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过程与促进性环境》第二部分

🌈happy~

<p class="ql-block">精神分析通过以下问题来关注假自体本身:</p><p class="ql-block">(1)假自体是如何产生的?</p><p class="ql-block">(2)假自体的功能是什么?</p><p class="ql-block">(3)为何在某些个案身上,有夸大的假自体或者被突出的假自体?</p><p class="ql-block">(4)为何某些人没有发展出假自体系统?</p><p class="ql-block">(5)普通人身上,假自体的等价物是什么?</p><p class="ql-block">(6)什么可以被称之为真自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依赖的或者深度退行的病人,可以教给分析师关于婴儿早期的东西,这要比从直接婴儿观察中学到的东西更多,也比与养育婴儿的母亲接触而学到的东西更多。同时,临床上与正常以及异常母婴关系接触的体验,会影响分析师的分析性理论,因为在某些被分析病人的退行阶段,移情中所发生的关系是母婴关系的一种形式。</p><p class="ql-block">对假自体进行组织进行分类:</p><p class="ql-block">(1)一种极端的状态:假自体建立得如此实际(real),以至于观察者很容易就认为假自体就是那个真实的人。然而,在鲜活的关系中,在工作关系和友情中,假自体就开始衰败了。在所被期待的是一个完整人的情境中,假自体就会表现出一些本质的缺乏。在这一极端的状态中,真实自体是完全被隐藏着的。</p><p class="ql-block">(2)不太极端的状态:假自体保卫着真自体;然而,真实自体被认可为是一种潜能,并且被允许过着秘密的生活。这是临床疾病作为有着积极目标的一种组织最清晰的例子,这一组织即使在异常的环境情况下也对个体进行保护。这就是对病人而言“症状具有一定价值”的这一精神分析观点的延伸。</p><p class="ql-block">(3)更接近健康的状态:假自体主要关心的是,找寻环境条件来使得真自体将来成为它自己变得有可能。如果没办法发现那样的环境条件,那么假自体就必须要重新组织出一种新的防御来抵抗对真自体的剥削,而且如果对这种防御的有效性有所怀疑的话,那么临床结果就会出现自杀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的自杀行为是对整个自体的摧毁,以此来避免真自体的湮灭。当自杀行为成为了剩下的唯一能抵抗真自体背叛的防御时,那么事情就演变成了全部假自体在组织自杀行为。当然,这也会涉及假自体自身的灭亡,但是同时也排除了假自体继续存在的必要性,因为假自体的功能就是保护真自体不被侵犯和凌辱。</p><p class="ql-block">(4)更进一步接近健康的状态:假自体是建立在身份认同基础之上的(举个例子而言,病人提到,她童年的环境和她的乳母为她的假自体组织增加了不少色彩)。</p><p class="ql-block">(5)健康状态:假自体所代表的是整个自体组织礼貌和客气的表现,以及守规矩的社会态度的表现;可以这么说,健康的假自体是一种“真实情感不自由流露和开放在外的状态”(not wearing the heart on the sleeve)。总的来说,这种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个体放弃无所不能和初级过程的能力,其收获是能够在社会中处于一种永远无法被真自体单独获得或者维持的位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