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的影像日志:《吐鲁番的葡萄熟了》</p> <p class="ql-block">吐峪沟古村落</p><p class="ql-block">在吐鲁番大峡谷深处,有一个古老而宁静的维吾尔族村落,已存世1700多年,这个约有二百余户人家的村落,完整地保留着古老的维吾尔族传统和民俗风情,人们世代安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生活,日常使用古老的维吾尔语交际,穿着色彩艳丽的传统维族服饰。</p><p class="ql-block">在我探访的年代,当地人走亲访友依然使用传统的驴车代步。</p><p class="ql-block">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始终洋溢着平静、自足和幸福的神情,给人以纯朴、悠闲、与世无争的美好印象。</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古老的村落中,人们依照传承了两千多年的传统习俗,用本地特有的黄粘土脱坯制砖建造房屋。一些老建筑上还遗留着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交相融合的印记。这种无需窑烧,直接制坯建成的房屋,最大的特点是建筑结构简单、建造成本低廉、经济实惠且冬暖夏凉。</p> <p class="ql-block">我是在葡萄成熟的季节来到了吐鲁番,人们为了庆祝葡萄丰收而自发地举办庆祝活动,馕坑烤全牛让所有到场的宾客都品尝到了维族传统美味佳肴,所有人都沉寝在“牛气冲天”的氛围里。</p> <p class="ql-block">“吐鲁番”是维吾尔语“低地”的意思。吐鲁番地区是一个低于海平面-154米的巨大盆地,年均降雨量仅有几十毫米,却要蒸发掉3000毫米以上的水分。是我国内陆海拔最低、夏季气温最高的地域,俗称“火盆”。</p><p class="ql-block">“大火盆”中央还横亘着一座火焰山。这座山虽然不高,但通体赭红,山的表面褶皱贯通山顶,状如从戈壁燃起的冲天火苗,烈日当头时站在火焰山下,真有点被烧烤的感觉。如此炎热的火焰山脚下,竟还有一条生机盎然的葡萄沟,似一条绿色的丝带,环绕在赤红色的火焰山麓。</p> <p class="ql-block">葡萄沟全长7公里、最宽处约2公里,是天山山脉博格达峰南坡前出带中的一个褶皱,是火焰山断裂带和河水长期冲蚀而成。在如此干涸的土地上,竟然有一条能够维系生命的河流(布依鲁克河)贯穿葡萄沟,河谷地带树木繁茂,空气湿润,形成局部小绿洲。</p> <p class="ql-block">葡萄沟内气候凉爽宜人,与火焰山形成强烈的反差。这里的环境既宜居,还特别适合种植葡萄、无花果、石榴等耐旱水果,是新疆久负盛名的葡萄产区。</p> <p class="ql-block">吐鲁番的无核白葡萄是传统特产,据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西番之绿葡萄名兔睛,味胜刺蜜,无核,则异品也”。</p><p class="ql-block">在吐鲁番洋海古墓中曾出土过一根葡萄藤,经考证,当地培育种植葡萄,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八月下旬是来葡萄沟的最佳时节,此时正是采摘葡萄的时候,葡萄架上绿意浓密,串串葡萄伸手就能够到,空气里都飘散着水果甜蜜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荫房</p><p class="ql-block">晾葡萄干的荫房为长方型的土房子、四面用士坯砌出透空的墙、采摘的新鲜葡萄就整串挂在镂空的室内阴干,吐鲁番特有的干燥热风穿墙而入,持续吹上40多天,用这样传统工艺自然吹干的箭萄,糖分饱和、口感细腻有嚼头。只可惜现在市场上出售的葡萄干都使用了速干剂,口感比传统自然风干差多了。</p> <p class="ql-block">有些人家的晾房就建在自家的屋顶上,祖辈上遗传下来的基因不能丢。</p> <p class="ql-block">吐鲁番的独特环境非常适合葡萄的种植生长,这里种植葡萄的历史可谓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唐代时产自西域的葡萄进奉朝廷,从此“吐鲁番”和“葡萄”就紧密联系在一起了。</p> <p class="ql-block">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吐鲁番的姑娘美如花。</p><p class="ql-block"><br></p>