始的一天又一天。何吉庆的《O》系列是一幅微小中见大格局的作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何吉庆</p><p class="ql-block"> 《O No.1》</p> <p class="ql-block">何吉庆</p><p class="ql-block"> 《O No.2》</p> <p class="ql-block">杜超的版画《共建·城市之光》主题从大鸟筑巢开始,背景以橘红色为主色调,画面中大面积的纯色与类似涂鸦的线条相结合,暗喻万物生灵共建家园的愉悦景象。技法上采用了传统丝网版画的手绘方式,明快有序的色彩和节制的叠色运用,充分显示了作者对丝网版画表现语言的驾驭能力。</p> <p class="ql-block">周韦华的木口木刻创作似乎一直沿着“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两条路径向前探寻。基于来自西方精细入微刻划的传统技艺,他始终努力将其溶入自己对当代艺术及东方文脉传统记忆的认识、体验和表达之中。</p><p class="ql-block">《东方遗韵》首先在“构型”上就别出#径:由作者主观脑造重组建构的、承载着数千年中华文明发展史的一株“大树”从广赛润泽的大地上拔地而起。它的外形既像树又像石(灵感似乎来源于树化石或太湖石),但作者是把它作为一座庞大的博物馆来描绘的:从底层的“电梯入口”直至顶层的“平台”展陈着从考古发掘现场到大量经典的出土文物,从远古文明遗迹透址到近现代不同地域建筑、雕塑、器物,无不尽精微、致广大地展现出中华文明源远</p><p class="ql-block">流长绵延不绝的厚重积淀、文明瑰宝及辉煌成就。在这巨大的宝藏库中,观众们正驻足流……</p><p class="ql-block">作为一位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刻认识和深厚情感的当代青年艺术家,周韦华敏锐地关注到当下“博物馆热”的社会现象,以极大的热情完成了此作品的创作。</p><p class="ql-block">值得注意的是,从专业语言技法的角度来看,当今一批青年版画家的木口木刻创作得益于新版材的替代运用而使得这一版种延展出新的样貌和优势,建构了新的平台。</p><p class="ql-block">周韦华十余年来坚持不懈探寻求变的努力和勇气在此件作品中也可见</p><p class="ql-block">班:以木口木刻精微细密的运刀处理大尺幅画面本身就是挑战;为了使这一魔造的“超现实”的形象更具有“真实感”和整体效果,他大胆用色罩染了整个造型,这样的处理弱化了刀痕而强化了“望造”感,为观者带来了新的视角体验。这无疑是一种尝试,但这种以牺牲语言特征为代价的模糊边界的尝试的意义仍能引人思考和探讨。</p> <p class="ql-block">王莉莉</p><p class="ql-block">《某时某刻 盛况》</p> <p class="ql-block">《某时某刻 盛况 1》</p> <p class="ql-block">《某时某刻 盛况2》</p> <p class="ql-block">李雯</p><p class="ql-block">《 癸癸一 摩登人物2》</p> <p class="ql-block">《 癸癸一 摩登人物1》</p> <p class="ql-block">程林养</p><p class="ql-block">《初心:为中华崛起而读书》</p> <p class="ql-block">钟正芹</p><p class="ql-block">《停驻》</p><p class="ql-block">《来往》</p><p class="ql-block">《休憩》</p><p class="ql-block">综合版</p><p class="ql-block">90cmx70cm</p><p class="ql-block">2024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今日周六</p><p class="ql-block">馆内共3位观展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